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的设计探索
——以“古代两河流域”为例

2024-02-20 06:05上海市长岛中学
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本课学案新课标

刘 婧 上海市长岛中学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推行,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创新”等要求。基于新课标,导学案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不但受到广泛关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推广。怎样运用导学案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要求逐一落实,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导学案是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是由教师设计,注重学生参与,加强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与学”的方案。作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教学的产物,导学案不仅是教师的教案,还是学生的学案。看似简单的导学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文本,而是更加注重和强调教学动态发展过程的学习导引。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基于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由教师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设计,通过问题、图表、材料阅读、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

完整的导学案应包含:课前的预习案、课中的活动案、课后的检测案。即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预习并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在课前达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支架,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逐级落实目标知识,培养核心素养能力,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探究,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知识回顾与课堂小结,进行课堂检测,获得反馈,布置课后任务,巩固所学。

科学合理地运用导学案不但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推动,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效落实新课标课程理念。

二、导学案的设计探索

(一)导学案设计准备

教师只有在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之后,才能对导学案的设计有整体把握。一方面,教师应将相关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以单元主题为主要脉络或特征,有时候甚至还要考虑前后关联单元的主题与知识的连贯性、共性、个性等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落实本课教学目标,要对本课内容有完整的呈现,凸显本课重难点,又要考虑单元主题与本课知识构架契合单元主题。

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将学生作为主体,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认知状况、核心素养水平等。以学情为依据,预设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课堂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需求以及可给予学生何种、什么水平的帮助与支持。

只有将这两项前期准备工作踏实做好,导学案的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贴合学生的学习,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二)导学案设计落实

1.课前预习案

“古代两河流域”属于“古代亚非文明”这一主题单元,另外涉及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并且横向关联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形成以“大河文明”为主题的人类早期农耕文明。教材既关注到单元主题下各课的共同特征,又凸显各课的个性。共同特征:地理环境——大河流域、肥沃平原;社会形态变化——从小国林立混战到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文明特征——人类早期农耕文明。本课特征:具体地理位置、苏美尔文明成就、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基于以上,课前预习案的设计可分口头作业与书面学案两部分。

口头作业:学唱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由于歌曲中涉及本课一部分基础知识: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文明、汉谟拉比及《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可帮助学生一边熟悉课内知识,一边背记比较陌生且拗口的名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本课将以《爱在西元前》的不同部分作为本课的导入和各个环节的过渡,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体验感。

书面导学案:依据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信息表格、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预先对于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明确古代两河流域的具体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苏美尔文明的成就。

通过梳理归纳形成对本课的初步了解与认知,同时结合已学知识,通过对比形成知识认知的迁移,完成对单元主题内容共同特征和整理,初步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框架(见表1、表2)。表1引导学生通过对已知古代埃及的社会制度寻找古巴比伦对应的相关要素,形成知识迁移。表2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表1

表2

传统教学中,课内目标知识几乎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展示与讲解的,即便是基础类、认知类的知识点的讲述也会占据相当长的课堂时间,留给重难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以及讨论的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重难点解析清楚,课堂教学难免会流于满堂灌的教师主讲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很难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变成了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新课标的目标之一正是要改变这种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导学案,可以使学生预先对课内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教师只需在课堂各个环节中对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呈现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逐环节落实,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即可。一方面,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加深学生的记忆,实现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的检测与反馈;另一方面,相应减少相关环节的时间占比,给解决本课重难点问题留出充足的分析、思考、讨论的时间,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中活动案——情境创设下的活动体验与问题思考

历史因其学科特性,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时间与空间距离。脱离具体情境,学生们的历史认知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相应的体会与理解就很有可能以知识点的背记而存在。创设情境虽不能完全再现历史,但至少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能够以历史的眼光、角度去分析问题,再以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思维去评价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地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培养落实到学习过程中。课中活动导学案的设计最好能够体现情境创设,对情境创设下的课堂活动有帮助和支撑作用。

“古代两河流域”一课的课中活动案主要是为本课重难点——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搭建平台和支架,预设通过课堂活动中的两个环节来完成这一重难点任务。

活动一:以学生熟知的《老娘舅》节目为模版,依照目标任务设计“古巴比伦打架事件”的案例。利用歌曲《爱在西元前》的相关部分引导学生“穿越”到古巴比伦社会,创设情境,请学生根据预先提供给他们的《汉谟拉比法典》法条节选资料,参与案件的审判并观察、思考其中所体现的古巴比伦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为下一环节学生的思考、讨论、评价活动做铺垫。

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对“案件”的审判与观察,辅以“拓展资料”的阅读,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分析讨论与评价。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学生互相寻找共同观点,并对不同观点和独到见解进行评论,通过“头脑风暴”最终形成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综合评价,完成本课重难点任务。

导学案在这两部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各种材料与史料的支持:①《汉谟拉比法典》节选(仅针对完成课堂活动任务);②“古巴比伦打架事件”案件详情,方便学生分析解读,依照法条做出审判,并思考其中体现的社会特征;③拓展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参照意义的史学家、法学家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评述。通过课中活动导学案中各种材料和史料的支持,为学生搭建平台和支架,开阔学生视界,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完成任务。

3.课后检测案

导学案既是教案,又是学案,兼具反馈与检测的功能。因历史学科的文科属性,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可以通过提问等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各环节的检测与反馈。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知识回顾、课堂小结以及课后巩固部分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导学案的帮助。例如,让学生填写“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时序图”(如图1 所示),帮助学生回顾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图1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达到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结构化的高层次要求,教师可通过导学案给出“古代两河流域”知识的思维导图(如图2 所示)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本科所学内容的理解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并通过课堂展示,互相学习借鉴。

作为课后检测,依照上面所提供的思维导图范例,请学生绘制“古代亚非文明”主题的单元知识思维导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单元主题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堂讨论的“对《汉谟拉比法典》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认识”总结成文字,再次梳理个人思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三、导学案的实践反馈

历史学科作为重感悟、融合多元思维的文科,导学案的设计与提供更倾向于将课前预习案与课中活动案合并,提前发给学生,以便他们进行预习与课前准备。而课后检测案由于包含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与课后检测,也将于课堂教学的时候发给学生,方便学生了解自己下一步的任务,能够更好地在课堂活动中关注相应任务。

以“古代两河流域”一课的导学案设计与课堂实践为例。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使自主学习任务化、具体化,方便学生逐一落实。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可以更为合理地分配时间,增加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互动的时间,减少基础知识反复灌输的时间,实现以学生学为主体的课堂目标。在任务达成效果方面,基于导学案的引导与支持,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有充分的准备,大大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有的放矢地讨论,积极且热烈。尤其是在“评价《汉谟拉比法典》历史地位和影响”这一活动环节中,学生除了给出一些预先可以想到的“大众化”的评价,还给出了许多“高端”的“惊喜性”评价。这样“惊喜”效果呈现让设计导学案的教师打破了原有的疑虑,消除了原有的担心。在最初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基于学情,教师进行各环节任务的分层设计,在这一环节上对学生任务的达成度有“最低预设”和“高端设想”。“最低预设”就是学生能够给出“大众化”的评价,基本体现教材的评价要求;“高端设想”则是希望通过情境创设、拓展阅读,给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支架,引导学生实现从模仿到知识迁移,对《汉谟拉比法典》给出更全面、更多维的评价。“高端设想”的实现给了设计导学案的教师信心,一方面,要相信学生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下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向上攀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证明导学案的运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效果绝对优于“满堂灌”的教师讲述。

另外,在思维导图的呈现方面,学生也带来不少惊喜。基于导学案给出的范例,学生不但可以绘制出体现自己思路的思维导图,甚至有些能力强的同学直接可以绘制出单元主题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呈现。

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新课标”课程理念的落实。

猜你喜欢
本课学案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乡愁导学案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比例尺(一)”导学案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