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国 邵文恰
作为塑造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资源同质化、教学单一化等问题,限制了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展示中国智慧、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脉,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承黄河历史张宝强,吴春阳,王云涛著文脉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思政教育以文育人的有效举措。《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治教育研究》一书以融合教育为切入点,在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现实动因、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为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参考。
全书包括八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黄河文化的形成基础、基本形态、主要特点、发展现状。第二章和第三章基于黄河文化的内涵分析,着重探究其时代价值和思政教育价值。第四章聚焦中国共产党思想成果与传统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黄河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关系,讲述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五章从内容资源、方法资源、载体资源入手,阐述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第六章着重解读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现实动因。第七章从目标、原则、维度、机制等层面,为读者厘清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路。第八章系统分析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黄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态,可以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增强中国先进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发挥其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提升对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
首先,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文化中很多具有教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正在逐渐消失,出现了传统文化传播不畅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影响其创新和发展的实效。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文化自信的主战场,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需深入挖掘和提炼黄河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渠道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地阐释和学习,从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黄河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其次,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征程,我国倡导的是构建契合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培养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需要立足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全面发挥育人育才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既有思想、政治等教育功能,也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扩展思政教育内容,更能够发挥凝心聚力作用,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其文化判断力和道德认知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三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
黄河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支撑。基于文化自信培育要求,高校需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和要求,推动黄河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引领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文化在思政教育领域“活起来”。
第一,加强教育内容的整合。为在思政教育中充分融入黄河文化,高校需进行黄河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整合,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协同合作促进黄河文化研究成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落实,从而优化思政教育内容。首先,相关部门需组织思政教育和黄河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思政课程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其次,高校需做好黄河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聚焦学校思政教育特色,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院、系、部门的职责分工,促进黄河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落实落地。最后,高校需为思政课程教师开展黄河文化培训工作,完善其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既保证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能够让学生接受黄河文化的良好熏陶。
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黄河文化涵养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需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思政教学手段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其对黄河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黄河文化的思政内涵。与此同时,高校需创设有利于黄河文化传播的思政教育环境,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官网等载体向学生推送有关黄河文化的内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情操,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