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冷了,总是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不知是喜是忧。冬季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将融未融的冰,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女儿早晨妈妈送她时冰是否更厚,女儿却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实实的冰。
冬天里,北方人初次来到江南,几乎每个人都会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而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家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某天,发现连校园内厕所的暖气片都在滋滋作响,使我对严冬的恐惧烟消云散。
记忆中的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最寒冷的时候来临了。母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从樟木箱里取出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上大街,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得已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一样冷,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里说的是有太阳的日子。但是,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而有线广播播报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了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
冬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见不到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能闻见的就是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一种充满酸涩的刺激感。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尤其是下雪之后,路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而花样百出,有的人在胶鞋底上绑一道草绳以防滑,而孩子们则在道路的冰雪上找乐子——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是滑冰。
江南有句谚语“下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有什么依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养狗,看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的反应,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合适。孩子们在冬天的心情是苦闷的、寂寞的,而一场大雪往往会突然改变冬天的乏味和难熬。大雪过后,孩子们冲出家门和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上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来的节日。
江南的雪很有节制,每年来一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对冬天恨之入骨。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雪用手捏紧,捏成一个冰碗,把它保存在一个破茶缸里。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把这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想而知,几天后,当我从煤球堆里找出茶缸时,茶缸里已经空无一物,甚至连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冰水已经从茶缸的破洞渗到煤堆里了。
融雪的天气令人厌恶。虽然太阳高照,但是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檐上的冰凌不慌不忙地向街面上滴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残存的白雪还在负隅顽抗,街道上一片狼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等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被弄得乱七八糟。
冬季混迹于大雪前后,或者就在下大雪时来临。江南有句民谚:“邋遢冬至干净年”,说的是情愿牺牲一个冬至,也要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人们的要求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这个习俗从何而来。有一次,我提着酒瓶去杂货店打东洋酒。由于这种酒闻着实在是香,我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时,我面红耳赤,棉衣后背上还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训斥了一通。
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对季候的感受总是很一般,异想天开地期望有一天这里的气候四季如春,就像云南昆明一样。我不喜欢冬天,但我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有一天,我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街上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看见窗玻璃后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各自捧着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一男一女评弹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个温暖的场景,心想,要是这么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名师点评
本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高超的艺术魅力,读后余味无穷,让人不禁想起冬天发生的一些趣事,遐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