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脉明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和未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劳动中创造出一部又一部经典作品。那首填詞简洁、曲调铿锵、旋律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就是词曲作者马可目睹了我国黑土地上,工人阶级为支援全中国解放而热火朝天劳动的场面后一气呵成的。
马可(1918—1976),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艺术系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1947年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音乐作品,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中以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流传最为广泛。
马可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深入生活是他的一贯作风。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三五九旅名震边区。诗人贺敬之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认识和体会,写出了歌词。作曲家马可根据自己在南泥湾的所见所闻,采用他天天听到的陕北民歌的调式,谱了曲。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南泥湾》的旋律耳熟能详。
1947年初夏,马可在东北解放区的一个文工团里工作。他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工厂煤矿、铁路桥梁等各行各业最基层,体验生活。他在鹤岗深入煤矿时,正值解放战争,前方战事急需煤炭支援,为给前方将士送去动力和光明,鹤岗煤矿工人阶级本着“我们多出一锹煤炭,就等于给前方送去一颗手榴弹;多出一吨煤炭,就如同为前方送去一颗炮弹”的想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月下来,他们生产的煤炭堆成了山,一趟趟专列将煤炭送往前线。马可在千尺井下,目睹了工人们光着脊梁进行夺煤大战的劳动场面,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回到佳木斯后,一天,马可同几位文工团员一起在佳木斯发电厂(当时叫发电所)参加工人假日义务劳动,再次被熊熊的炉火、隆隆的机声吸引。看到一块块火红的钢锭在工人手中化为产品,他又联想到在鹤岗千尺井下、在田间地头、在铁路、在建筑桥梁工地等处见过的画面,每个劳动画面都使他震撼,他决定为工人阶级写一首歌。马可受《工人四季歌》启发,采纳了文工团员们的建议,一首富有时代强音的工人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诞生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歌曲,像长了翅膀一样,唱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首歌从1947年一直唱到今天,经久不衰。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每一部经典作品都离不开劳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