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守护未来

2024-02-08 22:21陈通
妇女 2024年1期
关键词:检察犯罪孩子

陈通

未检,全称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是检察机关根据《刑法》《刑诉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规定,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同时开展帮教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

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不同,在很多程序上有特殊的要求,比如说对未成年人案件要引入社会调查、通知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心理疏导等要求,要做家庭监护的支持,要与政府相关部门、群团组织、专业社会服务机构衔接等。

由于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发育、社会认知水平、自知自控能力等方面不如成年人,需要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采取特别诉讼程序,而“捕诉监防教”一体化机制有利于全方位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诉讼效率、更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986年,全国第一个少年起诉组成立;1992年,全国第一个独立建制未检科成立;2009年,全国第一个省院未检处成立;2015年底,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成立。

在负有国家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院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教育、挽救、守护罪错少年回归光明正途,他们关爱救助成为未成年人的温暖港湾,他们寓情于法,护航未成年人的星辰大海,他们就是未检检察官。

王莹哲,1981年生人,现任丹东市元宝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主要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从检16年间,她先后奋战于刑事检察和未成年人检察等办案一线,始终以高度负责态度严守办案质量。她带领的未检团队“润心工作室”荣获2020-2021年度辽宁省及丹东市“青少年维权岗”称号,连续三年荣获丹东市检察机关先进科室。她本人多次荣获丹东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丹东市检察机关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8次,曾连续五年被评为元宝区优秀公务员、元宝区三八红旗手。

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王莹哲总能以坚韧的毅力和抽丝剥茧的耐心化繁为简,用专业知识和办案经验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守护心中的净土,传递司法的温度,担当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的使命。

丹东市首例未成年人涉恶犯罪案件

2020年新春,节日的祥和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正月初十,王莹哲早早来到办公室,她的办公桌上摞着20册厚厚的卷宗,这是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丹东市首例未成年人涉恶犯罪案件。

翻开卷宗,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映入眼帘:13岁的小如、14岁的小夕被强制灌下大量药片陷入昏迷,大小便失禁;16岁的小洋被殴打致腿骨骨折,身体多处挫伤;13岁的小月被强迫卖淫染上性病,精神出现异常……被害人绝大多数是孩子,而做出这些恶行的同样也是一群孩子!

纠集者小源年仅19岁,刑满释放后,他纠集“狱友”及其他辍学少年组成恶势力犯罪团伙,在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拉拢、吸收年龄在13至18岁的未成年人十余人,在丹东多地以暴力、威胁手段控制小月等人的人身自由,强迫有偿陪侍及卖淫,并对小如、小夕等人实施非法拘禁、强迫卖淫、强奸、抢劫,同时又针对多人实施敲诈勒索、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

案件发生在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19岁的小源在刑满释放后无业,整日混迹在一些酒吧、KTV之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一些陪酒小姐和卖淫女,发现这是个“来钱道儿”,如果可以控制一个女孩去卖淫,就相当于自己有了一个稳定的“饭票”,于是他盯上了来自东港的14岁女孩小夕。小夕的父母离异,生活在一起的母亲在外打工,除了定期给她生活费外,其他事情很少过问。小夕不爱上学,在外面闲逛时遇到了正在寻找“猎物”的小源,于是,她的噩梦开始了。

小源以“出去玩”为名把小夕哄骗到丹东市内,在出租屋里对其实施了殴打和强奸,抢走了手机和随身财物,并强行灌下了某种可以致幻的药物,逼迫小夕出去“接客”。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夕只身在外,又没有家人可以求助,平时稍微露出反抗或逃跑的苗头,换来的就是一顿毒打。慢慢地,小夕在小源的哄骗和暴力下屈服了,不仅去“接客”,还帮着小源去物色其他女孩。

控制了一个女孩后,小源嫌挣钱慢,于是又盯上了13岁的小如。他纠集了其他刑满释放和社会闲散人员,如法炮制地控制了小如。不过,这次遭到了小如的激烈反抗,他们就抓住小如的双手,把她的大半个身子推出13楼的窗外,扬言不听话就把她扔下去。用暴力手段威胁女孩无条件屈服,小源管这叫“摘神经”,被“摘了神经”的女孩,最终都会沦为小源的挣钱机器。

为了挣“快钱”,小源还玩起了“仙人跳”。在卖淫交易期间,小源会带人突然闯入屋内,一边拍照,一边告诉嫖客:“这个女孩未满14周岁,你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就是强奸罪。”而嫖客明知遇到了敲詐勒索,也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拿钱了事。

小源在半年时间里先后拉拢、吸收年龄在13至18岁的未成年人16人,在丹东市区、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等地,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控制未成年被害人人身自由,强迫其进行有偿陪侍及卖淫,并对多名未成年被害人实施了非法拘禁、强迫卖淫、强奸、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在当地混出了一些“名号”。

一次,小源在KTV唱歌时与人发生争执,他及其同伙把对方拉至江边殴打致轻伤二级,随后还把人强行带回住处准备继续施暴。对方朋友报警后,警方在小源租住处将人解救出来,同时在现场还发现两名被灌药致昏迷的未成年女孩……2020年2月,这一犯罪团伙被公安机关打掉。

“检察官阿姨,我还有未来吗?”

7个罪名、18起违法犯罪事实、涉案未成年人多达20余人……看着眼前厚厚的卷宗,王莹哲心中很不是滋味。他们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都是本应在家里得到关心、在学校受到爱护的孩子,然而却在社会上沾染了恶习,共同犯下如此罪行,实在痛心。

由于案情交错复杂,涉黑恶案件办案时间紧,未成年人案件特别程序繁琐,王莹哲迅速厘清思路,引导公安取证,固定证据链条,排查未成年人程序瑕疵,提出了50余条补充侦查意见,为6人落实法律援助,督促形成8份社会调查报告,组织亲情会见十余次,开展心理疏导、亲职教育30余人次,促成刑事和解5份,形成近20万字的案件审查报告,追捕1人,追诉2人,追加犯罪事实1起,追加认定1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为涉恶成员。

案件仅退查一次就起诉到法院,由于涉恶性质、犯罪事实和证据把握准确,10名被告人中有9人认罪认罚,1人当庭自愿认罪,庭审非常顺利。一审法院对小源等10人判处十九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二审法院裁定维持原判。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涉案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检察院对于主观恶性大、犯罪性质恶劣、造成后果严重的未成年嫌疑人,依法予以惩处,充分发挥刑罚的教育和警示功能;对于主观恶性不大、初犯偶犯的未成年嫌疑人,依法从宽,实施精准帮教,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学校。

在审查起诉阶段,既是被害人又是犯罪嫌疑人的小夕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情绪。她在案件中实施了一起抢劫(抢夺了另一名未成年女孩的财物),认为自己会被判刑,未来的人生完了,于是她在多次谈话中都表达出“不想参加中考”的意愿。看到孩子如此悲观,王莹哲很着急,她劝说小夕:“你距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听说你喜欢韩语,那不如努努力,争取考上一所可以系统学习韩语的学校该多好。”“检察官阿姨,我还有未来吗?”小夕哭着问。

经过审查,小夕被认定主观恶性不大,系初犯偶犯,情节较轻,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其具备被监护条件。王莹哲秉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保护性司法理念,依法对小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决定。

为了让小夕能回归学校,王莹哲积极为小夕进行心理疏导,并委托其家附近的观护基地对其进行帮教。经过她与家长、社工的不懈努力,小夕最终打消了辍学想法,于当年7月中旬参加了中考,并考入自己理想的中职院校。由于她在六个月的考察期内表现良好,王莹哲最终对她作出不起诉,犯罪记录一并封存,小夕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写!

“未成年人的可塑性更强,他们未来的路也更长。如果能帮他们把人生的关键几步走好,他们一辈子也就是向上了。如果最关键的几步没人帮助他们,没人教育他们,他们很长的后半生也许就一直往下走了。”王莹哲说。

如今,小夕已经毕业,就职于一家从事新媒体的传媒公司,干起了直播带货。也许是王莹哲给了她生活的希望,让她看到了更明朗、更广阔的世界,也许是王莹哲在与她的交谈中让她感受到了久别的温情,这几年,小夕一直与王莹哲保持着联系,时常向她咨询一些生活、工作甚至情感上的事情,俨然把王莹哲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前几天还打来电话讲述自己在工作上的见闻。“是的,孩子,你的未来无限可能!”王莹哲欣慰地笑着。

《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检察官阿姨没放弃我,这个社会没放弃我”

历时八个月,案结事未了,该案件中还有2名少年始终在王莹哲的心中牵挂——未成年犯小雨、小嘉。二人因参与恶势力团伙严重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和二年零二个月,即将被转押到监狱服刑。

未成年人犯罪多为共同犯罪,一个胆小如鼠,两个气壮如牛,三个胆大包天。他们与成年人犯罪相比,不仅是年龄和数量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一方面,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引诱和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主观恶性不深,可塑性较大,犯了罪也比较容易接受教育和挽救。

为更好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检察院正式启动“两个帮扶”项目,即对处于刑罚执行期的进行“监内帮扶”,对刑满释放的进行“跟进帮扶”,帮他们更好地改过自新,进而顺利回归社会。

眼看中秋节快到了,王莹哲考虑到这几个少年在看守所里可能会想念家人,于是提前十几天就开始联系家长和看守所,商量探视相关事宜。看守所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流程复杂,无特殊情况禁止会见家属和监护人,为此她还请示了领导,专门申请了绿色通道。

会见当天,王莹哲特意邀请了曾给他们进行过心理疏导的心理专家一同前往,还准备了月饼、面包、香肠、袜子、内衣等爱心礼包,期望用浓浓的爱意进一步感化教育两名失足少年。

小雨和小嘉已经在看守所里羁押了八个月,一下子看到了妈妈、检察官阿姨、心理专家,这么多熟悉的人,先是吃惊,继而眼泪夺眶而出。“妈,我想你了!”“你要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出来。”“我以后不会再让你们失望了。”这一段简单的对话,饱含着母子之间的思念以及孩子们对所犯罪行的忏悔。

王莹哲将帮扶方案分别送到家长手中,又和心理专家一起对他们进行亲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也要他们配合做好以后的帮扶工作。“孩子们犯了罪,咱们当家长的有很大一部分责任……以后要尽量多跟孩子交流。”一名家長痛心疾首地说。

与亲人一番真情交谈过后,王莹哲又去了解了两个孩子的服刑情况,还给他们送上《平凡的世界》《点一盏新灯》两本书、明信片及爱心礼包。“放下思想包袱,忘记过去,展望未来,将会是一片晴空!”明信片上的寄语承载着王莹哲对孩子们的鼓励与期许。

在两个孩子主动分享思想和心态转变历程后,心理专家再次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并根据他们的心理变化协助检察官进一步调整帮扶方案:“要多学习刑法,遇到事情要考虑后果……”“遇到事情要及时寻求帮助,脱离原来的群体……”

临别时,王莹哲叮嘱孩子们:“希望你们好好改造,争取减刑,遇到什么困难及时联系我。”“谢谢检察官阿姨没放弃我,这个社会没放弃我,我会安心服刑,认真改造,不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了。”两名少年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

“判罚给他们亮明法律的红线,希望对他们未来的路有警示作用,并不是对他们未来人生的否定。有了警示,还要帮他们明晰人生的目标,找到人生新的方向。”王莹哲说。

第19号督促监护令

有人说,罪错未成年人是司法的边缘点、社会的无奈点、教育的缺失点和家庭的痛心点。似乎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熊家长”。王莹哲从事未检工作5年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问题少年”,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管不好,学校不会管”的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监护的缺位,导致这些孩子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亲情的失落又会让孩子转而向“刺激”和“义气”中寻求心理满足,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最终导致孩子走向犯罪道路。

看守所里的这个少年,声音稚嫩,身形瘦小,穿着比自己身材大了不知多少号的监服,看起来极不协调。他叫小倪,16岁,父母离异后均再婚,被视为“累赘”的他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祖父母年事已高,无暇顾及他的成长。慢慢地,小倪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夜不归宿、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最后在中专时辍学。父亲偶有管教,但动辄打骂,亲子关系生疏甚至冷漠。有一天,朋友们邀请小倪共同吸食“笑气”,吸完后有人提议去抢劫“笑气”,昏昏沉沉的小倪就跟着参与了这次抢劫。

案件被移送到检察院后,经过讯问、听取意见、走访调查、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小倪进行心理干预等环节,再结合公安机关提交的社会调查报告,王莹哲找到了监护问题症结:小倪涉嫌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监护缺失。

“他们根本不爱我,是朋友们给了我温暖!”小倪的吼叫让父亲心如刀绞,却又不知所措。王莹哲明白,对于极度渴望被爱的小倪,想真正帮助他走上正途,必须帮他找回缺失的亲情。

王莹哲对小倪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随后,检察院举办了督促监护令不公开宣告送达仪式,向小倪的父母发出了该院第19号督促监护令。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也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父母们开启了“依法带娃”的时代。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意味着失职父母被强制戴上了“紧箍咒”。

“检察官,听了您和心理老师的话后,我知道了我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管教孩子的方法也不对。”小倪的父亲十分后悔,以书面形式保证以后履行好监护职责,加强对小倪的日常管护和监管,并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和学校的普法、帮教工作。

在办案中,王莹哲发现涉案的孩子中许多人都来自离异家庭,父母或是因为工作忙,或是缺乏责任心,对孩子长时间不管不问不关心,甚至有的家长长达一年左右时间都没见过孩子。

王莹哲与一名被性侵多次的未成年女孩及其家长的对话很值得人们反思。王莹哲问:“你现在是不满14周岁,还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什么不上学了?”女孩答:“不想上就不上呗。”王莹哲问:“你不上学,学校不管你吗?”女孩答:“我不去学校,老师能管住我吗?”王莹哲继续问:“你为什么要去KTV陪酒?”女孩回答:“为了挣钱。”王莹哲转而问女孩的妈妈:“你知道这个情况吗?”女孩妈妈答:“她不去學校,我也管不了啊。”

作为基层检察官,王莹哲近些年经办的未检案件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性侵、侵财类案件占比较多。她也分析过其中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两大诱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未成年人的接触面越来越广,然而这些平台上的不良信息、暴力内容等因素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威胁。另外,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的成长需求,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方法等等,这些问题也会导致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感谢你能真诚地对待我”

与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同,未检工作实行“捕诉监防教”一体化的特殊工作模式,涵盖了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刑事执行检察的方方面面。“我觉得未检是一个良心活,比如说心理疏导、帮教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信服你,他才能听你的话。虽然父母不能给他关爱,但是你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可以给他关爱,让他觉得你很有说服力,他就愿意听你的,这样的情况下你才能把他改变了。”这是王莹哲在办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小左是个在社会上混的小孩,一开始给人家文身,后来不干了就去跟人卖“笑气”。所谓“卖笑气”就是人家卖出去后,让他去收钱,属于跟班的“小弟”级别。由于犯罪较轻,王莹哲对他作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小左是母亲抱养来的,母亲身体不好,还指望着他养老,所以平时对他极其溺爱,导致他性格桀骜,即使面对公安局、检察院这些司法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总会表现出不耐烦来,让他干什么都不太配合,办案人员很是头疼。即使在帮教过程中,小左也不安稳,三天两头搞出点小麻烦,这天,他又提出了新“想法”:想去重庆。

“可能是有些话从来没有人向他说过,有些事也没有人教过他,所以他表现得很叛逆,但他对我还是比较信任的。”王莹哲说:“这孩子说那边有朋友介绍他去给一个娱乐场所‘看场子’,他动心了,所以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告诉他,在那种场合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另外你还处于‘附条件’期间,如果在那边一旦涉嫌犯罪了,咱们之前所有人的努力都白费了。”看到小左有些犹豫了,王莹哲继续说:“虽然我没让你去,但还是要表扬你,因为你的诚实。你如果撒谎说在那边找到工作或者去学习,我也会让你走的,但你选择了真诚地对待我,我也非常感谢你。”

也许是第一次体会到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也许是在谈话中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小左听从了劝告,很快就打消了去重庆的想法,并且还主动帮助王莹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去社区搞个宣传活动、在心理辅导室制作沙盘……王莹哲每次都会大张旗鼓地表扬他,有时候夸得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慢慢地,小左对自己越来越认可,同时也与之前的那些狐朋狗友越走越远,曾经那个不服管的叛逆少年,在一声声的“表扬”中逐渐找到了自己。

王莹哲始终坚信,每一个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都值得帮教和挽救,在未检工作中,她致力于当好“国家监护人”,努力教育、感化、挽救每一个涉罪的未成年人。

2020年,她在办理一起17岁少年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时,通过审查案件,发现该涉罪未成年人热爱生活,喜爱饲养小动物,没有前科劣迹,属于初犯、偶犯,案发后积极赔偿,有认罪、悔罪表现。通过社会调查,她又了解到该名未成年人系本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在校学生,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她对该名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经过六个月的监督考察及观护帮教,最终对其不起诉。该名未成年人次年顺利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知名大学,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神经敏感、主動出击、行动迅速,成了王莹哲的“职业病”。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学校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她按照未成年人保护近距离责任原则,第一时间向涉事学校制发检察建议,促使学校建立起“闭环管理”“点对点监管”等多项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构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防火墙”。

做好前置预防可以避免悲剧发生,将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2018年以来,王莹哲及其未检团队先后30余次走进丹东市多个中小学、社区、乡镇,并多次举办“携手关爱,共护明天”等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重点宣传青少年预防性侵害、预防校园欺凌、维护网络安全等法律知识,同时结合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向在校师生、学生家长、留守儿童进行预防犯罪和自护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王莹哲带领未检团队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涉案娱乐场所允许未成年进入、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提供未成年人有偿陪侍服务,涉案旅店存在未按照规定登记、查验身份证件、学校附近窨井盖缺失、未成年人文身治理等问题,向公安局、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1份。

在王莹哲及其未检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有的少年参军入伍,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有的少年回归学校,重新走向了正途;有的少年学会了驾驶挖掘机,用汗水换来的钱,花得踏实;有的少年掌握了西点制作手艺,如今就职于大型连锁餐厅……

为了守护这些少年的未来,王莹哲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针对一个少年的走访调研,有时就需要七八次以上。一次在“检察开放日”上,一位人大代表问她:“王检察官,你有孩子吗?”正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是未成年人检察”的王莹哲瞬间泪奔!那是压在心头许久对儿子的愧疚和歉意。儿子面临中考,而她正值未检工作的攻坚阶段,她每日埋头于卷宗之间,走访在大街小巷,别说陪伴辅导学习,甚至连一顿可口的饭菜都没为儿子做过……她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因为还有许多需要挽救和帮助的孩子在等着她,那摞厚厚的卷宗里,也都是孩子。

有一种爱叫未检。在她面前,法律不再是严酷的,讯问不再是冰冷的,惩罚不再是唯一的,她与许许多多的未检人同频共振,一起去教育那些失足的孩子,挽救那些迷失的心灵,以爱护根,以法正枝,用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保护好每一个未成年人,为他们点亮前行的灯塔。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目的,文中所涉案情进行了适当删改,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感谢丹东市元宝区妇联、元宝区人民检察院协助采访)

编辑/宋凌燕

猜你喜欢
检察犯罪孩子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Televisions
孩子的画
什么是犯罪?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