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莎
摘要:把“四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明确“四史”教育融入的目标;构建“四史”教育浸润机制,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筑育人新场域,共建多维立体思政实践育人环境;打造“联动”师资队伍,构建高职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四史”教育搭建网络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实践课,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ZX22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四史”学习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學习“四史”的重大现实意义,这为开发利用“四史”资源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兼具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功能。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举措,能为高校人才培养强基固本、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提供保障[1]。近年来,各高校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顶层设计、实践教学环境缺乏系统整合、实践教学团队缺乏优化协同等问题,导致“四史”教育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育人实效。因此,高职院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认识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究存在的现实困境,立足青年成长需求,创新内容方法,着力开展“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创新,发挥“四史”教育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目标一致
高职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使命担当,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四史”教育并非普通的历史教育,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所以,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能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人才基础。
2.内容契合
“四史”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多元,涵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历史理论成果等多方面内容,是培育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重要载体。而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其本质上也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四史”。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人民至上、理想信念、改革创新等内容都能在“四史”教育中找到鲜活的支撑案例。
3.要求趋同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四史”教育并不是一般的历史知识教学,而是要在培育学生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思政课是以理论知识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这就意味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要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思想特质,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多元的教学载体,在时间的纵向对比与中外的横向对比中将教育内容与现实发展紧密结合,符合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
1.促进“四史”资源利用与思政实践育人同向同行
将“四史”教育资源与思政实践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四史”资源,凝练并优化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思政实践课守正创新,推动教学改革。教师根据思想性、针对性、专业性与时代性要求,在深耕“四史”精神内涵、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整合教学重难点、学生需求点、社会关注点,将国情、省情、“四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重构主题鲜明的思政实践教学内容,鲜活的历史案例、人物故事有机融入思政实践教学设计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四史”,也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针对性,为思政实践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厚植历史感和时代感。
2.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较激烈,大学生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环境,其认知和行为都容易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个别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3]。“四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既是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4]。所以,把“四史”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课实践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并能对历史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还能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有效体现“四史”教育的历史性、指导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增强教育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目标。
3.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音共律
“四史”教育内容丰富,呈现整体性、连续性、系统性等特点,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有利于促进高校及思政教师进行多方位教育资源整合、多渠道教育载体拓展,丰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实践课教学的体验感,促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通。传统的思政实践课教学主要在课堂或校内开展,其教学的互动性、学生的参与度和教育的感染力都亟待提升。而“四史”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入,可促使校地共建、校企共建,开发利用地方“四史”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思政实践课精准育人新场域,通过打造课堂、校园、社会“三个主战场”,形成微观课堂域、中观校园域、宏观社会域三域融通协同的大思政课育人场,实施沉浸式教学。教师通过实地走访、发布课题、调查研究、参观研学等途径,引领学生探究地方重要历史事件、鲜活案例等“四史”资源,能让学生在现场学习、行走课堂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理解历史,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触动精神、触动灵魂、引领行动。
1.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顶层设计
在党中央对“四史”教育进行科学部署和安排后,社会各界对“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也对“四史”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探索,将“四史”教育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但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挖掘和丰富“四史”教育融合内容,对思政实践课教学缺乏统筹规划,教学内容缺乏顶层设计,特色不明、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启发较少,未能发挥“四史”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这会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高度。
2.实践教学环境缺乏系统整合
教学环境缺乏系统整合也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有赖于高校、地方、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思政”协同育人场域。但部分高职院校未能结合地域优势进行“四史”资源的深度挖掘,未能从“四史”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实践,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广度。
3.实践教学团队缺乏优化协同
思政教师队伍近年来在配置、素养提升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在“四史”教育中思政教学团队的教学组织力量薄弱,育人合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存在着“四史”专业知识结构素养不足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自觉融入“四史”教育的主动性不强,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一课多师”“双师同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双师协同育人模式未普遍推广及运用于思政实践课堂。
4.学生思想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四史”知识比较薄弱,而“四史”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特质也使得高职生学习兴趣不高。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个别人利用网络传播抹黑、歪曲历史信息的行为偶有发生,也影响了高职大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
1.深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明确“四史”教育融入的目标
只有把“四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使课程框架更加健全,避免其出现流于形式、盲目开展的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并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为人民服务。首先,将“四史”教育科学、系统、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实践课,要确定培养对象,发掘四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共性,充分发挥“显”与“隐”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其次,要将对“四史”育人的认识上升到战略高度,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最后,要构建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考评有章可循,杜绝主观臆断,对教学成效展开全方位的评价,有效提升“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质量。
2.构建“四史”教育浸润机制,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及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历史资源,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四史”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推动育人目标与地域、职教特色相融合。教师应深度研究教材,精心筛选“四史”教育内容,并将教材知识点、理论重难点、学生需求点、资源特色点、社会关注点融于其中,明确目标、提炼主题、设置模块,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四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好“四史”资源;融入校本教材,做足“四史”文章;融入教学内容,突出“四史”特色;融入主题设计,彰显“四史”精神[6]。
3.构筑育人新场域,共建多维立体思政实践育人环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应充分挖掘学校或所在城市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那些活生生的红色教育载体和资源,作为“四史”教学的重要补充,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兴趣。教师可以围绕“四史”教育这一主题,构筑思政实践课精准育人新场域,通过微观课堂域、中观校园域、宏观社会域三域融合,打造课堂、校园、社会“三个主战场”,共建立体化育人环境,发挥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把“四史”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内心[7]。微观课堂域,依托思政课课堂实践,开展读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背红色诗词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四史”的理解。中观校园域,延伸思政课堂,开展常态化的“四史”大讲坛、思政课实践教学红色汇报演出等实践活动,将“四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知行合一。宏观社会域,延展思政课堂,搭建校外实践育人大平台,依托历史展馆、名人故居、红色遗址等开展思政移动课堂教学,构建泛在协同的育人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打造“联动”师资队伍,构建高职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企业等优势资源,构建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促进教学研培系统融合,形成育人合力,以达到同心、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果。“联动”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请进来”即建立校外兼职教师用人机制,聘请著名学者、“红二代”、历史展馆馆长等为客座专家,组建专兼结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内外专兼职“联动”师资队伍,共同针对“四史”教育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群策群力,共同商讨制定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案,設计实践课程相关主题。“走出去”即建立思政课教师“四史”素养提升机制,让专职思政教师走出校园,到各级党校、实践基地等进行学习锻炼,夯实理论功底,同时鼓励思政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能力比赛及学术会议,以赛促研、以研促改,扩展视野,将业内最前沿的“四史”教育理论、高校同行的有效经验和方法迁移到教学实践中。
5.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四史”教育搭建网络平台
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搭建“互联网+四史”的网络平台,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可将“四史”教育与线上专题、云参观、云实践相融合,利用“四史研读”“时政研讨”等多种方式,促进“四史”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扩大教学的覆盖面,通过对用户的推送和分享,让学生浏览并观看有关“四史”的视频和美文,激发他们对“四史”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发VR“四史”作品,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将“四史”知识转化成为可感触、可视化资源,让思政理论“活”起来、历史人物“动”起来、红色案例“亮”起来,着力建设“智慧思政课”,在生动的史实场景再现中加深学生的感悟。
6.打造“特色”品牌實践课,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职业院校特色、学生实际情况、地方资源等,深入整合“四史”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四史”学习氛围,打造“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在深研“四史”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精心打造厚植苏区精神、彰显职教特色的年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模拟长征路·智勇大冲关”师生越野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利用校园地形设置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激战腊子口等8道长征通关关卡,组织数千名师生模拟当时情境并答题闯关,开启校园“长征”,引导学生切身感悟长征精神,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意识。而在“汇报演出”中,思政教师结合四史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节目编排,可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铭记每一代青年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1]靳诺.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2-24.
[2]张旭影.“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22(02):34-36.
[3]王灿.“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9):102-104.
[4]孙红梅,洪梦桐.“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06):8-10+14.
[5]方雪梅.高职院校提升“四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79-83.
[6]杨增岽,王博.一体化背景下“四史”教育进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0):5.
[7]钟瑞.学党史培养学生“四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9(09):16-18.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uo Sha
(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Deeply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major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decision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larify the goal of integrating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infilt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four histories" and enrich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eaching; building a new field of education and jointly build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enviro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ducation; Establish a"linkage" teaching team and build a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lly utiliz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build a network platform for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Create "distinctive" brand practice courses and advocat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on "four histor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