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探索

2024-02-02 22:36李盼侯菊花邓之婧何金
成才之路 2024年1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立德树人

李盼 侯菊花 邓之婧 何金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而课程思政是各高校实施德育的有效路径。文章概述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挖掘“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对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其他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口腔组织病理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105-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编号:XJKX23B413);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的应用”(编号:益医专字〔2023〕61号)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所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和最好载体,其中“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条件,而“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归宿[1]。此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由线上和线下教学两部分有机组合而成,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实用型人才[2]。本文以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为例,对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进行深入探讨。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和核心课,也是联系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医学专业临床知识的重要桥梁课,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基层应用型人才[3]。本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认真研讨,同时邀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和参与课程建设,通过紧密对接口腔工作岗位需求,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共划分为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走进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组织结构、口腔颌面部胚胎发育、口腔颌面部发育异常、口腔颌面部非肿瘤性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性疾病。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可以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为主线导入临床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以一种形式更新颖、题材更丰富、内容更广泛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各模块专业知识点既纵向连贯又横线联结,既体现基础理论,又向疾病临床辐射,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内化。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科学探索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仁心仁术的职业素养等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期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真正统一[4]。

各模块课程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有待教师不断挖掘和巧妙运用。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不断总结梳理和创新教学内容,激活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巧妙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教学内容中。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严谨治学的科学探索精神

中国口腔组织病理学家为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许多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了科学事业奉献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口腔组织病理学家的感人故事,如引用中国口腔医学以及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开拓者及主要奠基人郑麟蕃教授、现代龋病学家岳松龄教授等人的感人故事,有意识地弘扬我国老一辈口腔科学家献身医学、严谨求实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厚植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职业情怀。

2.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及中国古代研究历史,如我国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龋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用针刺的方法治疗龋病引起的头痛;在隋唐时代,就有用杨柳枝保护牙齿,民间俗称“晨嚼齿木”。三国时期,学者嵇康在《养生论》中记载“齿居晋而黄”,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方性氟牙症的记载。通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保持爱党爱国初心不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良好的人文素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契合的科学体系,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上,更需要从社会、道德、伦理甚至法律等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塑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临床医疗纠纷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入“医患沟通的技巧”“医患沟通不当导致的不良后果”等思政教育元素,警示学生在未来医疗工作中要遵守医疗规章制度,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使学生在未来处理医患关系时做到理性面对,用智慧去化解医患矛盾。对此,教師可引入“临终关怀”“患者隐私”等社会热点话题,重在强调医生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真正做到“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4.仁心仁术的职业素养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职业精神的生动诠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俗语“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来阐释患者疼痛的剧烈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调病情的急迫性,对于患者疼痛剧烈而又不能明确定位的情况下,强调临床操作“开髓引流”的重要性,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爱伤意识,提高其仁心仁术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可以不定期向学生宣传口腔相关公益项目,如由美籍华人王嘉廉先生创办的非盈利性慈善组织“微笑列车”,以及与口腔相关的节日,如每年的3月20日和9月20日为“世界口腔健康日”和“全国爱牙日”,提升学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基于“成果导向理论”(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BOPPS教学法相结合有效融入课程思政[5]。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放在首位,具体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线下教学、课后拓展延伸等三阶段。

1.课前自学阶段

线上自学主要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自建“口腔组织病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内容包括案例导入、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和教案、随堂测验、课程思政案例库、知识拓展和课后思考等学习资源。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自学任务,要求学生观看“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精品微课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收集龋病病因,以及民间俗语“虫牙”文化来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古代历史文化出发进行自学,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自主测试。在小组任务驱动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管理能力[6]。其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查看平台数据,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为线下教学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成绩。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2.课堂活动阶段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将采用BOPPS法,该方法包括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成果(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将分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但主要环节是导入和参与式学习。

(1)课堂导入。将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案例、新闻报道或图片等导入主题。如以“小张虫牙烦恼”案例导课:小张从小酷爱吃甜食和喝碳酸饮料,多颗牙齿罹患龋病,牙齿变黑,缺损,导致不敢大声讲话和开口大笑,在校期间不爱与人交流,现今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有辍学心理。案例中融入课程思政线索,待学生挖掘和体会。而后提出问题:“小张的牙齿怎么了?”“作为一名口腔医学生,你能做些什么?”进而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2)学习目标。依据口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基于岗位需求,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能够复述龋病的概念和龋病四联因素学说;能力目标为具备病理联系临床的辩证推理能力,同时能够根据病因制定龋病防治措施;素质目标为培养自律自立的人文素养,增强爱伤意识,强化职业认同感。

(3)前测。教师可以采用学习通进行课前测试,要求学生扫码答题,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前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展示答题正确率,反馈学生的自学效果,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将重点关注,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补充。

(4)参与式学习。该环节是BOPPPS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可采取案例分析、视频导入、角色扮演或情境渲染等教学方法埋入思想政治教育线索。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邀请小组代表上台以PPT的形式介绍龋病的病因,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小张牙齿怎么了”的问题,通过回顾龋病病因研究,指出从前人的各种学说到现今的“四联因素”学说,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史,以此强调科学创新对于口腔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创新。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俗语“虫牙”的文化来源,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而后发布主题讨论:作为一名口腔医学生,你能做一些什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讨论结果上传至学习通,采取词云形式提炼总结关键词,提出龋病的防治措施。这样,可通过主题讨论体会大医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口腔医学生维护公民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后测。与前测形式相呼应,重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病理与临床相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测试结果和课堂互动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达成度,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及改进。

(6)总结。教师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总结,主要根据课程的实施过程,学生的听课效果、课堂参与度,学生汇报知识点的科学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延伸拓展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学生与教师互动分享,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3.课后拓展阶段

课后知识的拓展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课程所学知识可布置相应课后思考题,如“牙釉质作为全身最硬的组织,为何会发生龋病呢”。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拍摄龋病科普宣教短视频,并将优秀作品推送至口腔组织病理学公众号,组织以“920爱牙日”为主题的活动,深入社区和养老院开展关于龋病防治科普宣教,深入了解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布置拓展任务,如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临床病例分析。教学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课后拓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职业使命感。

4.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水平

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可通过公开课、教学能力比赛、研讨课、多师同堂课、观摩课等教学方式,逐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此外,可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教师座谈等方式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建设学生和教师“双元”评价反馈机制,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分析,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策略,形成教学质量检测闭环,持续改进。

5.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可以从到课率、抬头及点头率、学生评教等方面评价教学质量;从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面了解思想动态变化;从实训实践观察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从学生期末心得体会了解其价值认同及情感认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可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主要通过学习通平台实时收集学生全过程数据,以任务完成数、视频观看时长、随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依据;线下主要以平台扫码签到、知识抢答、实验考核和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作为依据。而终结性评价采取传统纸质考试成绩来作为依据,并参照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要求。教学实践证明,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动态评价方式能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及时反思,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7]。期末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学习通平台课程参与互动人数明显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也明显提升,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8]。

綜上所述,“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育人理念,对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广大教师应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让学科教育回归育人本质[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途径。因此,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师要以高效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全方位多维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元素,构建思政教学案例库,探索和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用真情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渗透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楚国清.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04):1-7.

[2]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09-114.

[3]程巍,梁丽丽,刘禹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2):14-16.

[4]李佳怡,杜娟,杨德武.以三维度课程思政为核心的高职医学院校医学免疫学与人体解剖学交叉融合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3,39(08):1748-1751.

[5]刘晓瑭,余林梁,陈洁.基于OBE理论构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及教学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06):17-23.

[6]王霞,孙维克,高月华,蔡建娜,王瑜.混合式教学在“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44):118-121.

[7]陈雨馨.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学习效果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2.

[8]宋佰慧.理实一体化在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用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183.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Oral Tissue Pathology"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Li Pan, Hou Juhua, Deng Zhijing, He Jin

(Yiyang Medic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Yiyang 41300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is being vigorously developed in major universiti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an effective path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system of the "oral tissue path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oral tissue pathology",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oral tissue path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other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learn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al tissue pathology;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