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文慧
【摘 要】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家庭与学校,对学生进行相互的合作管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这不仅可以加强家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能使教育范围充分扩张,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此,学校要定期开展家庭相关活动,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专题讲座等形式,增进学生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从而实现合作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小学班主任在家校共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以供相关学校和家长共同参考。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探讨
家校共育,是“双减”新形势下提出的针对学生管理的一种全新形式。它打破了以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孤立的状态,充分凸显了家校合作的广泛优势,从而搭建起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过去家长在忙于生计时,常常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比如课堂表现情况,是否违反课堂组织纪律,作业能否及时完成等,家长往往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是否优秀。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不足,不重视学生思想品行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校生活也了解甚少。而家校共育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通过学校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家长制定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学生管理办法。而家长也能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状态变化调整教育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一、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家长之间交流的时间不多,没有完善的沟通机制
学校对家庭的作用需要时间的积淀,是长周期的、慢慢地作用的。从目前已经开展的共育工作看来,学校主动与家长接触,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有了违规违纪行为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问题。学校层面希望通过与家长的谈话和交流,直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沟通过程一般以家长了解情况并持续到问题解决为止,沟通时间较短。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有可能会再次出现。实际上,学校这种沟通形式很大一部分会将教育责任推给家长们,易疏忽学生发生问题的本质等。有的问题形成时间长,仅靠短期沟通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沟通时间不长,或停留于问题表面,就难以挖掘其主要原因。
(二)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形式单一,交流频率低
在大多数小学,家校共育工作主要以校讯通、家长会或者教师家访等传统方式进行。学校一般在考试过后召开家长会,整体通报班上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提醒近期活动注意事项。多年来,家长会上大多是教师一言堂,家长们、学生们只负责听、记的任务,两者之间的交流并不具体清晰。家长即使了解学生现状,也很少将实际的问题做多方面的沟通,共育工作也难看到结果。与之不同的,教师家访则往往有一定的目标,但需要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无暇顾及班级教学和日常管理。同时,家访时间往往有限,学生的有些问题的改进难做到立竿见影。
(三)以单向传播为主导,缺乏沟通积极性
家校共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二者都需要就学生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沟通,探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对一定的教育意见进行深入的沟通。但在现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其意见的单方面推导并不广泛,通常是班主任主导,而家长意见同表达受到一定限制。这很影响家长参与度、交流度。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大众教育形式,没有触及家校大众教育发展的深层含义,也无法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作用。
二、在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
(一)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无法实现家校共育、联合育人的主要原因,是对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对联合育人的价值和必要性缺乏深刻认识。首先,班主任层面,沒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频率,在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明确彼此的职责分工。并通过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促成与家长间的合作教育。不过,目前国内的教育模式比较健全,不少班主任认为这种方式家长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影响不大。基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家长的知情权被忽视。其次,家长对自己的教育责任认识不清,了解孩子的主动性变得很低,没有形成与班主任之间的、更加积极有效的人际沟通反馈渠道。其实,家长对于家校共育工作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工作,班主任仅靠自己,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与家长认知不一致
实践表明,与家长沟通的次数,通常会对与班主任合作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如果班主任能及时与家长进行积极交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一般每学年只开展一到两次集体的家校共育工作,沟通频次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不了解教育相关的理论,凭空而谈,没有经验可论。二是班主任对沟通问题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严重才觉得要沟通。双方都有很多工作任务,对教育规律的认知不一致,导致家校共育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班主任和家长没有充分落实彼此之间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很多问题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并积极配合,推卸学生教育的一切责任。部分家长甚至觉得只要把学生送去,所有问题都必须处理好,严重忽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很多家长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比如,课后家长有意识地释放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上的压力,甚至不言传身教、放纵学生的不良习惯,最终会导致学生日渐放肆,影响成长发展。此外,教师忙于教学任务,认为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教师无关。上述错误观念,导致班主任和家长之间都没有做好彼此之间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共育也难见效。
三、小学班主任推进家校共育的具体途径
(一)家校共育,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前
班主任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需要鼓励家长基于学生的认知,对教育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从孩子的角度来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会更能接受和喜爱。班主任和家长都应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发动家长和学校一起参与对学生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交流次数变多了,教育的效率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班主任可以通过QQ、微信、公众号平台等信息途径,与家长分享学生学习和活动情况。家长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为班主任详细介绍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学习情况。甚至可以利用特定家长的工作身份,邀请家长到教室给学生讲解工作特点,增进学生对家长本职工作的了解。例如,如果家长是医务人员,可以请家长详细介绍常见疾病的治疗、预防和伤口护理。如果父母是交警,可以向父母详细介绍交通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等。通过家长的教导,学生们不仅可以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辛劳也能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健康和谐发展的亲子互动。
(二)共同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
在共育过程中,理念不一致,后续工作就会举步维艰,易引发矛盾,且对学生发展影响不良。所以教师要马上转变意识,完善共育的合作理念,与家长共同实现一致的教育目标,即帮助学生身心和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总目标。可以把信息都收集归档,制作相关记录表,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但是实践发现,以往记录的基本信息会有变化,不足以让班主任详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的过时信息,也会给未来计划开展的家校工作,造成麻烦。为此,笔者重新汇总了学生家庭记录,增强了学生的个人爱好、气质、父母工作、身体状况、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等情况,要求学生在开学时再次做好家庭记录。此外,作者还建立了每月至少一次主动与家长沟通的规则。
班上的小王同学起初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但是在进入四年级下半学期,她的性格越来越内向,与同学相处得也不太好。她总是因为一些琐事而生同学的气,每次找她谈心,她都会有所改善,但很快又恢复了原状。在每月固定的家庭交流中,小王同学并未提及父亲的情况。在小王第四学期的家庭记录上,笔者发现了“消失的爸爸”的真相。笔者立即联系了小王同学的母亲,让她告诉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原来,小王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小王和妈妈住在一起。母亲疲于养家糊口,总是不自觉地对女儿生气。小王总是忍着,母亲没有注意到女儿的情绪。笔者建议王妈妈要多角度体察女儿的心理变化,同时控制自己的脾气,及时给予表扬和信任,减少指责和怀疑,并注意将观察到的变化及时跟班主任交流商量。同时,笔者也会注意多跟小王聊天谈心,告诉她老师知道了秘密。此后,她与同学发生矛盾也不生气,能够及时寻找老师的帮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慢慢地,小王不开心的频率减少了,和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学习生活的热情也更明显了。由此可见,班主任需要有意识地增强家校共育的探索,从而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畅销的沟通机制,完善家校共育的具体方式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发展阶段特点,不能过分关注某些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例如,我们过于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其他层次的能力的提升、学生社会道德品质的建立、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个人品格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因此,班主任需要在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体系,更合理、更顺畅地开展家庭教育,为下一步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创造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交流关系,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为整体给予指导和借鉴,为其他层面教育的实施创造优良条件。快速增长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
在这种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也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小学教育的具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比如,家长会可以按时召开。这种形式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直接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家长当成教育的朋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创建合作共赢体系的必要性,将教育理念融入家长思想,在家庭教育和教育的多重作用下培养学生,以更严格、更用心的方式培养学生。
(四)细化走访,定下共育总方案
走访是班主任们实施共育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不仅能拉近学生、家长的心,还能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有更真实的了解,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有更客观的点评。此外,在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中,可以将科学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改变家长的育儿理念,从只关注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结合实际制定走访工作计划,最好每周至少到一名学生家中走访。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家庭结构特殊的学生,增加电话回访频次。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学生在行为上的积极变化。及时有效的走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发展环境,才能与家长制定相应的共育对策,密切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有效地陪伴和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一般而言,在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和谐相处的桥梁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從多个视角与家长创造有效沟通渠道,消除家庭沟通障碍,增强家长和老师的信任。与家庭共同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氛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