张亚辉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前身为河南省省立第十三小学,是著名作家魏巍、奥运会蹦床冠军董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沙桐的母校。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历代“创新人”始终牢记创新二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教育的智慧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创新的激情”。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在“创新”和“智慧”上发力,以“提质”为目标,以“减负”为措施,努力探索“以六促一”的“双减”路径,构建“智慧”课程,聚焦“智慧”课堂,优化“智慧”作业,开发“智慧”劳动,依托“智慧”乐园,开展“智慧”评价,力求让学生回归校园主阵地,让教育回归本真。
一、构建“智慧”课程,激发创新潜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为落实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应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校构建了“智慧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语言类“慧之源”课程、逻辑类“慧之思”课程、科学类“慧之妙”课程、健康类“慧之健”课程、艺术类“慧之雅”课程、品德类“慧之星”课程,并通过“创智课堂、创优学科、创趣社团、创意节日、创越之旅、创想空间、创举仪式”七大途径实施课程。如通过“创优学科”丰富学科课程体系,学校形成了“博雅语文”“睿思数学”“奇妙科学”“缤纷英语”“菁智音乐”“创想美术”“悦活体育”“创美劳动”的“1+X”课程群,打通学科壁垒,助力学生潜能的发展。
二、聚焦“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保证“双减”有效落地的压舱石。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智慧”课堂体系。
课前准备阶段,以“云共享备课”为基础,实现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学期初,各学科教研组共同备出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课时练习及单元评价等内容,作为共享的备课资料。课前,每名教师依据课标、学情、教情等对备课资料进行复备、批注和修改。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课中讲授阶段,以“5+25+10”结构为重点。“5”指每节课前5分钟的基础练习,如词语听写、口算练习、单词接龙等,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25”指新授知识的25分钟,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指引、合作交流等环节,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0”指利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
课后反思阶段,以“三步反思法”为提升点。第一步,针对教师教学设计及方法的得失进行反思;第二步,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反思;第三步,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师通过“三步反思法”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来改进。
三、优化“智慧”作业,培养核心素养
作业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构建了“学校—年级—教研组—教师”四级联动“智慧”作业体系,实现作业控量增质。
一是健全机制,统筹安排。全面完善学校的作业管理制度,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评价等提出具体要求。班内设置作业公示栏,分层把控作业量,真正实现作业总量“减负”。
二是深入研究,提升质量。各学科教研组充分利用“云共享备课”资源库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分层作业的设计,加强跨学科作业的整合,主要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是及时反思,优化改进。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定期布置个性化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反思教学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优化和改进作业设计。教师可通过反复修改作业设计,建立优秀作业评价库,不断提高作业质量。
四、开发“智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构建了“五园”协同“智慧”劳动体系,设置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以“校园”为基石,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围绕学生在校园中应参与的校园劳动,设置多层面、全维度的劳动内容。以“家园”为基地,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围绕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衣食住行开展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社园”为进阶,实现劳动教育拓展化。结合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外,立足社区资源,可持续、常态化地开展社会服务。以“创园”为延伸,实现劳动教育科学化。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校实际需求,设置科学探索、机器人、能源电动车三大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以“田园”为补充,实现劳动教育科普化。学校建成“田园种植基地”和“空中种植园”,开设了“集装箱式植物种植”“全天候智能育苗室”“植物实验室”等种植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五、依托“智慧”乐园,保障课后服务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制定了“1+N”特色服务体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
“1”项基础课程。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作业辅导。“活力大课间”体育锻炼包括自编活力操和训练O形跑两种体育项目,保障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活动结束后,学生独立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学习辅导,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N”项特色实践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和校内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如:邀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走進校园,开设民艺社团、中文戏剧、植物研究所等专业课程;根据体、音、美、信息技术等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创意美术、绳彩飞扬、金色童年合唱、舞动精灵、巅峰篮球、蒲公英足球等校级社团活动;各年级开设“缤纷”走班课程,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设一门课程,学生自愿选择,每周五下午在年级组内开展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满足个性需求,确保扬长显优。
六、开展“智慧”评价,促进多元发展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智慧”评价体系的主旨,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构建多元的学科综合性评价。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己、同伴、家长、教师四个主体全程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同伴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促进相互成长。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学习行为,评价孩子是否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开展全面评价,起到评价的关键作用。
二是评价内容丰富化。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教师以评选“美德少年”为目标,从文明礼仪、校规校纪、卫生环保、学习成长、活动奖励等五个方面开展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科素养评价方面,教师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开展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是评价目标多维化。教师构建一至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分为学习做人、认真学习、健康身心、学会审美、热爱生活、知识能力、综合评定七个维度,细化每部分的评价维度,制定可视化的评价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
四是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多通过课堂观测、实践操作、课后作业、单元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开展,总结性评价借助期末学科素养评价、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评价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智慧”体系的实施,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智育水平,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美育熏陶,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