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园园,倪京帅
奥运会在近130 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断与历史发展进程相结合,融入新的奥林匹克发展理念。对即将举办第3 次奥运会的巴黎而言,不论是在1900 年奥运会中首次增加集体项目[1],还是在1924 年奥运会中首次兴建奥运村[2],在办赛过程中展现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为奥林匹克学术领域开拓了更多的研究空间。当今国际体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可持续发展、文化与遗产、平等、团结等成为了国际体育发展的主流和语境, 随着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临近,如何看待巴黎奥运会的“破墙”办赛创意?巴黎如何应对破墙办赛面临的安全和预算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作用, 也为未来奥运会举办城市创意办赛提供了更多的时代价值和发展启示。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 在当时自由思想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下,古希腊人崇尚个性张扬,因此古奥运会比赛项目多以个人竞技为主[3]。 1896 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延续了这一传统,参赛项目仍以田径、游泳、射击等个体比赛项目为主。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技术及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促进了平等、合作和竞争等思想观念的普及和推广, 对全球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并推动了集体球类项目的出现和流行。 1900 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将足球、橄榄球两个集体项目纳入, 这是对古希腊传统体育项目的重大革新,同时也开创了现代奥运会新的项目格局。尽管1900 年奥运会足球比赛仅有英国、法国和比利时三个国家参与, 但这标志着足球成为一项国际性赛事, 对后来国际足球联合会成立及足球全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足球、橄榄球自此借助奥运会平台成为世界主流体育项目, 这充分证明了将集体项目引入奥运会的创新之举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1900 年奥运会也有一些被证明是失败的创新尝试。例如,大会组织者将奥运会主办权交给世博会主办方。由于世博会主办方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办赛经验,比赛日程过于松散,整个赛事持续了长达162 天,被戏称为“马拉松式的运动会”[4]。 同时,为了吸引世博会的观众, 赛事组委会对比赛项目进行了大量创新,但这些创新并不规范,有些项目甚至被归类为示范表演。 此外,1900 年奥运会还破天荒地允许女性参加其中两个项目, 尽管这一决定并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认可, 但依然为女子运动员迈向世界体坛开辟了先河。
1924 年恰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30 周年,也是顾拜旦参与奥运体育事业的最后一年,1924 年奥运会选择在顾拜旦的故乡巴黎举行。 1924 年奥运会上提出了很多创意性的想法,如首次提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口号[5],在闭幕式上还首次升起了国际奥委会会旗、 主办国国旗和下届承办国国旗三面旗帜。 其中在场馆设计中还首次出现了“奥运村”这个概念。 奥运会让各国运动员跨越国界会聚在一起,但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等问题,使包括饮食、住宿及生活在内的奥运会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最先提出 “奥运村”创意的不是一位建筑师或城市规划师,而是法国前橄榄球队队长、1920 年安特卫普奥运会银牌获得者——伏·久查里克。 他提出兴建一座能容纳10 万观众的体育建筑群和一个能安排2 000 人住宿的奥运会村的设想得到了筹委会成员的一致赞同。 巴黎奥运会的主会场科龙布体育场, 由法国建筑师福尔·杜加里设计, 是新功能主义建筑风格的杰作, 综合了结构主义、 国际风格等建筑流派的特点。 在体育场的旁边修建了由许多幢木平房组成的奥运村。 随着奥运会规模的扩大和参赛运动员的增多, 这种将体育场和奥运村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被沿用至今。 这种创新性的设计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住宿和安全管理问题, 而且对后世奥运会的举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隔一个世纪, 法国再次迎来奥运会,2024 年巴黎奥运会承担了更为现代的主题:更开放、更多大众参与和环境更加友好。 2024 年奥运会的办赛模式充分体现了“破墙”办赛的勇气和理念:在办赛场地上不再大兴土木修建运动场地及开幕式场馆, 利用城市中的标志性场地完成奥运会整体比赛项目;在社会意义上将雇佣失业人员, 为有困难的年轻人建设体育和教育中心;在办赛理念上响应《巴黎气候协议》,减少建筑物和交通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办赛项目上引入年轻化运动项目, 创造体育爱好者进入奥运会的机会。 “破墙”意味着开放、共享、平等、打破障碍等。现代奥运会已经拥有一百多年的光辉历史,为人类社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随着奥运会办赛规模的日益扩大, 也给承办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预算负担, 从2024 年巴黎奥运会到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世界两大著名城市轮流举办奥运会。这一创新性的办赛模式为未来奥运会举办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凸显了当前奥运会正面临着申办国减少、关注度下降等事关奥运生存的问题。伴随着2021 年国际奥委会颁布的《奥林匹克2020+5 议程》提出“增强奥运会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奥运会,增加运动员的权利和责任”等新的改革建议,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破墙”办赛模式也许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旨在打破旧制、冲出禁锢、褪去陈旧、保持活力。这一尝试也是对《奥林匹克2020+5 议程》实施的有益探索, 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为当代最能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的体育赛事,奥运会开幕式是奥运会正式开始的重要仪式, 是东道主展示其社会文化价值的重要平台。因此,如何让更多的人通过开幕式了解本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每一届奥运会主办国的重头戏。除1900 年巴黎奥运会和1948 年伦敦奥运会未兴建体育场馆之外,大多主办国选择让开幕式在新建或翻新的体育场馆内举行, 开幕项目和开幕场地融合国家独特的美学体系,加入创意入场仪式和点火仪式,以科技元素展现主办国的本土文化等,如1988 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手拉手(hand in hand),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射箭引火”, 以及融合了科技潮流与民族特色而创下全球最高收视率的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国利用每一个元素展现本国形象, 丰富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美学价值。 尽管奥运会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但只是从场馆空间中展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不再选择在传统场馆内展示本国形象, 而是采取更具有直观性和冲击性的现场展示。将整个巴黎市区作为舞台,塞纳河为红毯, 承载着竞技团队和运动员长达6 km 的游行, 再通过塞纳河串联起巴黎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场馆,如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奥运现场。 这种创新的方式不仅是对历史场馆的再利用和宣传, 更是对巴黎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和重塑。同时预计吸纳超过60 万观众参与开幕式, 其中仅有10 万人需要买票观看,到达现场的交通方式也不拘一格, 市内任何一种交通均可抵达开幕现场。 这种开放式的参与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亲身感受奥运会的氛围, 进一步提升了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全球影响力。
1911 年顾拜旦先生提到:“没必要的永久性场馆建设,导致奥运会的筹措费用加大。 ”[6]顾拜旦的忠告不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自1968 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以来,奥运会就陷入了“赢者诅咒”的循环中——整体建设成本远高于申办金额。 尤其是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和2004 年雅典奥运会的超支,让城市陷入长达几十年的“奥运债务”之中,2014年索契冬奥会超支了289%。超额成本引发了各国对举办奥运会的担忧, 从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奥运申办国数量逐渐下降, 直至第30 届奥运会,申办国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 为避免出现无人申办奥运会的尴尬,国际奥委会打破规则,同时授予两届奥运会的资格,即提前授予下一届奥运会的举办资格。在确定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同时,也确定了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
为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2024 年巴黎奥运会比赛场地中有95%的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即使新建场馆也要与城市的长期发展规划相一致[7]。在奥运会结束后, 新建的水上运动中心将作为精英训练中心或娱乐游泳场地继续使用。 奥运村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材料, 比赛结束后对场馆建筑拆卸与再利用,之后流通到市场中二次使用。 在奥运村内,减少空调等温室气体排放设备的安装,并同时减少奥运村内人员床位数量。 在社会上,使用有大型体育赛事服务经验的安保人员, 并对社会失业人员进行安保培训,减少培训费用,增加社会岗位。 针对这些减少建筑数量、 稳定社会工作人员、提高建筑材料再利用等措施,对于新冠疫情后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巴黎来讲, 不失为一个节省预算的最佳方案。
自1984 年美国人尤伯罗斯将商业理念运用到奥运会后,奥运会暂时摆脱了财政危机[8],但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对交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过度消耗,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如1992 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砍伐三十多公顷的森林引起国际震动。 2000 年悉尼奥运会有近50 万人因承受不了奥运会的喧嚣而选择搬出居住区。 全球公众对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日益增强, 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大型赛事必须作出积极回应。因此在1990 年之后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将如何降低奥运赛事对环境的破坏作为申办城市的必备要求, 并在奥运结束会后又以此衡量奥组委的组织工作。2000 年以来,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如2014 年颁发的《奥林匹克2020 年议程》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可持续性发展”, 以及2021 年颁发的 《奥林匹克2020+5 议程》提出“加强体育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
为履行低碳计划, 巴黎将85%的比赛场馆设在距离奥运村不到30 min 路程之内,让庆典中心距离巴黎市中心仅15 min,100%观众可以步行、 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比赛场馆, 这些节能的措施考虑了观众的出行需求, 不仅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还避免了依赖自驾车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在照明方面使用100%可再生电力[9],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讲到:“2024 年巴黎奥运会将努力成为第一届完全符合《巴黎气候协议》的奥运会,将对奥林匹克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往奥运会举办大多使用柴油驱动的临时发电机, 巴黎摒弃以往高污染的能源,努力完成“减少一半碳排放”的承诺。此次节能举措是奥运会作为全球性大型赛事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同时也是从体育维度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
随着个性化、多样化锻炼需求的增加,现在年轻人更加追求个性化潮流体育项目, 传统奥运会的项目已不能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度,2020 东京奥运会的收视率创下了自1988 年以来收视率的新低,转播观看人数仅为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一半,收视率下降的同时也出现了观众断层现象。据美国《体育商业周刊》调研,奥运会传统体育的观众呈现年龄老化的趋势,在25 个主流运动项目里,平均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下的只有5 个,50 岁以上的却多达16 个[10]。 观众断层和收视率下降促使国际奥委会在2014 年颁布了《奥林匹克2020 议程》,重点提出了吸引年轻人关注和灵活设置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措施, 因此,在2020 东京奥运会中增加了滑板、攀岩等潮流体育项目,让时下潮流的城市运动项目融入奥运会,以期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 提升奥运会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不断打破传统竞技之墙,通过增设年轻人喜欢的项目,提高奥运会在年轻人中的知名度与参与度。 2020 年12 月,国际奥委会同意2024 年巴黎奥运会增设霹雳舞项目。 霹雳舞作为嘻哈文化的一部分, 自从在2018 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上露面,广泛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和关注。 此外奥运会比赛场地面向大众开放,将马拉松和100 km自行车比赛的路线对业余运动员开放, 竞赛规则、路线及补给站点与奥运会规则相同,希望业余运动员能从奥林匹克价值观中汲取灵感,将体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感受奥运会的体育魅力。此外,在男女平等和尊重女性权利上也作出改进,打破马拉松同一天女先男后的比赛顺序,男女比赛分两天进行以保证女性在赛场上也能引人注目。比赛路线则选取1789 年“凡尔赛妇女游行”路线,向改变历史的女性致敬。 2024 年巴黎奥运会通过增设新项目、提高公众参与度以及实现男女平等等举措, 展现更加年轻化、更加城市化和更加平等的奥运精神,这些变革增强了体育运动与城市发展的联系, 也为社会居民和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参与体验。
自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以来,各国高度重视奥运会安保工作。 近年来安保预算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庞大的运动员团队,另一方面则是境内外游客总量剧增。 此次2024 年巴黎奥组委预计将有60 万名开幕式观众, 后期将达到1 500万的旅游人数。2024 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人数将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6 倍,是201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7 倍多,但根据巴黎奥组委公开2 亿欧元(约2.2 亿美元)安保预算预估[11],其安保费用尚未达到北京和伦敦奥运安保费用的五分之一。 庞大的奥运会顺利开展依赖于大量的安保力量, 各国安保的投入量仅次于军事活动。如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安保人数与运动员比例为6.4∶1,2004 年雅典奥运会警察内部设立奥林匹克运动会安全理事会以应对紧急情况,2008 年北京奥运会安保人员与运动员比例是9.6∶1,而2024 年巴黎奥运会安保人员与运动员比例是3.3∶1。
保障现场人员数量合理且不发生意外事故的基础在于安保预算。 历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开幕式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举办,参观人数、检票进度、开幕展演等人群积聚在可控范围内。巴黎6 km 的观光路线可容纳60 万人,且免费观看人数将达到总数的六分之五,给巴黎奥运会的安保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根据表1,安保预算/ 安保人数即投入到每位安保人员的金额,去极值后求得平均数值为2.5 万美元。因此巴黎奥运会需要在原有安保人数基础上提高应对措施,如增加安保科技武器、场地检测系统、安保信息追踪监控科技或招募低薪安保志愿者。 以当前巴黎奥运会每位安保人员0.628 6 万美元预算来看,若增加到2.5 万美元, 需至少增加6.55 亿美元,总预算至少为8.75 亿美元。 因此大胆预测,在社会稳定、 承办能力可靠且无重大意外事故的情况下,安保预算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 倍才有可能确保奥运会的安全开展。
表1 2000 年以来历届奥运会安保预算情况Table1 Security budgets for the Olympic Games since 2000
奥运会的安全性尽管与安保费用有一定联系,但更多与主办城市或国家公共安全水平有直接关系。 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除了需要具备奥运会的经济实力,还必须是体育大国,即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且社会环境稳定。 奥运会是全球各国共同参与的重大社会活动, 因此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奥运会得以成功举办的前提条件。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完全开放的开幕式创意,除了引发公众对安保问题的广泛担忧外,不断频发的巴黎社会骚乱也成了此届奥运会的最大隐患。
自2018 年“黄背心运动”之后,巴黎的安全局势受到种族歧视、福利缩减等社会问题的影响,法国情报部门宣称在过去5 年内已经阻止了近39 起公众场合的袭击事件。 尽管政府在应对社会突发状况方面具备一定经验,但2023 年的社会暴乱行动对巴黎奥运会的交通设施和竞赛场馆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奥运施工进程造成了影响。 民众对奥运会的支持率由2021 年的76%下降到2023 年的58%。 尤其是2022 年欧冠决赛延迟事件,直接引发了公众对巴黎政府举办大型赛事能力的质疑。 2022 年5 月,欧冠决赛由于赛事主办方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控场能力,应急措施不到位,大量逃票、假票人员在场外聚集,比赛被迫延迟至少30 min。 面对当前社会环境对赛事主办能力的挑战,2024 年巴黎奥运会能否有序开展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奥林匹克运动自诞生之时就与和平息息相关, 现代奥运会更是充分践行和平宗旨,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奥林匹克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与实现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以奥运会为契机, 为举办赛事和稳定社会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值得巴黎奥组委深度思考。
2021 年7 月, 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38 次全会正式通过,将“更团结”(together)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中。 顾拜旦先生在推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时,一直将促进全球和平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虽然人们常常强调不应将体育和政治混为一谈,但事实上,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进程往往与地缘政治紧密结合。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作为新冠疫情结束后较大的全球性体育盛会, 旨在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一个公平、团结、和谐的竞技平台。 通常运动员以国家名义参赛而非个人,在开幕式中将国旗放在队伍前列,在颁奖典礼上也要升国旗与奏国歌, 可以说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个人行为与国家形象直接紧密相关。“更团结”也体现了国际大家庭的团结,奥运五环由5 个交错的环组成,代表地球上五大洲的统一,旨在以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团结, 减少群体间的偏见与矛盾。由于俄乌冲突等国际性问题,2024 年巴黎奥委会禁止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运动员以国家名义参赛, 且不允许两国运动员参加团体赛, 导致运动员在国家与体育之间面临艰难的选择。 国际奥委会规定如果允许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巴黎奥运会,那么必须严格执行中立身份的相关要求。这意味着在奥运赛场上不得使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国旗、国歌以及任何国家标志。 与此同时,中立身份只适用于运动员个人而不适用于团队,并且不会为接纳中立运动员而改变奥运会资格制度以及配额,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国家奥委会成员也无法参加巴黎奥运会,这阻碍了国际奥运大家庭的团结。
奥运会开幕式是各国聚集共同参加的世界性体育仪式。 奥运会主办国的人民获得身份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 而域外游客获得了解主办方国家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机会。顾拜旦在1896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结束后力排众议坚持让奥运会不固定在希腊雅典举办,而是在全球选择城市四年举办一次,正是因为不断融合不同国家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异域体育文化,奥运会才能被世人所熟知。 现如今,2024 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打破常规, 竞技场地以本国独特的地理文化标志为背景, 新建场馆在赛后将转为学校体育之用, 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赛后使用奥运场地的机会,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运动空间。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巴黎留下了丰厚的奥运文化空间遗产,更彰显了奥运会在促进城市文化再生方面的巨大潜力。 尽管在安保、预算和社会等方面临较大挑战,但巴黎奥运会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亲和性。 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准备经过的巴黎地标性建筑, 使奥运融入了城市的历史文化, 提升了巴黎民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感, 使奥运会成为未来城市文化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历史建筑和奥运会不再是城市记忆中独立的存在,而是融合的共同体,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再生,增加了彼此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生活氛围。
自20 世纪以来,保护环境成为了全球各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从1999 年国际奥委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编制《奥林匹克运动21 世纪议程》开始,奥运会就承担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尤其是2012 年伦敦奥运会首创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可持续成为了举办奥运会的主要思想,并在此后历届奥运会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可持续发展概念。2024 年巴黎奥运会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重点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从能源使用来说,采用零排放的公共汽车以及使用100%可再生电力,最大程度上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 减少社会上的碳排放;从建筑节能来说,此届奥运会仅有5%的体育场馆属于新建场地, 临时搭建的体育场馆则使用可循环建筑材料,同时减少了奥运村空调数和床位数,在满足奥运会场地举办要求下, 尽可能降低材料消耗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除了遵循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2024 年巴黎奥运会还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包括男女参赛人数平等、开幕式免费观看以及为社会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等。 这些措施不仅能使更多人享受奥运会带来的社会效益, 还提高了民众对奥运会举办的支持度和满意度, 从而促进了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奥运会不仅传递体育健康价值,还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随着当下体育运动场景的不断变化,娱乐性、自由性以及观赏性成为当下年轻人备受推崇的体育新元素,奥运会的传统体育项目正在受到挑战。年轻人是奥运会未来长期发展的主要力量, 抓住社会大众及青少年的体育目光对其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加入了新潮运动项目霹雳舞, 表现出对年轻人参与运动项目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 霹雳舞的评分体系加入了艺术性的演绎表达能力指标,与以往奥运会项目不同的是,霹雳舞还要求参赛者展示自己个性的动作, 表演出舞蹈的灵魂。 霹雳舞赛制体系专家韩国B-Boy Skim 金宪准说:真正欣赏霹雳舞的方式,是从每一场battle 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舞蹈风格。 体育项目的受欢迎程度与其自身的文化内核具有直接联系, 霹雳舞能引发观众对体育文化的思考, 给予运动员展现个性情感价值, 满足了年轻一代追求自我突破和自由精神的渴望, 从而成为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新项目之一。奥运会不应沦为僵化守旧的赛事平台, 应该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步伐, 成为年轻人展现乐观自信的体育舞台。
奥林匹克精神包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无差别地参与运动。诚如《奥林匹克宪章》 明确规定:“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 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本身的变革与发展,促成了残奥会、青奥会以及特奥会的出现,将社会上不同群体、阶层和国家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使各类人群相互关爱、相互团结,共同实现不同群体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将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同时设置为 “奥运更开放”, 意在任何人都可以有参与奥运会的梦想,呼吁停止将差异视为障碍。 同时残奥会和奥运会将使用同样的会徽标志, 以此展示同一标准和理念举办的决心。此外2024 年巴黎奥运会也是男女参赛人数完全平等的一届, 实现了历史上首次男女参赛人数的完全平等,除增加女性参与奥运会的名额外,马拉松比赛更改了男女项目比赛时间,赛道采用“凡尔赛妇女游行”路线,旨在向1900 年首次接纳女性参与奥运会的创举致敬, 女性群体在追求与超越中获得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值得长久传承下去。 残疾人运动员凭借不懈努力与突破赢得荣誉, 他们的精神也应受到民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2024 年是巴黎自1924 年举办奥运会后,时隔百年再次举办的奥运会。“开放奥运会”是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举办初衷。这意味着它将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放办赛、创意办赛、低碳办赛,各种活动将以比赛项目彰显年轻都市运动的魅力,让奥林匹克与城市、奥林匹克与年轻人、 奥林匹克与环境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从目前来看,是一届可以改变传统奥运模式的奥运会。 很多创意内容极有可能被后来奥运会所采用,着眼于城市开放、社会共享、体育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今后很多奥运会传统都可能被打破, 这无疑对推动奥运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成为留给年轻一代乃至整个奥林匹克发展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