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宇 胡欣
2023年6月1日,挪威空军F-35战斗机参加“北极挑战-2023”联合军演。这是挪威、瑞典、芬兰共同举行的第六次军演,来自14个国家的共150架飞机和约2700人参加。
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北极长期被视为“例外之地”,该地区所形成的国际合作与和平对话机制也使其得到了“和平之极”的美誉。然而,随着乌克兰危机和大国博弈的升级,“和平之极”正向“不稳定之极”转变,表现之一就是美、俄、欧和北约在北极的所谓“地缘政治觉醒”。其中,北欧国家置身美俄欧“交叉影响”的场域中,其传统的平衡主义、和平主义立场受到阵营身份选择和战争危机感的叠加冲击,引发战略认知和安全立场的转变。芬兰已经加入北约,瑞典也站到了入约门槛上,美国因此得以增强对北欧的战略捆绑,进而策动北欧、北约、北极“三北联动”,攫取战略竞争优势。
乌克兰危机爆发前,北欧五国有三个(挪威、丹麦、冰岛)为北约国家。在西方总体与俄二元对立的环境下,北欧国家加速向美国靠拢,成就了北约“北扩”的天赐良机。
美国是北约内部支持瑞典、芬兰入约调门最高的国家。2022年5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会见两国领导人时表态“两国完全符合加入北约的所有要求”,承诺将“全力以赴支持两国的申请”。同年8月9日,拜登正式签署批准两国入约的议定书。在得知土耳其为瑞典入约设置障碍后,美国不惜以拒绝出售F-16战机为筹码,向土耳其施压。美国还鼓动盟友为两国入约助威造势,挪威、丹麦、冰岛三国发表联合声明,称如果瑞典、芬兰在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之前遭到攻击,将全力予以帮助。英国也与两国签署安全协议,明确如三国遭受他国攻击,三国军队将相互提供支持。
在美国主导下,北约与瑞典、芬兰两国的防务合作快速推进,质量不断提升,包括:拓宽军事技术合作,如美国空军与挪威航天公司宣布共同执行“北极卫星宽带任务”,美国雷神公司和挪威防务公司共同开发“联合打击导弹”和“海军打击导弹”,等等。美军除在北约框架下与北欧国家开展“北极边缘”“寒冷反应”“北极挑战”等多边联合军演外,还单独与部分国家开展双边军演,如2023年5月与芬兰举行联合地面演习,6月与瑞典开展空中联演,9月与挪威开展特种部队联合训练,等等。2023年12月,芬兰、瑞典与美国签署双边防务合作协议,美军可“不受阻碍”地使用两国境内所有军事基地,开展人员部署、训练演习、物资转运等活动。丹麦同时与美国达成新的防务协议,允许美国的军人和装备长期部署在丹麦,这也是丹麦首次允许外国军队进入其领土,标志着丹麦国防政策的“新突破”。
美国还积极推进多领域国际合作,以共同开发、外交互助为主要抓手,强化与北欧国家的利益捆绑。2021年5月,美国国际开发署公布了对丹麦格陵兰地区约1000万美元的援助计划,用于发展当地矿业、旅游和教育。2023年6月1日,拜登政府宣布将在挪威北部的特罗姆瑟开设美国第一个北极外交站点。7月13日,拜登与北欧五国领导人举行峰会,同意加强5G和6G、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量子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合作。这一系列举措高调展示了美国欲以北欧为跳板经营北极的战略导向。
北极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潜力巨大的军事用途,二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对全球战略优势的竞争场域,四是贸易航道,五是旅游业发展潜力,六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美国尤其重视北欧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价值,急于下“先手棋”以赢得在北极这个“新边疆”的竞争优势。
一是打造“北极前哨”,强化威慑力。战略家们都认同,从地缘政治上看,北欧国家的地理禀赋为美军提供了前沿部署作战优势。比如,丹麦的图勒空军基地距北极圈1200公里,挪威的奥兰空军基地距北极圈仅500公里,挪威特罗姆瑟港紧邻俄北方舰队驻扎地科拉半岛。美国力求将这些基地打造为“抗俄前哨”,图谋部署具有战略威慑和打击意义的装备。2021年,美国首次将B-2轰炸机部署在冰岛,如今B-2已成为该地区“常客”,身影也曾出现在挪威。2023年初,美国空军首次将可携带核弹的F-35战斗机部署在图勒空军基地,被称为“核战指挥机”的E-6B也飞抵冰岛为“极端情况”做准备,美国海军还派遣战略核潜艇频繁停靠挪威、冰岛的港口。2023年9月,美军“全球鹰”无人侦察机首次进入芬兰领空,沿着俄芬边界飞行并侦察俄军动向。与此同时,美国力推北欧防务一体化,支持丹麦、挪威、芬兰、瑞典四国组建“北欧联合空军”,锻造对俄威慑的“北欧力量”。在美国和北约鼓动下,四国同意组建一支规模为250架战机的联合空军,为此预计向美国采购143架F-35战机,未来将成为美国与北约麾下最大一支空中威慑力量。
二是把小多边同盟协作引入北欧,构建北极盟友圈。美国国防部2022年发布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开展与北极盟国的合作,深化伙伴国家合作关系,增强与盟国间的互通性与互操作性,共同维护美国与其他北约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美国对北欧的外交拉拢,显露出其构建北极盟友体系、打造排他性合作机制的考量。美国有意在北极博弈中建立起复合型同盟网络,打造以美国为核心的弹性“小多边”,进而构建“基于规则的北极秩序”。美国可凭此制定排他性、歧视性的标准,为特定国家参与北极事务设置障碍。这种弹性“小多边”,可能日趋变得与美英澳三方安全联盟(AUKUS)、“芯片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合作机制(QUAD)、“五眼联盟”等“小圈子”相似,体现出强烈的零和博弈特征。
三是扩大影响,争夺北极开发“主导权”。北欧国家在北极能源开发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和平台资源,美国希望以盟友关系为纽带,将北欧的地理優势转化为在商业上进军北极的主导优势。在2023年7月的美国—北欧领导人峰会期间,拜登政府明确表示将与北欧国家加强在清洁技术、能源效率、关键矿产资源及弹性供应链等方面的合作。美国还纠集北欧国家,针对俄罗斯的北极能源开发活动实施制裁,如禁止北欧国家向俄出口能源勘探与开采设备,敦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终止与俄在“北极天然气二号”项目上的合作,等等。通过这些举措,美国诱导北欧国家在北极能源开发和其他“低政治领域”与美国保持“战略一体”,借北欧之力谋北极之利。
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美西方对北极地缘政治价值的重新审视,意在重塑国际规则,应对“大国竞争挑战”。美国与北欧国家加强“战略捆绑”,更是蕴含争夺北极利益、谋求北极霸权的长远运筹。这种贪图霸权私利的战略取向,与国际社会倡导、北欧国家过去十分推崇的北极合作精神背道而驰,将加剧北极问题的“安全化”,加大地区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北欧国家过度倒向美国和北约,势必将俄逼入更艰险的“角落”,引发更大安全焦虑,加深不同国家间的“安全困境”。2022年芬兰、瑞典宣称要加入北约时,俄对北欧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驱逐北欧国家外交官,将挪威、冰岛、丹麦列为“不友好国家”,暂停对芬兰电力供应等。随着北欧国家与美国日益贴近,俄以军事威慑行动予以回应,包括在科拉半岛试验高超音速导弹,在加里宁格勒部署具有核打击能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在波罗的海与北约针锋相对开展军演,向俄芬边境增兵,等等。其他北约国家对北极地區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英、法、德等国纷纷表示将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未来,北欧国家将被顶在一线,充当对抗俄罗斯、争夺北极控制权的角色,是否还能像以前一样在国际变局中独善其身,充满不确定性。
从全球治理角度看,北欧、北极地区态势的变化将引发连锁效应。首先,北极地区力量格局面临“失衡”危险。俄罗斯、北美、北欧在该地区曾经形成的稳定“三角关系”将转变为北约与俄罗斯的二元对立,刺激北极局势走向“极化”。其次,北极地区合作机制有可能被迫“停摆”。目前,北欧国家在北极理事会、巴伦支—欧洲北极理事会、北极海警论坛等区域合作机制中追随美国大搞对俄“脱钩断链”。美国、欧盟、北约还持续渲染中国为“潜在敌手”,传播俄中或在北极结成“权宜同盟”的战略叙事,污蔑中国对北极的关注不仅是出于经济、环境和能源原因,更包含在2030年前成为“北极大国”的“军事野心”。第三,全球公域治理的效能将遭削弱。大国战略竞争和利益分歧进一步弱化国家间互信合作,议题的“安全化”乃至“泛安全化”将加剧战略猜疑与敌对,拉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北极治理的效能,给本已困难重重的全球公域治理带来持续消极影响。
(王克宇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助理,胡欣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23年5月3日,北欧五国领导人在芬兰赫尔辛基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峰会。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冰岛总理雅各布斯多蒂尔、挪威首相斯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