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的贵州区域形象研究

2024-02-20 23:39李静张炼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媒体报道东盟国家贵州

李静 张炼

摘要:目的:随着东盟共同体的中心地位和域内各国的统一性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的深层次推进,国家形象、區域形象逐渐受到重视。而媒体对区域形象的塑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众对某一区域的印象与评价。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贵州区域形象进行研究是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方法:文章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对1997年至今东盟国家(新加坡、泰国)关于贵州区域旅游文化新闻报道中的规模倾向、报道主题、报道的出版物类型进行数据化和可视化分析,然后结合LancsBox对新闻文本本身进行数据化分析,从中发现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现状,准确定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贵州区域形象,进而探讨塑造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的新研究模式和视角。结果:研究发现,在东盟国家的媒体报道中,贵州区域形象分为以下四种:第一,充满经济活力但过于单一的区域形象;第二,拥有优越自然资源但特色不鲜明的区域形象;第三,拥有独具特色、丰富的人文资源的区域形象;第四,旅游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没有完整的服务产业链的区域形象。结论:媒体报道中的形象趋于平面化,贵州应从多方面着手,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内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对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投资,以增强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地区乃至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东盟国家;媒体报道;区域形象;旅游文化形象;贵州

中图分类号:G206;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04

0 引言

区域理念是一个区域文化构成的根基,是区域形象的核心;区域行为能将区域理念以实体的状态表现出来;区域环境由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是区域内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1]。区域形象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提高区域辨识度、增强区域内人们的归属感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贵州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代表,近些年也开始重视区域形象,为贵州省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关于贵州区域形象的研究较少。以“贵州区域形象”为关键词,经过相关度筛选,可以从知网上检索到26篇文献。整理发现,贵州区域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形象的建构研究,结合“多彩贵州”等区域名片分析贵州区域形象的建构,从而探究出新路径;二是对贵州区域形象的传播展开研究,目前主要选择以下路径。第一,通过对媒介事件文本数据的挖掘,研究贵州区域形象和品牌的传播效能[3]。第二,结合区域名片,指出传播问题,最终得出传播策略。在此研究路径中,研究者通常将区域形象传播的地区分为国内和国外。前者通过构建区域形象和提升区域传播力探索发展策略,从而为贵州区域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4];后者更倾向于利用国际媒介,从“他者”的视角分析贵州区域形象,最终得出适合贵州区域形象传播的普遍对策[5]。

总体来说,对贵州区域形象的研究较少,且大部分研究关注贵州区域形象在欧美国家的传播和影响,很少针对东盟国家展开深入讨论。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文本挖掘的方法分析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国家英文媒体中的呈现,着眼于贵州最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形象展开研究,并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筛选出样本量较为充足、涉及话题较为丰富的两个东盟国家——新加坡与泰国的英文媒体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可视化直观表现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的贵州区域形象,了解东盟民众对贵州的总体认知与印象。这能为贵州客观研判国际舆情、进一步在东盟区域内打造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6]。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首先,LexisNexis是世界著名的信息检索平台,其独有的新闻全文在线数据涵盖全球数百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具有限定媒体与文章类别、时间与地理范围、关键词出现区域的强大检索能力,可以据此设计挖掘出包括出版国别、报道倾向、主题类别、产业分布和地理共现在内的目标数据[7]。为全面反映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笔者以“Guizhou”和“Tourism”为关键词,并选中高度相关,将东盟-中国领导人首次会议日1997年12月16日设为起始时间,2023年7月18日作为截止时间,进行新闻报道的收集。通过对东盟十国与贵州旅游文化相关的报道进行搜索和筛选,最终按照数量的多寡、报道内容主题的丰富程度、报道的有效性这三个方面的标准,选定新加坡和泰国为研究目标国家,并获得119篇英文报道。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以LexisNexis数据库对文本的检索技术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LancsBox对文本本身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数据化的图表,将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在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的形象直观展现出来。

2 研究结果

2.1 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的规模倾向

依据设定检索条件,获取LexisNexis数据库有效报道共计119篇,年度报道规模(以5年为单位)和倾向比例见图1。

如图1所示,1997—2006年,东盟国家关于贵州旅游文化方面的报道数量较少,当时的中国与东盟还未深入合作,所辐射到的区域也较小,1999年出现负面新闻,占比12%;到了2006年,相关新闻报道开始出现倍数增长,东盟媒体通过产业论坛逐渐关注到了贵州区域;2017—2023年,随着中国-东盟各项合作不断深入及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该阶段报道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在此期间,双方在旅游文化领域保持密切合作,新闻报道的数量也不断攀升。

2.2 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的出版物类型

对样本内容进行分类发现,东盟国家对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的报道出版类型较为集中,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报纸出版物是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的主要宣传阵地,东盟国家媒体将宣传的重心放在传统的报纸刊物中,报道占比44%,作为传统的传播载体,报纸的普及率更高,所辐射到的民众也更加广泛。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Industry trade press,即行业资讯,这一出版物类型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其主要目标群体为消费者。在东盟国家报道中,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形象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占比最小的是web-based publications,即线上新闻。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东盟国家媒体对贵州旅游文化更多开始使用线上报道的方式,使贵州区域形象得到了更加快速的传播。但线上新闻的占比不大,说明新兴技术的运用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主题中的贵州区域形象

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以何种议题框架被呈现,在何种语境下得到叙述,不仅透露出特定的意图倾向,还表达出他者的意见偏好,也可视为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国家中产生影响的可能领域。新闻报道包罗万象,其用词往往带有指向性,甚至会对整个文本的立场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往往选择简单、准确且表现力强的词语[8]。词云是一种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辅助文本分析方式,能提取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排布,使其在二维空间上实现集中可视化展现,这一方式既有利于文本分析,又能吸引读者[9]。本文首先运用LancsBox对样本内容进行主题词词频分析,得到具有实意的名词词频(由于篇幅关系,只显示前20个词条),最终生成词云图(见图3)。

值得关注的是,词条“2011”出现了29次,2011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也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东盟国家媒体报道指出,20年来,贵州与东盟互利合作,不仅繁荣了双方经济,还维护了地区和平,同时促进了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及该年度的报告主题包括旅游产业发展、贵州农村经济与文化遗产的结合等。在这一时期,贵州旅游文化产业随着贵州与东盟国家之间交流的全面深入而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贵州的文化遗产资源,这对树立良好的贵州区域形象十分重要。

2.3.1 投资潜力巨大但单一平面的贵州区域形象

首先,东盟媒体总体侧重旅游文化产业中关于经济投资的报道。除去新闻检索时所使用的关键词(“Guizhou”“Tourism”“China”),频率最高(268次)的关键词是“Tourist”(游客),其次是出现255次的“cooperation”(合作)与出现182次的“development”(发展)等。由此可以发现,贵州旅游文化形象在东盟国家媒体中具有较大报道价值,东盟国家媒体对该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

对LexisNexis数据库有效报道进行数据分析可知,贵州政府在对贵州通过旅游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东盟国家在关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注意到了贵州乡村经济振兴方面的内容,并且运用较多篇幅阐述贵州如何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当地经济,从而摆脱贫困。其中,东盟媒体关注度最高的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容。

然而,在东盟国家媒体的报道中,贵州区域形象虽然是正面的,但是很少涉及旅游文化方面,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与经济建设相关。该区域形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针对性,民众对其的感知力相对较弱。

2.3.2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但浮于表面的贵州区域形象

在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出现较为频繁的词是“forum”论坛(70次)、“heritage”遗产(64次)和“Cultural”文化(47次),通过回归文本的方式不难发现,这些词往往同时出现在多篇报道中,说明东盟国家媒体较关注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关于贵州旅游文化资源方面的报道数量并不多,且集中发表于近5年,以“村BA”“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带有鲜明贵州特色的报道只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不够深入。

在东盟国家媒体的报道中,不乏对贵州优越的自然人文资源的展现。如黄果树瀑布和各大森林公园、少数民族文化(民族节日、民族活动、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美食制作等)及红色旅游资源、榕江“村BA”旅游资源等。

纵观与贵州自然人文资源相关报道,依然存在独立性不强的问题,许多报道往往采用列举法将贵州的自然人文资源一一列举,通过访谈、名人发言等方式体现贵州风情,并未深入介绍,缺乏直观性描述。

2.3.3 旅游服务行业链未成规模的贵州区域形象

通过相关词条不难发现,在关于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的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占比较小的新闻报道关注到了贵州旅游的基础建设。在这些报道中,贵州旅游文化产业中的酒店基础设施和食品产业成了贵州旅游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的酒店行业也受到了海外投资商的青睐,其在此建立了一批名牌酒店,形成了具有高规格酒店服务标准的贵州旅游文化形象。贵州特色食品产业也吸引了一部分媒体的目光,如Thai News Service于2016年报道的China:Reducing Poverty in China by Connecting Farmers to Markets,提到了贵州威宁的魔芋食品产业。

根据上述报道可得出结论,东盟媒体对贵州旅游基础建设的关注度总体不高,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贵州旅游文化形象在旅游基础建设方面相对较弱。

3 小結

本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对东盟国家媒体关于贵州区域形象的报道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分析,通过对LexisNexis数据库的样本进行计算分析,东盟国家对贵州的总体关注度相较其他省份和地区较低且不均衡,整体关注度有较大提升空间。进行前期数据分析时发现,东盟各国对贵州的旅游文化关注度不高,最终仅筛选出新加坡和泰国这两个东盟国家作为样本展开分析;东盟国家更注重与贵州的经济联系,旅游文化仅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还未形成较为鲜明、独立的形象;东盟国家对贵州的旅游文化报道几乎为正面报道,这在促使贵州区域形象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易使民众对贵州产生刻板印象;城市区域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对区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10]。然而,关于贵州区域形象的报道大多以报纸的形式传播,缺乏技术上的革新,更无法实现动态塑造与传播。

4 结语

在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贵州是一个新兴的、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对外交流步伐不断加快的省份。但这样的区域形象较为单一,贵州要基于自身优势,探寻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完善旅游基础建设,把握好媒体的互动性和时空性,最终向东盟国家甚至世界展现更加完善的区域形象。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2.

[2] 吕照.贵州区域形象传播研究[D].貴阳:贵州民族大学,2020.

[3] 成文洁.“多彩贵州”的区域形象建构:现状、问题及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20.

[4] 陈波.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区域传播力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1.

[5] 刘杨祎伊.贵州区域形象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研究:基于Twitter的数据挖掘与分析[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0.

[6] 刘可文,文曼.区域形象传播现状的实证分析:以贵州形象传播为例[J].传媒观察,2017(11):33-35.

[7] 金苗.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提升路径:基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02-112.

[8] 李真真,郑启南.德国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东北旅游形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57-59.

[9] 包琛,汪云海.词云可视化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21,33(4):532-544.

[10] 刘丹,李杰.文化符号与空间价值:互联网思维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与塑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6):154-158.

作者简介:李静(1996—),女,贵州都匀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张炼(1975—),女,贵州遵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生态语言学。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贵州大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贵州濒危仡佬语语言生态深度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GZYB38;2022年度贵州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国际中文教师语言应急能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YZL2022GZ0001;2023年度贵州大学省社科联合2023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苗族‘非遗’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以苗族蜡染为例”成果,项目编号:GZLCLH-2023-022

猜你喜欢
媒体报道东盟国家贵州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贵州,有多美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沉醉贵州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媒体报道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