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人们吃得更健康,居住环境更智能,出行更便捷,科技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那么,一件冬衣又能融入多少科技含量?它可以拥有灭菌抗病毒的面料,薄如蝉翼、宛若肌肤的质地,自动调温的功能……呈现越来越多的“科技范”。
“神奇内芯”湿态保暖
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是一种新型保暖填充材料,主要成分是与鹅绒纤维直径长度相当的仿造鹅绒,同时混入远红外涤纶和热熔涤纶。仿造鹅绒以中空涤纶和Y形涤纶为主体,这两种涤纶能最大限度地储存静止空气(静止空气可以较好地保存热量)。此外,在被水浸湿的情况下,中空涤纶和Y形涤纶依然能储存一定的空气,更轻便,保暖性更强。
北京冬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防寒服就使用了这种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的填充材料,其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然能达到98%的保暖率。此外,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能够克服天然鹅绒显臃肿、有异味、易跑绒等缺点,同时具备超轻薄、湿态保暖、高蓬松度等特點,且洗涤后回弹性好、不缩水、保暖率不降低。
通电即发热 温度可控
将加热材料内置于衣服中可制成电热服,电流经过衣服内部的加热材料产生热量。衣服中内置的传感器还可通过蓝牙实现对衣服的智能控温。碳纳米管加热膜作为控温加热系统中的重要元件,可以反复水洗,耐弯折次数可达10万次以上。约几十微米厚度的薄膜具有较好的柔性,发热效率大于65%。
此外,金属丝线性加热元件,如镍铬加热丝、复合加热丝等,也是加热“能手”。金属丝类材料具有高导电性、良好的电加热性能,且有传感、电磁屏蔽等性能。复合加热丝在减少金属氧化的同时,能提高金属电加热元件的耐用性。通过冷拉伸工艺将含钼的金属丝转变为纤维,可与聚酯纱线混纺制备成纱线,用其制作出的织物具有导电性。这种导电织物较普通导电织物的柔性及舒适性都有所提升。
红外反射 减少热损失
人体红外反射材料多由金属颗粒构成,这些颗粒以一种微结构形式存在,将它附在织物上可形成红外波反射层。反射层可将人体辐射的大部分红外波反射回来,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人体红外反射材料通常被用来制作冬装外衣的内衬,反射率可以达60%,对于提高服装防寒保暖效果较为明显。然而,该材料若长时间处在超低温环境下,由于人体辐射的热量有限,或无法达到理想的保暖效果。
防水更透气
防水材料是在高密织物外面附上一层聚四氟乙烯微孔膜、水性聚氨酯膜或聚氨酯膜。聚四氟乙烯微孔膜每平方厘米有十多亿个孔洞,这些孔洞在低温环境下的开孔率达80%,孔洞的直径较水蒸气分子的直径大700倍,衣服的透气性得以充分保障。
此外,聚四氟乙烯微孔膜的孔洞直径较水的直径小,可起到较好的防水效果。在雨雪、霜冻等天气,高密防水层可阻挡雨、雪、霜的侵入,避免因衣物内层保暖材料被浸湿而导致保暖系数降低,保暖效率下降甚至失效。
科技助力生活,科技改变生活。随着新型纤维材料、纺织面料等的研发与制作技术的精进,被科技融入、包裹的服饰也将变得更加有生命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