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4-02-20 06:14魏月如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调节作用

魏月如

摘 要: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究竟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产生何种影响,现有研究鲜有涉及。以2010-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同时考察高管团队断裂带对上述关系产生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企业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提升其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关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论,为创业企业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關键词: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成长绩效;高管团队断裂带;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6083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Growth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Moder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Faultlines

Wei Yueru

(Business School, Zhengzhou Shengda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91, China)

Abstract:What is the impact of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Few researches have answered this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irm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10 to 2020, this paper uses th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 metho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firm growth performance. Simultaneousl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faultlines on the above relationship.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y start-ups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ir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oth top management team task-related faultlines and bio-demographic faultlines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firms to implement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ir growth performance.

Key Words: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Growth Performance; Top Management Team Faultlines; Moderating Role

0 引言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市场环境动荡等巨大挑战,导致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单纯依靠内部资源创新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下企业种群的竞争,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提升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努力的方向。尤其随着亚马逊、苹果等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了世界级的商业帝国,许多企业发现了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在经济环境变得尤为复杂的情况下,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越传统的组织边界,构建新型交易网络,并通过与交易网络内部利益相关者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创造和获取价值。但也有企业在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征程中,以自身的惨痛经历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1]

面对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结果(如企业财务绩效、创新绩效)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国内外学者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努力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但从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来看,促进效应[2]、抑制效应[3]和无关联效应[4]并存。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考察。诚如Zott & Amit[5]指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分为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两种类型。目前,学术界对探讨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结果的影响“情有独钟”,普遍认为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结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探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结果产生何种影响的文献却十分缺乏。二是高度的情境依赖性是现有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探讨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需要考虑特定情境下的权变效应。但目前识别能够对商业模式创新,尤其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结果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情境因素,仍需要进一步挖掘。

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作为企业战略制定的重要决策群体,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高管团队成员特征属性的差异会导致其认知差异,进而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制定[6]。然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究竟能否促进企业成长,基于高管团队成员特征属性差异形成的高管团队断裂带是否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绩效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回答。同时,对处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我国创业企业而言,其面临着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资源短缺以及存活率较低等问题,探讨创业企业能否通过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其成长绩效,对于科学认识如何依托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创业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2010-2020年8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并探讨高管团队断裂带对上述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科学认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内在关联以及高管团队断裂带对上述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变革、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国内外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Amit & Zott[7]立足于战略创新视角,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基于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搭建更为高效的运营体系来满足客户需求,创造超额利润。Aspara等[8]基于蓝海战略,主张商业模式创新应打破传统规则,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开辟竞争强度较低,甚至是无竞争的战略高地。还有学者从企业价值创造视角,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将商业模式相关的运营系统进行改造及流程优化,节约繁琐流程对资源的耗费,提升价值创造能力[9]。总体来看,虽然目前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没有统一界定,但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即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为获取更高的价值而在运营方式和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连接等方面实施的重大的战略变革。

如前文所述,有学者指出在考察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结果产生的影响时,应该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不同的类型,最为典型的一种分类方式是Zott & Amit[5]提出的将其分为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两种类型。他们认为前者主要关注中心企业如何高效构建合作网络,以有效整合外部资源。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为参与企业搭建全新的合作模式,以便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发掘潜在市场需求进而开发新产品,同时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建立新型的紧密连接方式,以有效建立抵御外部竞争者的市场壁垒,进而获得“熊彼特租金”。此外,不同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是指对现有企业交易方式和流程进行再造,充分发挥交易网络中内部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潜在能力,提升企业内部甚至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效率,降低交易网络中参与企业的风险,从而稳步实现交易费用的降低,有助于企业获得“彭罗斯租金”。虽然后来有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做出了其他分类[7],但目前普遍认为Zott & Amit[5]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创新既关乎到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有效利用以及流程运作效率的改进,又涉及到企业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概括企业商業模式创新的要素构成。因此,Guo等[10]指出,在考察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效果时,应该探讨上述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结果的影响。纵观现有研究,大多相关文献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企业绩效,但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不足[10],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

1.2 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若企业从事交易活动,随之而来一定会产生相应的交易成本。无论是交易参与者的投机主义,还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均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创业企业可以改善和优化现有的交易体系以减少费用支出,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11]。一方面,创业企业通过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交易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有助于实现交易透明化,降低交易风险、交易复杂性和双方信息不对称水平,通过增强双方信任度降低交易费用,进而实现交易效率的提升[5]。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仅有助于创业企业提供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以激发顾客的购买行为[12],而且也会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和经销商等进入交易网络,促使创业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进而促进企业成长。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高管团队断裂带的调节效应

目前关于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结果内在关联调节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探讨[5],鲜有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高管团队成员特征属性差异对上述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而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作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量,其成员特征属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对如何具体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解,从而产生差异性的认知结果。

在考察高管团队成员特征属性差异时,Lau & Murnighan[13]提出的团队断裂带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团队断裂带是根据团队内部成员具有的不同特征属性,将团队划分为不同子团队的一组假想的分割线。团队断裂带为理解高管团队异质性构成对组织结果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传统的团队异质性测度方法只关注了团队成员的单一特征属性,但事实上每位团队成员具有多个特征属性,且多个特征属性会产生动态协同效应,进而会对团队运作产生影响。团队断裂带概念有助于从子群体而非个体视角科学考察高管团队成员多重特征属性的聚合作用,在多重特征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的不同高管成员更容易形成子群体。例如在一个由4人构成的高管团队中,其中2人为男性,年龄为50~55岁,另外2人为女性,年龄为25~30岁,此时根据性别和年龄两个特征属性,高管团队很可能会形成两个不同的子团队。基于团队断裂带概念,高管团队断裂带是指根据高管团队成员的不同特征属性,将高管团队划分为若干不同子团队的一组假想的分割线[14-15]。本文从企业战略制定的微观主体出发,实证分析高管团队断裂带如何调节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和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内在关联。同时,借鉴Bezrukova等[16]的团队断裂带分类方法,可以将高管团队断裂带分为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其中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是指基于高管团队成员包括学历、任期、职业背景等在内的特征属性差异,将高管团队划分为不同子团队的一组假想的分割线[16],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是指基于高管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和种族等易于被感知的人口统计特征属性差异,将高管团队划分为不同子团队的一组假想的分割线[16]。鉴于此,本文分别探讨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1.3.1 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的调节作用

当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处于较高水平时,高管团队内部不同子团队之间的知识、信息和资源具有较大差异,能够为高管团队带来多元化的知识、信息和资源储备,从而能够帮助高管团队成员弥补知识和信息储备的局限性,有利于增加高管团队的思维弹性,促使高管团队成员从多重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信息整合帮助企业解决复杂问题[17]。一方面,高管团队内部不同子团队之间拥有差异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交流,有助于创业企业更加科学地分析和解决企业运作效率问题[18],更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内部资源整合利用,从而更好地为创业企业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任务相关断裂带的高管团队知识、信息和资源储备较为丰富,更加有助于创业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显著强化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正向影响[5]。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正向调节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

1.3.2 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的调节作用

当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处于较高水平时,高管团队内部会因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等特征属性差异形成不同的子团队,团队成员对其所在的子团队产生强烈的认同,但对高管团队整体的认同感较低[19],这有利于高管团队内部突破等级观念和缩短权力距离。一方面,较高水平的社会分类断裂带更有可能使得高管团队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较少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更可能会在团队内部形成建设性讨论的沟通氛围,更加有利于做出通过高效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来促进创业企业成长的战略決策。另一方面,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缩短创业企业高管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力距离[20],更能够促使高管团队成员突破等级观念,面对是否以及如何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时开展积极讨论,更加有利于创业企业通过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企业发展。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正向调节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中国创业板于2009年上市,虽然相较于其他板块来说起步较晚,但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典型的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等特点。在探讨企业成长性的驱动因素问题时,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群体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样本。因此,本文选取2010-2020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并进行了如下筛选处理:首先,剔除财务指标缺失的企业;其次,剔除ST公司、金融类企业;再次,为控制离群值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对样本主要连续型变量进行缩尾处理;最后,本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获取8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共2 787个样本。

2.2 变量定义

2.2.1 被解释变量

现有相关文献经常采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Growth)、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thrate)等指标测度企业成长绩效[21]。考虑到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对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拓宽市场边界、积累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采用销售收入的对数差分来测度创业企业成长绩效[21],并在稳健性检验中以销售收入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绩效的替代变量进行实证检验。

2.2.2 解释变量

纵观现有相关文献,学者在测度商业模式创新时,大多借鉴Zott & Amit[5]设计的问卷量表进行测量。但是由于被调查人员在填写问卷时带有主观判断,可能会导致实证研究结论存在偏差,同时也不利于考察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效用。此外,Zott & Amit[5]采用的量表是以美国电子商务行业为调查背景进行设计的,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情境。因此,在测度创业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时,本文应用Guo等[10]提出的基于企业客观经营数据的测度方法。具体而言,借鉴企业技术效率测度方法,以企业交易效率来测度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Effibmi)[10],见式(1)。

ln(Qi)=b0+b1ln(Ki)+b2ln(Li)+b3ln(Ki2+b4ln(Li2+b5ln(Ki)ln(Li)+(Vi-Ui)       (1)

在式(1)中,Qi、Ki和Li分别代表创业企业产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Vi和Ui分别为正态和半正态分布。本文分别以创业企业利润、资本存量和员工人数衡量其产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

2.2.3 调节变量

本文根据现有研究[22],选取高管团队成员的学历、任期、职业背景3个任务型特征属性测度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Taskfau),选取年龄和性别这两个关系型特征属性测度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Biofau)。在对团队断裂带水平进行测度时,同时涉及断裂带强度和距离,其中团队断裂带强度重在测度团队中子团队内部的聚合程度,而团队断裂带距离重在衡量团队内部不同子团队之间的差异程度。因此,在测度团队断裂带水平时,要同时考虑到团队断裂带强度和距离[23]。鉴于此,本文首先分别采用Thatcher等[14]和Bezrukova等[16]提出的方法测度高管团队断裂带强度和距离,其次将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高管团队断裂带强度和距离相乘,计算得到创业企业高管团队断裂带水平。

2.2.4 控制变量

本文根据现有相关研究[21],选择企业年龄(Firmage)、企业规模(Firmsize)、员工数量(Employee)、资产负债率(Lev)、CEO-TMT权力距离(Powergap)、高管团队规模(Tmtsize)等控制变量来控制其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内在关联的影响。其中企业规模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进行测度;CEO-TMT权力距离以CEO与其他高管成员之间薪酬的均方根进行测度;高管团队规模以高管团队成员数量进行测度。

2.3 模型构建

为检验上述假设,本研究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检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回归模型如下:

Growthi,t01Controli,t-1i,t(2)

Growthi,t01Effibmii,t-12Controli,t-1i,t(3)

检验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对上述二者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模型如下:

Growthi,t01Effibmii,t-12Taskfaui,t-13(Taskfau×Effibmi)i,t-14Controli,t-1i,t(4)

檢验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对上述二者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模型如下:

Growthi,t01Effibmii,t-12Biofaui,t-13(Biofau×Effibmi)i,t-14Controli,t-1i,t(5)

2.4 研究方法

为有效避免数据存在的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同时考虑到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效应可能存在滞后性,将解释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做滞后一期处理,并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检验上述假设。

3 实证结果分析

表1报告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变量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4,表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且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VIF值均小于4,表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论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威胁较小。

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对形成交互项的相关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表2报告了回归分析结果。由表2中的模型2可知,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270 0,p<0.01),表明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假设H1得到验证。模型3中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036 6,p<0.01),表明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2得到初步验证。模型4中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034 7,p<0.1),表明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3得到初步验证。

为进一步刻画高管团队断裂带的调节效应,本文分别绘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管团队断裂带的调节效应图(图1和图2)。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均显著调节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当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处于较高水平时,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因此,假设H2和H3均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4 稳健性检验

4.1 更换被解释变量

为考察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借鉴现有相关研究[21],采用销售收入增长率作为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替代变量,采用如前文所述的回归模型构建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由表3可知,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系数(β=0.313 4,p<0.01);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027 6,p<0.1);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041 1,p<0.1)均显著为正,回归分析结果与表2中的模型2至模型4的回归分析结果相比,虽有个别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水平有所降低,但并不影响实证结果,再次表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较为稳健。

4.2 改变样本容量

本文同时借鉴解学梅等[24]的稳健性检验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的90%,继续应用前文构建的计量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随机抽取后的样本数据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系数(β=0.295 2,p<0.01);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025 3,p<0.05);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032 5,p<0.05)均显著为正,回归分析结果与表2中的模型2至模型4的回归分析结果相比,虽有个别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水平有所降低,但并不影响实证结果,再次表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较为稳健。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社会分类断裂带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是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驱动因素的重要补充。

第二,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的调节效应。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正向调节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即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水平越高,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这表明,与具有较低水平任务相关断裂带的高管团队相比,具有较高水平任务相关断裂带的高管团队更加能够有效发挥其信息多样化效应,为创业企业提升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利用效率奠定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基础,从而使得创业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来提升企业成长绩效。

第三,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的调节效应。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正向调节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即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水平越高,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这表明,与具有较低水平社会分类断裂带的高管团队相比,具有较高水平社会分类断裂带的高管团队有利于缩短其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力距离,打破等级观念的约束,推动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益的知识碰撞和建设性讨论。这种“从谏如流”的情境更加有利于高管团队成员为创业企业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建言献策,提高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更加有利于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

5.2 理论贡献

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一方面,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探讨了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因素,拓展了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探讨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研究。以往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对于提升企业绩效前因的研究,主要关注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0],而忽视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潜在影响。对此,本文重点考察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既有效补充了当前关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以往如何推动企业成长相关研究呼吁的有效响应[25]。另一方面,基于高层梯队理论,从战略决策主体构成特征,即从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的角度揭示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既丰富了高层梯队理论中关于企业管理者构成的相关研究,也是对Hutzschenreuter & Horstkotte[15]提出的在战略与组织领域的研究中,要注重考察高管团队断裂带的情境效应的有效响应。

5.3 管理启示

首先,创业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提升其成长绩效的重要作用。创业企业要对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给予充分關注,在交易网络中的不同主体之间共享知识和信息,持续关注企业交易网络和价值链运作,不断通过提升交易网络中的不同交易主体的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

其次,创业企业在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时,要考虑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对其实施效果的影响。创业企业在组建及再造高管团队,例如引入“新鲜血液”加入高管团队时,不应只看到个人能力,还要从其加入之后的高管团队构成整体来评价其对整个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的影响。提升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水平,有利于强化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

最后,创业企业要注重不断优化高管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进而提高高管团队成员特征属性的适配性,以充分彰显高管团队的人力资本价值,促使高管团队成员能够为更加合理地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和创业企业成长绩效贡献智慧。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其成长绩效的影响效应,未来研究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非上市创业企业数据,从而以非上市创业企业数据为样本考察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其成长绩效是否存在相同的影响。其次,本文只探讨了高管团队断裂带这一企业内部情境因素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关系产生的调节效应,未探究其他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机制。最后,除了对调节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科学认识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其成长绩效影响的边界条件外,深入探索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中介机制,同样也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GHEZZI A, BALOCCO R, RANGONE A. How to get strategic planning and business model design wrong: the case of a mobile technology provider[J]. Strategic Change, 2010(5/6):213-238.

[2]戴亦兰,张卫国.动态能力、商业模式创新与初創企业的成长绩效[J].系统工程, 2018, 36(4):40-50.

[3]崔楠,张丽娜,张建.商业模式创新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资源整合的中介作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5):91-103.

[4]胡保亮. 商业模式、创新双元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5, 36(11):29-36.

[5]ZOTT C, 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2):181-199.

[6]HAMBRICK D C, 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9(2):193-206.

[7]AMIT R, 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53(3):41-49.

[8]ASPARA J, HIETANEN J, TIKKANEN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s replicati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emphas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10, 18 (1):39-56.

[9]阎婧,刘志迎,郑晓峰.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下的变革型领导、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J].管理学报, 2016, 13(8):1208-1214.

[10]GUO B, PANG X, LI W.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in shap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 threshold effect[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8, 30(2):1-13.

[11]李巍.制造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双元能力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111-116.

[12]李巍,代智豪,丁超. 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经营绩效的机制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 2018, 32(2):51-57.

[13]LAU D, MURNIGHAN J K. Demographic diversity and faultlines: the composition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group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325-340.

[14]THATCHER S, JEHN K, ZANUTTO E. Cracks in diversity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faultlines on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J].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2003, 12(3):217-241.

[15]HUTZSCHENREUTER T, HORSTKOTTE J. Performance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ic faultline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 diversific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4(6):704-726.

[16]BEZRUKOVA K, JEHN K A, ZANUTTO E L, et al. Do workgroup faultlines help or hurt? A moderated model of faultlines,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1):35- 50.

[17]周建,李小青,杨帅.任务导向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努力程度与企业价值[J].管理学报, 2015, 12(1):44-52.

[18]周建,李小青.董事会认知异质性对企业创新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 2012, 25(6):1-12.

[19]CALABRO A, SANTULLI R, TORCHIA M,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amily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MT identity-based and knowledge-based faultlin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21, 45(4):838-866.

[20]LI Y, CUI L. 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on Chinese firms FDI ambidexterity[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8,14(3):513-542.

[21]COAD A, RAO R. Innovation and firm growth in high-tech sectors: a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4):633-648.

[22]潘清泉,唐刘钊,韦慧民.高管团队断裂带、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战略——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10):111-122.

[23]BEZRUKOVA K, THATCHER S M, JEHN K A, et al. The effects of alignments: examining group faultlin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nd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1):77- 92.

[24]解学梅,吴永慧,徐雨晨.女性创业者自恋人格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政治关联和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1, 33(5):13-24.

[25]JOSEPH J, WILSON A J. The growth of the firm: an attention-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4):1779-1800.

(责任编辑:吴 汉)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
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脊髓GFAP、P2X3受体的调节作用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不同SOA下视觉返回抑制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衰老大鼠回肠干细胞增殖分化稳态的调节作用
自噬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调节作用的新进展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h17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现代药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