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晨
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提供了低成本住房,但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暴露出来的缺陷及隐患不容忽视。在超大特大城市改造城中村,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将成为提振内需潜力的重要路径。
2023年以来,城中村改造动作频频。作为一个关乎多方利益的系统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消息称,超大特大城市正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将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2023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消息称,超大特大城市正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将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多年以来,城中村改造陆续在各地分散实施,此次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表明我国集中有序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大幕已拉开。
城中村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既位居“城中”的位置,也保留“村”的形态,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的遗留物,也是城市治理的相对薄弱环节。
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恰逢其时。城中村从沿海到内陆,国内许多大型城市的城中村,不少都位于寸土寸金的商务区旁。一边是高楼林立的CBD和商圈,一边是巷道狭窄的连片老屋,二者的强烈对比之间,也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形成了掣肘。
按照相关标准划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天津、武汉等;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如青岛、合肥、杭州、长沙、南京、东莞等。全国总计有20余个城市属于超大特大城市范畴。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院长陈涛表示,在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是将供给侧需求和高质量发展对接起来,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是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城市居民。
“地铁坐到头,回到村里头”是很多城市城中村的真实写照。如何通过城中村改造,让更多人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更大程度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与资产?这道命题,已摆在了各个城市面前。
“城中村产权结构、人员构成、空间分布、历史遗存等具有高度复杂性,这次改造提出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改造模式。”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宇嘉说,具备条件的,即资金能平衡、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土地及物业权属清晰的城中村将实施拆除新建;不具备条件的,不硬上,以守住安全底线为原则,常态化开展整治提升,逐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实施改造。
改造方式上,当前城中村改造特别强调要将村民合法权益保障与先谋后动相结合。要先行做好征求村民意愿、产业搬迁、人员妥善安置、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落实征收补偿安置资金等前期工作,确保不动则已,动则必快、动则必成。
以青岛为例,2022年以来,青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推进城中村改造和重点低效片区开发。从“安置房选在哪,群众说了算”,到兜底解决“两代同住”“多代同住”等问题,再到下绣花功夫建设配套设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青岛坚持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提升城市发展动能,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目前,青岛市已启动44个城中村改造,直接受益群众约7.6万人。
城中村改造如何啃“硬骨头”?关键还是在改造资金上面。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既可以由城市政府筹措资金,也可以引入社会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支持。城市政府对城中村改造负主体责任,统筹市域内改造资金安排,做到改造资金市域内综合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整治提升类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将建立政府与村民、社会力量改造资金共担机制。
另一方面“做减法”,降低拆迁补偿等改造成本。李宇嘉建议,应当明确相关征收补偿标准和程序,让社会形成稳定预期。
2023年以来,各地按照部署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上海提出,2023至2025年,计划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30个,让至少1.3万户村(居)民受益;广州提出2023年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重点推进罗冲围、广州火车站等4个重点片区的改造,力争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合肥加快推进现有104个城中村改造,推动“货币化安置、异地安置、入股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方式……
长期以来,城中村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新市民、青年人。人往何处去,这是城中村改造的另一个难题。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城中村改造将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各地城中村改造土地,原则上应当按一定比例建设保障性住房。以深圳为例,2023年该市提出通过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筹集保障性住房5.2万套(间)。
“城中村改造中的房地产结构变化非常关键。”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过去改造后以商品房和安置房为主,现在增加保障性住房,这使得城中村改造工作具有较大创新性,也有助于更好保障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认为,城中村改造会形成新的房地产需求和供给,保障房、商品房、租赁住房的数量都会增加,通过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能够使城中村居民更加安居乐业。
“数以亿计的外来人口、新市民、青年人能在城中村改造后融入城市,不仅能租住成本低、体验好、品质高的保障性住房、长租房,也能分享教育资源等城市化公共服务,还能在保留或就地转型的临街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等村内产业、村级工业园就业,或在周边城市片区就业……”李宇嘉认为,这才是真正扎根城市。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治理,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以实施城中村改造为抓手,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构筑更多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幸福之城”,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