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华,刘翠娟,张苗苗,刘伟,王建荣,孙嬿,纪珍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济南250001
在全球范围内,青光眼是导致患者中度或重度视力损害及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1]。作为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进行性眼病,小梁切除术是除药物和激光治疗以外青光眼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结膜的新生血管化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沉积、结膜和巩膜上皮纤维化等因素,可导致引流空间关闭[2-3],患者出现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需要进一步治疗。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在青光眼患者的起病、病情进展、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4-5]。但既往心理因素研究多集中在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状况分析,对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佳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睡眠状况尚未见相关报道。目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的患者多采用针刺分离联合抗代谢药物5 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治疗,且该方法较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更加安全有效[6]。因此,本研究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行滤过泡剥离联合球结膜下5-FU 注射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情况,以便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帮助。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22 年3 月—10 月本院眼科行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60 例,男31 例,女29例,年龄51~72 岁;其中术后恢复正常患者30 例(A组),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行滤过泡剥离治疗患者30 例(B 组)。纳入标准: ①年龄大于18 岁;②原发疾病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③手术方式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研究时间为术后6 个月内;④患者自愿接受并配合顺利完成心理调查。排除标准:①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酒精成瘾史或毒品接触史;②存在各种精神问题或认知障碍史;③其他可以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改变的躯体疾病相关史;④怀孕或哺乳期女性;⑤并发其他急性、慢性眼病。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30 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C 组),均排除精神障碍史及青光眼或高眼压家族史。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并经医院机构审查和伦理委员会批准(注册编号:2020K07),所有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均获得知情同意。
1.2 焦虑、抑郁及睡眠情况评估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向受试者说明评估的目的、内容、完成时间以及记录方法等,要求受试者独立完成问卷。不能读书识字的受试者,先由指导者以不带偏向性和暗示性的语言进行指导,再由受试者独立完成。调查内容包括受试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7]、抑郁自评量表(SDS)[8]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7]评分。SAS 共20 题,最终得分20~44 分为正常无焦虑,45~59 分为轻中度焦虑,60~74 分为重度焦虑,75~80 分为极度焦虑。SDS 共20 个条目,最终得分20~49 分为正常无抑郁,50~59 分为轻度抑郁,60~69 分为中度抑郁,70 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PSQI 评估1 个月的睡眠质量,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睡眠药物的使用和白天功能紊乱共7 个项目,总分数范围为0~21 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该研究中将SAS≥45 分、SDS≥50 分、PSQI>7 分作为临界点,分别判定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软件。对连续型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性分布则采用±s进行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若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则采用M(P25,P75)进行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SAS、SDS、PSQI评分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A、B、C 组年龄分别为(57.91 ± 6.65)、(61.28 ± 8.56)、(59.26 ± 7.08)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5、P>0.05)。三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三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比较[例(%)]
2.2 三组受试者SAS、SDS 及PSQI 评分 三组SAS、SDS、PSQ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 组SAS、SDS、PSQ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 组与C组PSQ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SAS、SDS及PSQI评分比较[分,M(P25,P75)]
2.3 三组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情况 三组抑郁和睡眠障碍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组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A组、A组与C组相比,睡眠障碍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剥离治疗患者SAS、SDS、PSQI 评分的相关性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青光眼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行滤过泡剥离治疗患者PSQI 评分与SAS 评分、SDS 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1、0.296,P均<0.05);SAS 评分与SDS 评分呈正相关(r=0.355,P<0.05)。
目前,由于尚未发现治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丢失的有效方法,青光眼的治疗重点仍是终身管理、预防进展。小梁切除术是青光眼患者除药物和激光治疗以外最重要治疗的方式,但术后滤过泡引流空间关闭可造成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患者需要行滤过泡剥离联合应用抗代谢药丝裂霉素或5-FU 治疗[9]。既往报道,滤过泡剥治疗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成功率为39%~91%[6],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滤过泡剥离治疗需患者频繁复诊,有些患者滤过泡剥离治疗可能需要多次,尚需配合规律眼球按摩或加用降眼压药物等治疗,如此状况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均影响较大,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10]。研究显示,由于青光眼确诊后患者担心失明、治疗经济负担重和日常活动受损,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病率较高[11]。
SAS、SDS、PSQI 三种自评量表是心理咨询门诊中常用了解受试者焦虑、抑郁、睡眠情况的工具,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SAS评分、SD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C 组与B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组与A 组SAS 评分和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往报道中,青光眼患者焦虑症发生率为13%~30%,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0.9%~30%[12]。本研究中B 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6.7% 和46.7%,高于既往文献中的报道,提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剥离治疗患者较普通青光眼患者有更明显的焦虑及抑郁倾向。既往研究还表明,随访时间长和疾病严重程度加重与抑郁症发生有关[13]。本研究中,患者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障碍、眼压控制不佳、长期频繁的复诊、反复有创滤过泡剥离联合结膜下注射药物治疗,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影响了其日常生活,是抑郁及焦虑发生率较高的影响因素。
急性和慢性的高眼压均可造成青光眼患者的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病理改变,导致其数量减少,影响昼夜节律从而产生睡眠障碍[14]。本研究显示,B 组与A 组的PSQI 评分均低于C 组,且B 组睡眠障碍阳性率高于A 组及C 组,B 组PSQI 评分与SAS 评分、SDS 评分呈正相关。有研究证实,睡眠和抑郁、焦虑之间相互影响,抑郁、焦虑对老年睡眠障碍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的单独作用分别为 32.56% 和16.09%,抑郁的影响更大[15]。有焦虑或抑郁史患者青光眼的发病率增高,表明情绪压力本身可能会影响青光眼发生,患者也因自主神经系统受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影响导致青光眼病情进展[16]。既往研究中,视野受损加快与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关[17],OCT监测下焦虑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下降速度更快[12]。
综上所述,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行滤过泡剥离治疗患者由于眼压控制不佳,往往需要长时间、多种方法及更多药物的治疗,其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发生率升高,而且某些用于降低眼压的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也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导致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状况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