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放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及传承策略研究

2024-02-17 06:45王谊
建材与装饰 2024年2期
关键词:重庆历史资源

王谊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0000)

0 引言

重庆对外开放的历史已逾130 年,依次经历了1891 年被迫开放、1937 年平等开放、1978 年主动开放和1992 年扩大开放,成就了其中国内陆最早的对外开埠通商口岸和改革开放城市之一的地位,开放历史文化的内涵深厚、资源富集。

1 重庆开放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1.1 对外开埠时期

清道光年间,就有法国传教士来渝创建教堂。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英国可派员旅居重庆。1890 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开为商埠。1891 年,重庆海关成立,管理范围为长江三英里、嘉陵江一英里,设内关、外关和海关监督公署,标志着重庆正式对外开埠[1]。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重庆对日本开放,也意味着重庆连接中国东部与世界的长江航道向世界开放。1898 年,英商立德乐的“利川”号成为第一艘驶入重庆的外国蒸汽轮船。期间,英、法、日、美、德等国先后在渝设立领事馆。1901 年,日本在王家沱设立租界,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租界地。1917 年,重庆海关万县分关成立。1925 年,万县正式开埠[2]。这一时期,外国商人、学者、企业家大量聚集重庆,并经此地深入中国内陆。同时,邹容、杨闇公、邓小平、聂荣臻等先进的中国人,则经日本、法国等驻重庆领事馆出国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3]。

1.2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年,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成为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中心[2]。期间,二十多个国家将使馆、公署等迁设重庆,国际主流媒体在此设立工作站或联络点,华莱士、史迪威、包瑞德等众多世界历史名人在此书写出中美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精彩篇章,来自30多个不同国家近1500 名的外籍人士长居于此,大量国际援华物资在此交汇,重庆当时成为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并驾齐驱的世界名城[4]。战后,代表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命令,以及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的决策均在重庆作出;收复台湾的中国使团在重庆组建并出发;中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团在重庆组建并出发参会;废除中国与美国、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签订新约也在重庆进行。

1.3 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援建了156 个项目,重庆发电厂、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和狮子滩水电站位列其中[5]。另外,巴山仪器厂、重庆特殊钢厂、重庆钢铁厂、太安罐头厂聘请了苏联专家参与设计建造,重庆无线电厂引入了苏联技术。20 世纪50—70 年代,重庆的外交频率和力度逐渐加大,印度、波兰、柬埔寨等10 余国代表团相继访渝。1978 年,重庆成为甲类开放地区,对外贸易港口建设,海关成立,外资项目进驻,开始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1992 年,重庆、哈尔滨等沿江、沿边、内陆和省会共计20 个城市扩大开放[6],重庆对外开放步伐提速。1997 年,重庆直辖,确立了“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思路,北部新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先后设立[7],对外开放阔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2 年、2005 年,重庆先后成功举办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07 年,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外开放进入国家战略全新高度。2019 年,新加坡在华投资最大单体项目——重庆来福士建成。目前,驻重庆总领事馆有12 个。

2 重庆开放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2.1 总体情况

重庆现存开放历史文化资源100 处。从分布区域看,中心城区78 处(南岸区29 处,渝中区28 处,沙坪坝区8 处,九龙坡区5 处,江北区4 处,大渡口区3 处,北碚区1 处),区县(自治县)22 处(潼南区3 处,南川区、綦江区、荣昌区、铜梁区、巫山区、长寿区各2 处,大足区、璧山区、涪陵区、万州区、永川区、酉阳县、忠县各1 处)。从保护级别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 处,区县(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 处,文物点21 处,市级历史建筑(含预备名录)8 处。从所涉国家看,涉及16 个国家,其中法国22 处,苏联20 处,英国17 处,美国16 处,韩国5 处,德国、加拿大各3 处,意大利2 处,印度、土耳其、瑞典、日本、荷兰、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各1 处,另有涉外政府机构、组织4 处。从保存状况看,64 处较好,18 处一般,17 处较差,1 处待复建。从利用情况看,76 处已利用,其中23处对外开放、23 处办公及居住、9 处经营和生产、19 处教会活动、2 处教育机构;22 处未利用,其中20 处闲置、1处修缮中、1 处待复建;2 处待核实。从产权情况看,国有62 处,公司、企业、机构所有10 处,教会所有13 处,私有5 处,10 处待核实。从价值主题看,外事交往30处,经济开放18 处,国际友人11 处,文化交融27 处,苏联援华14 处。

2.2 现状评估

重庆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偏、散,除渝中区、南岸区相对集中外,其余近一半的资源分散在九龙坡、綦江等约20 个区县(自治县)。相较于广州、天津等城市,重庆的开放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少、体量小、质量差、工艺糙,除少数重点文物外,大量资源尚未开展保护修缮,修缮工艺也与沿海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资源上不了档次。另外,还存在研究展示和活化利用不够,大量资源闲置,市场活力不够,专项规划尚未编制,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使得重庆的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在推动文化交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2.3 价值评估

开埠时期,开放历史文化资源是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内陆开放重要城市的历史见证。抗战时期,开放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与各同盟国紧密联系、协同作战的重要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开放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与苏联友好关系的深刻印记。现今,开放历史文化资源是重庆走向国际化、世界化的重要载体。

3 重庆开放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策略

3.1 深挖价值内涵,加强规划研究

深入挖掘开放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情况、历史照片、价值内涵,以及相关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故事等,推行定点定位,按照“一楼一档”的原则,建设重庆开放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按照“全面保护、一楼一则、分类利用、一楼一策”的思路编制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开展保护修缮方案设计,实现整体保护、整体提升。由文物、外事、宣传史志等部门组织专业机构和力量,加强与社会科研机构、相关国家领事机构的沟通衔接,或直接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推出《重庆外交外事历史研究》《开放背景下重庆的城市发展研究》等一批专题研究成果。按照所涉国家、开放价值主题等分类,汇编出版重庆开放历史文化资源系列图书,作为我市对外交流活动的宣传册。

3.2 发挥工匠精神,注重品质提升

委托具备重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统建筑修缮深厚积淀的机构,承担规划设计[8]。建立专家全程咨询论证指导制度,在测绘、检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过程提供咨询论证和技术指导。采用EPC 等组织方式,确保保护修缮项目的质量、安全和进度要求。召集能工巧匠,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划设计和传统工艺有关要求,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可识别性、可逆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旧料,注重建筑形象、构件尺度、材料色彩、特征比例、施工工艺等的控制,高品质实施保护修缮[8]。不断积累当前符合技术材料条件和适应修复工程特性的工艺、工法,建立技术档案。科学组织交通体系和停车、环卫、管网、消防等设施,合理设置标识标牌,并与环境风貌相协调。

3.3 围绕发展大局,强化有效利用

开展业态策划,选取典型项目,实施分类试点,打造样板工程,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1)联动市地产集团、南岸区政府等,在立德乐洋行旧址片区建设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及博物馆。

(2)对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中英联络处旧址、美国大使馆旧址等价值突出且具备接待条件的资源,建设系列主题展陈馆,使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场所,整体建立重庆城市“会客厅”群。

(3)对法国仁爱堂旧址、美国使馆酒吧、重庆炮兵学校旧址等地处商业中心或具备文商旅融合条件的资源,引入商业资本参与资源的使用和运营管理。

(4)对德国大使馆旧址、周家湾白理洋行、重庆发电厂等属私有财产的,由属地政府通过征收、回购等收归国有,实施统筹利用;近期无法完成征收回购的,可鼓励管理单位利用建筑局部空间布置展陈,采取预约参观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5)对苏军烈士墓等位于公共空间可随时开放参观的,或若瑟堂等已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加强参观人流管理,避免突破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的承载力。另外,还可推出重庆开放历史文化品质旅游专线,打造开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区。

3.4 拓展资金渠道,优化政策配套

将全市开放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统筹纳入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进行保障平衡。整合文物保护、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相关政策资金,统筹中央、市级和区级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全力保障资源的保护利用资金需求。土地出让金、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等税费支持政策可进行专项申报和研究。基于资源的产权、保护级别等,采取政府全资、政企合作、企业投资、自筹资金等不同的投融资方式。依托大型国有平台公司,强化机构、资金、技术、市场整合,负责实施资源的腾迁、整理,通过资金资产运作实现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制定土地出让、规划建设管理、建筑使用、消防设计、工程招投标专项管理、修缮和装修装饰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在社会力量引入、主题展陈馆发展等方面给予鼓励扶持,强化制度保障。对社会资金投入保护修缮但不能进行产权转移的资源,依法给予合理期限的使用权。

3.5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运营管理

妥善处理市级部门之间、市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高位推动,建立条块区分、管理顺畅、协作高效的全市开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协调机制。按照“国有产权不变、管理使用权移交”的思路,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统一管理全市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保护利用规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负责修缮,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负责确权登记,其他部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按职能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建立社会监督员和志愿者队伍,引导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参与,加强对资源的监督监管。以大节会促进大提升、带动大发展,加强与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新平台的合作,进一步提升重庆开放历史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4 结语

当今,中国正积极主动地向全世界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也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因而,保护利用好重庆的开放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提升重庆开放人文内涵,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正是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发挥“三个作用”,主动服务全国大局的题中之义。重庆完全可以有大作为,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支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重庆历史资源
重庆客APP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资源回收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