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孟雄,彭 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其并非间接作用于创新实践活动,而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系统[1]。多维特色平台是有机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由基础能力培养平台、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学校、学生及企业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深入实践。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远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欲望、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的毅力及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等方面问题。怎样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直接影响学院长久发展。从高职院校“能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杰出人才”“如何培养杰出人才”三个维度,迫切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现实课题。一是如何改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单一化、共性化、产品化培养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潜质与需求,个性化培养杰出人才;二是如何适应杰出人才培养需要搭建多层次、差别化的杰出人才培养平台,提升杰出人才的个性化、精细化培养水平;三是如何优化杰出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在兼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下,提高杰出人才培养的可实施性、可持续性。
依据学生秉赋,为动手能力强、实践悟性高的学生,确立技能促进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学习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生,确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创业兴趣浓、自立意识强的学生,确立创业自强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生自愿报名与集中选拔,遴选出有基础、有潜质、有激情的学生分别对应相关目标,集中专业群优质资源进行分类培养[2],如图1所示。
图1 杰出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上述分类培养目标,分别制订不同培养方案,设立个性化课程体系、指导团队、训练载体及相应的管理与激励制度等,融合各类要素分类打造培养平台[3]。
1)“项目引领,平战结合”技能提升平台。围绕技能促进型人才培养,设立大学生项目科技园和特长生工作室,以项目化教学、企业真实项目实战和技能大赛项目为抓手,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以技能增强牵引技术学习。
2)“名师引领,校企共育”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设立创新精英班、名师工作室等基于专业的技术工作室,强化学生技术学习、应用技术创新研发,以技术创新牵引技能学习。
3)“市场引领,虚实一体”创业孵化平台。围绕创业自强型人才培养,设立“互联网创业实验班”强化创业素养,设立大学生科技项目园、商贸创业街开展虚拟创业、模拟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大学生开创小微企业,依托市场引导学生精选创业项目,以创业自强牵引技术、技能学习。
1)多元化选拔机制。通过高考单独招生选拔、学生自荐推荐、教师推荐等途径实施个性化的分类选拔。
2)协同化运行机制。建立由院长领衔、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杰出人才培养工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扶持相关工作。
3)系统化考核机制。通过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学分转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4)规范化管控机制。注重杰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对导师、课程、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等成效进行年度评估。
1)构建杰出人才培养体系。以体现“因材施教”为原则,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依据学生的专业秉赋、能力秉赋、兴趣爱好秉赋,综合运用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等培养人才中的一系列要素,在全面优化培养的基础上,从培养类别、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评价等几个维度,构建个性化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机制、评价指标和保障条件,形成杰出人才培养体系。
2)创设分类培养的育人路径。依据不同培养目标,通过开设特长生工作室、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创新创业实验班、设立企业冠名精英班,打造“三园合一”创业育人平台等方式,专门制定培养方案进行专项分类培育,为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多种发展平台。
3)研制系统化的促进机制。依据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选拔、运行、考核、评估四个维度,陆续出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遴选方案》《杰出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专业导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个性化培养学分认定和折合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项目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了杰出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和学业评价方式,设置了“创新创业实验班”“名师工作室”等课程学分置换方案,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江苏省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群,专业群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应用4个专业。高水平创新杰出人才培养是专业群深化改革促进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高水平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实践基地、赋能区域的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职业边界泛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结合工业互联网产业框架下对于专业群人才的岗位技术技能需求,在“职业情境,项目导向”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职业情境、项目导向、一专多能、多元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情境是指创建设计学习环境来支持学生学习。创设职业情境,重点是设计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通过引入真实的职业岗位任务需求,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特定的教育,利用企业情境资源,创设职业情境,学习特定的内容,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项目导向以职业化项目为导向,在学习领域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专多能的“一专”是指技术技能。即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道德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质量意识,掌握智能时代背景下的电子信息技能及必需的理论知识。“多能”是指复合创新。专业群平台课程的贯通式学习可打破专业差异,使专业群具备更广博、更全面的知识建构,可以实现技能、知识和管理思维复合,为后续跨专业技能选择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并在专业综合课程中训练学生通过新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独立思考、沟通合作、信息采集、自我反思能力。
多元发展依托智能电子技术产教融合型综合实训基地,常州市信息产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三园合一”的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程项目实践、技术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采用个性化学分方案来实现灵活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满足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选择自己扩展的知识和技能,调动学生成才内在动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体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
对接岗位群重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对接工业互联网框架体系前端,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聚焦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课程内容反映技术发展、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重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贯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现群内共享,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对接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专项能力;专业限选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综合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专业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顶层贯通课程对接岗位群工作任务,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毕业设计等训练模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项目管理、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1)建设结构合理的梯队式师资团队。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专业群、专业带头人和知名产业教授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企业技术技能大师和创新型教学团队为核心,以优秀青年人才为骨干,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专业群师资的学科结构,形成专业互补、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培养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带头人。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引进产业教授、行业专家、企业领军人才或技术技能大师2~3名为专业群带头人。选拔3~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到规模企业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国际视野,提升业务水平。
3)培育技能大师、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依托学校人才培育工程,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应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遴选优秀教师,以具体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具备技能大师素质的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学水平,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教学竞赛等方式,定期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培训,主动参与国内外各类教学、学术交流研讨会,积极加入政府专家库、行业协会。
职业情境指导下,构建面向工业互联网行业的采集及前端信息处理,智能电子技术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对人才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需求。建成全面覆盖智能电子技术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训练的产教融合型综合实训基地。在校内改建STM32单片机应用开发等15个实训室,新建IC开发与测试实训中心等6个实训室,在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企业项目实训、顶岗实习等。
1)打造江苏360同城帮创新创业中心。与中盈创信(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双创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电子产品维修工作及数据恢复技术环境,提供顶岗实习与就业。通过电商平台承担线上服务业务、承接区域电子产品售后服务。
2)打造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中心、智能感知技术中心,开展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嵌入式人工智能、新型传感技术等技术开发与应用。
3)打造常州市电子创客空间。与江苏立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基于STEAM的学生创新教育平台,为跨专业的学生提供开放交流平台。
4)打造专业建设协作平台。牵头组建江苏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协作平台,充分利用各协作院校专业自身资源及带入的行业企业资源,开展专业建设及社会服务的协作与共同研究,带动江苏全省本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与服务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杰出人才得到华为、海力士、欧姆龙自动化等国际企业青睐,用人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满意度、创新能力满意度不断提高,获高级别专家认证学生薪酬均达到工程师标准;累计20个项目入驻大学生科技项目园、85个项目入驻商贸创业街,其中58个项目正式注册为法人企业;7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10家企业被认定为常州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其中,香樟大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州龙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过学院孵化的创业企业已成为区域龙头企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杰出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常州信息学院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上“个性标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为题,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做了专题报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理念到硬件条件,从学生分类培养到教师创新能力加持,全方位的加强。多维特色的平台建设是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