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更多在地性和国际性相融的可能

2024-01-31 22:50张诗溦
收藏·拍卖 2023年6期
关键词:艺博会藏家画廊

文:张诗溦

“在地性”和“国际化”一向是当代艺术生态构建中值得讨论的话题。全球化意味着“求同”,在地化则意味着“存异”。这像是硬币的两面,看似相互矛盾,却又缺一不可。

虽说,我们总是戏称11 月的“世界时钟”拨向“上海时间”,但其他地方亦不遑多让。仅11 月17-19日这个周末,就有数十场关于“在地性”探讨的艺文类活动,即使远远不及上海的声势和体量,也足以让人“跑断腿了”。细细梳理一番,这些活动都着眼于“在地性”。而回想上海艺术季,“国际化”的烙印深深刻在了魔都的 DNA 上。经过多年深耕,每年 11 月的上海艺术季已成为继纽约、伦敦、巴黎后全球艺术品交易排期的重要节点,国际艺术品交易已成功跨越百亿级。

奔着与纽约的博物馆大道(Museum Mile)和伦敦的南岸中心(South Bank)相媲美的世界级艺术和文化中心的目标去打造的西岸已从一片工业废墟成为构建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M50、西岸、上海苏州河畔的相继规划,一条“艺术半马”路径由此生成。

上海打出“全球艺场”的口号,与国际市场对标的野心彰显无遗。政府会持续采取一系列措施,争取到2025 年实现“5 个更”的阶段性目标 :艺术机构集聚更多、艺术品交易额更高、产业融合引领更强、城市艺术氛围更浓、产业发展环境更优。作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不仅有历史优势,而且有政府扶持,这里的画廊、私人美术馆和藏家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不过,在繁华喧嚣的背后,也有人开始思考在西岸美术馆和浦东美术馆这样的中外合营美术馆的夹击当中,当地美术馆如何保持自己的生产力?而等合约期结束后,那些美术馆又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毫无疑问,虽然当今中国的艺术重镇在北京、上海。但是艺术“去中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艺术南下”也越来越成为更多画廊、拍卖行的选择。深圳近几年的表现亮眼。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就列出要建立与国际交易规则接轨的艺术品交易机制、建设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心。2023 年8 月 27 日,荣宝斋(深圳)首拍在蛇口希尔顿南海酒店举槌,成为深圳打造国际知名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强大的助力。

想要在艺术领域“做大做强”,比起美术馆和博物馆,更需要的是画廊和二级市场。虽然根据国家文化部的统计数据,大多数画廊在一线城市成立,仅北京地区的画廊数量就接近全国总量的 30%。但是,广州的艺术生态单一得几乎只看到二级市场的热闹。但这里却是非营利性组织、自由艺术家的沃土,他们几乎将自己融化在广州的市井生活和日常形态里,渗透出来的“日常性”和“个人叙事”是对“宏大叙事”和“中心主义”的抵抗。

广州藏家的分享也是小圈子之间的雅集和赏玩,像举办“艺术的朋友——中国新世代收藏家群展”“周大为收藏展”这样大规模的展览式的分享,似乎并不太符合其性格。加上艺术方面支持政策的长期缺失,使这片早开风气之先的岭南沃土倒在艺术市场中显得落寞了。

深圳现已有两大艺博会坐镇,正逐渐坐稳“当代艺术第三城”的宝座。而四个一线城市中,仅剩广州还未有持续深耕且口碑良好的艺博会品牌。如何将深耕本土化与拓展国际化水准的目标齐头并进,如何将地域性特色、民族化、专业化与多元化很好地糅合进艺博会,是一座城市身处数字化时代洪流中的重要课题。

北京和上海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心”,原因之一就是,这两个城市的画廊跟美术馆、艺术家、博览会和藏家之间是一个良性且相互合作与尊重的机制。所以,广州更需要“去在地性”,遵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带来的面貌模糊、同质化严重的倾向。

持续关注“在地性”的广州,或许更应该思索如何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而上海,如何通过艺博会发现与培育中国本土艺术,如何引导国内外艺术机构与藏家发现并了解,真正有着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这无疑还需要时间的积淀,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接下来的艺术生态会如何发展,需要大家带着思考,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艺博会藏家画廊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艺博会观察
藏家之友
画廊
藏家之友
如火如荼的艺博会
画廊
画廊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