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谈
张未然死了。
胡晓晓很伤心,她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按说张未然的命运应该是掌握在胡晓晓手中的,但如今的胡晓晓却陷入一种极度的无力感,这种感觉慢慢地、一寸一寸地侵蚀着她的身体。她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助。
胡晓晓也曾试图挽救过,那是在第三十八个章节时。哦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剧情进入第三十章以后,胡晓晓就逐渐意识到不妙,整部书的情节走向完全脱离她的控制:赵四爷娶走了玉米,钱鸿背起行囊乘一叶扁舟划过溱水河,这些都不是胡晓晓的本意。在她的写作大纲中,玉米应该跟随钱鸿安家在溪水桥头,以打鱼煮茶为生,这一切却因玉米的一意孤行而发生改变,即便如此也无大碍,比起张未然的死,这些都微不足道,无非是世界上少了一对痴男怨女罢了。
可如今,张未然死了,胡晓晓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起初,胡晓晓并不怎么待见这个小角色,但她写着写着,逐渐觉得这个女人太可爱了,她就像一颗立体的水晶,折射出一道道炫彩斑斓的光。
每每夜深人静时,胡晓晓都会情不自禁地与张未然对话,向其诉说衷肠,就像一对老朋友,有聊不完的话。有时,胡晓晓会问,未然呀,你说玉米这个人图啥呢,非要嫁给赵四爷?有时,她也会向张未然谈起自己的人生与理想,会抱怨单位中的一众同事以及她与丈夫之间的林林总总。张未然总是双手捧着下巴,歪着脑袋含笑望着胡晓晓,做她忠实而虔诚的听众。
胡晓晓曾向丈夫提及过张未然,说张未然是她塑造的最完美的角色。丈夫连正眼也不看她一下,说,以后你和张未然过吧,和她结婚,再生一个女儿,你们一家三口过着仙女般的生活。
瞧瞧,这该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人说出的话。
胡晓晓也不赞同女儿的观点。女儿认为张未然其实就是一个触摸不到的影子。女儿说,妈妈,你掏心掏肺又搜肠刮肚地塑造这个人,不就是另一个你吗?
不是,根本不是,除了身高、体重、长发及一双大眼睛,她再也没有和张未然一致的地方了。女儿不懂她,和她丈夫一样,连她本人他们都没有读懂,怎么可能读懂张未然?胡晓晓喃喃自语,张未然可不会为家庭的鸡零狗碎烦忧,不会为社交障碍自扰,不会杀生,不会在公交车上吃韭菜合子,更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嗝放屁。张未然就是张未然,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两个人,怎能混为一谈?
书的情节进入第四十五章,那是玉米嫁给赵四爷的第二个年头,芒种节,人们都在焚香祭祀,饯行花神。张未然并没有像胡晓晓原先设计的那样,像林妹妹一般淚眼汪汪地建冢葬花,而是在痛快地跳一支“鸳鸯剑”后,悬梁自尽。她走得如此干脆,不留一点念想。
一切美好都随着张未然的三尺白绫化为灰烬。胡晓晓觉得,此时再用任何的挽救之法都是徒劳和生硬的,随她去吧。但这不能说明胡晓晓释然了,截至目前她依然无法接受一个如此完美的人就这么死去。胡晓晓像是中了魔一样,不住地喃喃自语,胡晓晓呀胡晓晓,你怎么这般无能,这般自私,这般冷血,这般见死不救?
悲叹,胡晓晓肝肠寸断。她曾听一位作家说过,当一个作家写到连自己都无法控制情节走向的时候,那是最畅快的事。鬼话,全是鬼话,连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都无法控制,还何谈畅快?快意何来?
胡晓晓突然泪流满面,痛苦不已。
其间,丈夫来过一趟书房,见她这个状态,转身离开,半句安慰的话都没说。丈夫早已与她过成了路人,无非是住得近一点的路人,整天无话可谈,连日常寒暄之词也显得敷衍,实在磨不开了,就委托女儿向她传话:该吃饭了;该体检了;该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了。
适才,女儿也进来一次,给她送些水果。女儿问,妈,你是不是不舒服了?咱去医院吧。胡晓晓摆了摆手,示意女儿出去。这又是爸爸的意思,哪里是来送水果的,分明是来刺探情况的。
她好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在张未然尸骨未凉的时候:
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回
上天入地难寻见
可叹我
生不能离别话几句呀
死不能扶一扶七尺棺
一曲《宝玉哭灵》还未唱完,胡晓晓就听到门外丈夫和女儿因要不要拨打急救电话送她去医院而喋喋不休,看样子还要争辩好一阵子。
爱咋咋地吧,你们总是爱在这无谓的事情上劳心费神,又有谁真正关心过张未然的死活?胡晓晓心中暗想。
选自《百花园》
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