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少儿美术的发展方向
——以“初芒计划”为例

2024-01-31 13:08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计划创作艺术

傅 军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2023 年第六届“初芒计划”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过去六年,“初芒计划”借助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专业资源,以及开放、包容、前瞻的学术视野,每年为广大热爱艺术又有天赋的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览的社会影响力也是逐年扩大,在业内拥有了良好的口碑与社会美誉度,为少儿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芒计划”作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专注于少儿美术教育的一项长期公益项目,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充分尊重少儿成长发展的规律,由此形成了相对开放,又注重创造性和学术性的评选标准。具体来说就是:不设主题、不分画种、不限尺寸、不拘形式,只要是少年儿童创作的作品都可以投稿。同时,强调作品的原创性、表现力、艺术性和完整度,摒弃过于成人化、程式化、工艺化的作品。另外,内容和题材必须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提倡真实的感知,真情地表达。

这些评选标准取消了对征稿众多的条条框框和外在限制,积极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运用各种媒材,进行艺术的创新和探索,充分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传递的是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通过六年来的实践,获得了广大家长、学校、机构与孩子们的高度认可。所以六年来,我们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海量的参选作品。这些参展的少儿作品,无论是形式与材质,还是语言与手法,非常丰富多元,包罗万象,远远超越了人们对于少儿美术的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为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出当下少年儿童的生活、学习、精神状态,以及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无限的生命激情。我们注意到,每届“初芒计划”中,那些富有创意,题材来源于孩子们身边真实生活,又注重观察生活细节和生活感受的作品,往往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更能引发观众们强烈的共鸣和共情。

显然,“初芒计划”它不仅仅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它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模式的集中反映。通过这六年上海乃至全国少儿美术作品的评选与展示,从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当代少儿美术发展的基本方向。

作品形态和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每一届“初芒计划”中,观众们除了可以看到常规性的绘画、雕塑、陶瓷、手工作品之外,还可以看到大量综合材料、立体装置。最近三年,甚至还可以看到孩子们利用ipad和电脑软件创作的绘画、视频、动画,以及包含了摄影和数字视听的新媒体作品。在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下,我们看到,大量的作品是有意识地利用生活废弃物,比如纸板箱、小碎木、塑料泡沫、一次性餐具、旧光盘等创作作品;或者利用石头、陶土、树枝、纸浆、铁丝、矿物质、轻质黏土、日常用品等进行立体创作。我们知道,材料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这些作品的出现表明,当代少儿美术的创作,开始关注对材质本身的研究和艺术表现力,甚至开始探索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综合运用,从而使得当代少儿创作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性与实验性。

近两年我们留意到,孩子们的创作开始突破视觉中心主义,他们不仅关注视觉,还关注触觉、听觉等人类丰富的感知系统,并用艺术的方式加以表达和呈现。比如2022 年第五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理想大楼》,就是从触觉的角度出发,去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和寻常万物,对于我们突破惯性思维,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初芒计划”,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多种媒材的综合运用在少儿美术创作中的优势和实力。这类作品,无论是创意、构思,还是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丰富性,都较单一媒材的作品要饱满和有力,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少儿美术创作的多元化与当代性,也让少儿美术创作具有了一定先锋性和前瞻性,这无疑为孩子们将来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攒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与经典对话,有效转换中外传统文化资源

少儿美术创作,通常都是边学边做,不是完全放任孩子们天马行空,信马由缰,这或许就是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很多时候,孩子们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拓展他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同时提高艺术创作的能力。并且,人类艺术史表明,从来就不存在没有学习与借鉴为基础的凭空创造,即便是所谓的素人,也是自学或者临摹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所以,在当代少儿美术教育和创作中,如何学习经典,如何有效地转换中外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既客观又现实的问题。通过“初芒计划”,我们看到一些学校在这些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比如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了解岩彩画这个古老画种的魅力与特色。岩彩画,首先在于它材料的特殊性,是用岩石这种自然的矿物颜料研磨成粉,以胶调和后绘制的作品,最典型的或者说最有代表的岩彩画就是敦煌壁画。为什么敦煌壁画逾千年而不变,就是因为岩彩画采用了矿物颜料,它比较恒定,不容易褪色。这种矿物颜料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色泽与质感,非常雅致、温和,没有丝毫的火气,具有清新、温柔、优雅的气质。上海大学附属学校的孩子们,先是了解岩彩的性能,接着又通过临摹,比如《龟兹创意摹写之一、之二》(2023 年第六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临摹的最终意义是为我所用,所以我们看到2022 年第五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我的自画像》,就是利用学到的岩彩画技法,创作自己熟悉的生活。这幅儿童岩彩画,造型单纯、简洁,与岩彩这种特定的色调和质感相配合,显得特别高级。

再比如来自上海民办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他们创作的《欧洲现代艺术一百年》(2023 年第六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就是通过学习和临摹塞尚、修拉、梵·高、莫兰迪、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6 位欧洲现代艺术大师的油画语言和风格,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孩子们创作的这组作品,风格和油画语言有着非常明显的大师痕迹,但是创作的内容已经完全变换成了今日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于是就出现了梵·高式的校园大门、莫兰迪风格的文具、莫迪里阿尼版的老师等,有着一种大师的气派,也让观众们体会了一把熟悉的陌生感。

对生态自然、环保节能、可持续等议题的关注和实践

从小引导孩子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思考和艺术性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自信心。然而,无庸讳言,在少儿艺术创作中,将社会议题作为创作的主题,通常容易陷入概念化、脸谱化的套路之中。长此以往,会导致少儿脱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缺乏对自身真实情感表达的能力,从而影响他们感性素质的全面提升。

历届“初芒计划”中,我们发现,孩子对植物、动物、大自然的热爱几乎是与生俱来、发自肺腑的。即便是3~4 岁的幼儿,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用稚嫩的画笔,或者轻质黏土,描绘的动植物或者大自然的形象。大一些的孩子,由于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与信息之后,开始“爱之深,恨之切”,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对污染、对环保、对生态环境的担忧,从可持续这样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彰显出作为一个全球小公民的意识与担当。如今年有一件装置作品《向阳生长》(2023 年第六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给观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在于作品制作精良,还在于它表达出对生态危机一份可贵的警醒,触动了我们每一位观者的心弦。

过去三年的疫情,对于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初芒计划”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孩子们在疫情期间真实的生活。但令我们最为难忘的,孩子们对病毒的认识,远远比成人要开阔,甚至要深刻。比如2020 年第三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病毒异想世界——共生》,面对病毒,孩子们不像成人那样只是一味地害怕、恐惧、避之不及,而是从一个生物体或生命体的角度,去了解,去认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所以他们塑造的病毒,是卡通式的非常可爱的形象,一下子颠覆了通常人们对于病毒固有的恶劣印象。孩子们对于疫情生活,也不是从单一角度去评价,而是多角度去看待一个事件的发生,由此学会生活中的辩证法。据此,他们还根据自己的多种理解拍成了小视频。这些作品,既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又立足于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考方式,强调少儿的情感体验和真实表达,保留了孩子们的童真与童趣,又从少儿的角度给予我们成人以启迪和思考。

让新兴科技成为少儿艺术创作的工具和伙伴

在最近几年的“初芒计划”评选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利用电脑软件创作的绘画、动画、视频,以及包含了摄影和数字视听的新媒体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包括手机、电脑、游戏、视频、软件、动画、电影等在内的电子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孩子们生活世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这些“10 后”或“00 后”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所以对于科技有着天然的融入感和自由度,内心没有什么障碍与抗拒。眼下又正逢AI浪潮,运用这些新兴科技进行创作,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信手拈来,简直就是无师自通。

事实上,面对最新科技,我们成人与孩子们一样,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时候不妨听听孩子们的看法,或许对于我们成人会有启发与帮助。比如2023 年第六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灵》,这件作品就反映出孩子们在面对新兴技术的发展,没有成人世界那么焦虑与消极,他们更为主动与积极,认为人类的大脑非常错综复杂,具有无穷的潜力,所以科技再怎么发达,也不会被机器完全取代。

上海市世外小学集体创作的《沉浸式空间造想》(2023 年第六届“初芒计划”入选作品),也非常富有启发性。参与的孩子,先在纸上画出自己理想的图画,然后输入电脑,通过电脑软件,设计成一个个四方联。这些四方联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然后按照美术馆现场面积大小,制作打印,有贴在展墙上的,也有贴在现场的桌子和椅子上的。在展厅现场同时还准备相同图案的贴纸,供观众参与,相当于在展厅里打造了一个类似于万花筒一般的沉浸式的互动空间。事实上,这件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为展览贡献了一个时尚又体验感超强的空间,而在于这件作品的创作的方式。比如,它有动手创作的部分,但又有效地利用电脑、利用机器等完成后期,这种创作方式,事实上正在成为眼下成人世界创作的主流样式。因此,当代少儿美术创作,正在无缝对接成人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缩短了过往少儿美术教育的滞后性。

艺术天生具有能量,具有疗愈的功能

通过连续几届“初芒计划”参选作品的考察,我们看到艺术对于少年儿童心理与情感的疗愈作用正在日趋增强。尤其是过去三年,因为疫情,孩子们不得不长期接受线上网课教学,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身心发育等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一些孩子更愿意宅在家里,看动画,玩游戏,他们不愿意出去体育锻炼,也不愿意出去跟人交往。再加上父母的高期待,不容失败的教育诉求,成为了很多孩子精神压力的根源。

所幸的是,很多孩子通过艺术的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化、移情、表达和宣泄。比如2019 年第二届“初芒计划”的入选作品《成长的烦恼》,孩子们用装置再加音频的方式,诉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烦恼。事实上,艺术天生具有能量,天生具有疗愈性的作用,在孩子们那里,艺术成了他们自我排遣、自我疗愈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再是看起来完全无用的东西。比如2023 年第六届“初芒计划”的入选作品《逍遥游》,小作者借用了中国传统书画长卷的形式,将他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这幅长达5 米多的长卷表达出来。这个长度,显然不是小作者一天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他投入专注地创作的这段时间,对这位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深度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疗愈。

综上所述,“初芒计划”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展览的过程和展示的方式,也是少儿美育与情境教育非常重要的课堂和现场。因此,自首届开始,我们就十分重视少儿作品的展示效果。我们每次都像对待大师作品一样,对待每一件入选参展作品。很多孩子作为艺术的创造者,第一次在美术馆被赋予了尊严和自信。我们还邀请小作者们来美术馆,向观众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并拍摄制作成小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少儿美术创作的现状与背后的故事。我们相信,一个从小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懂得尊重人。

为了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我们在布展时,特意把展示作品的画心线下降到1.35 米,以儿童的高度和视角来观看作品,并强调“初芒计划”作为当代展览的视觉张力和审美高度。正是我们对入选作品艺术质量的坚持,以及对展览效果的重视,让“初芒计划”在众多少儿艺术展览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成为学校所无法取代的教育空间,促进了孩子们在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体验与自我学习,进而把美术馆当做一个成长和发声的场域。

因此,“初芒计划”表面呈现的是作品,但不同于成人的展览,少儿美术展览反映的其实是作品背后我们当下少儿美术教育理念的发展水平,以及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意识和美育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几年的持续努力,眼下,“初芒计划”正在成为链接少儿、家庭、学校、机构、社区等的一个重要的纽带,成为影响未来的一种有形但却无声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计划创作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