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作为当代戏剧、戏曲、影视等领域的评论工作者,需要高度认识、深入理解这一重大意义,用评论积极介入、努力推动当代文艺和当代文明高质量发展。就我的理解,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仅具有各自维度的特性,且有高度统一、意蕴深刻的共性。同时,我对创新性和包容性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尤有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总书记在谈到创新性的具体内涵时说:“(创新性)能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我认为这段阐述是新时代文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内涵。下面以滕俊杰导演的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为例,来看创新性与包容性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先看创新性。作为戏曲电影、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立足现实主义题材对正面人物的创新性塑造,遵循“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的创新性原则,将程式、影像与数字科技有机地结合,使影像表达兼具戏曲程式和大银幕视听语言审美,成功地将剧场艺术转换为影像艺术,彰显了戏曲在跨越媒介后的艺术感染力。再看包容性。总书记在强调包容性时,特别提到敦煌艺术体现的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特性在《敦煌女儿》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影片真实、细腻地讲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敦煌人扎根大漠,为世界性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守护和发展奉献终身的故事,从而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和博大文化。
总书记多次指出,文艺创作要立足当代生活底蕴,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实践,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血脉。由此我便感到,包容性与创新性的指导意义不仅要作用于新时代传统文艺作品及批评,而且能对因技术革新而引发的未来艺术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启迪作用。以本人对虚拟世界特别是虚拟角色等的研究为例,当数字融入影像艺术之后,虚拟角色甚至全息数字人的表演,从微表情、动作等动捕技术与人肢体的融合,一直到身体的在场/缺席、有机/无机的融合等,都昭示了一个道理——文艺只有拥抱技术的迭代,才能进入到新的美学境界。当然,包容并不意味着照单全收,特别是不能为了运用新技术而展现所谓“新艺术”,而是要把新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文艺创作中。
再以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新作《中国奇谭》为例。该作品以动画形式讲述了8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以数字技术创造传统志怪叙事的虚拟世界,既完成了对过去世界的复刻,又传达了对当下社会的反思,是兼具传统和未来的优秀作品。其中《小妖怪的夏天》这个故事中的小猪妖就是当代年轻的“打工人”的缩影,主创利用数字技术将虚拟角色和当下社会现实有效地包容在一起,通过还原现实体验的情境,调动观众经验和集体记忆,代入虚拟角色而产生共情。我认为,这就是既根植于现实,又融合新技术,纳入新的审美想象,从传统艺术到当下现实体验等多维度完成中国文化精神表达,同时也拓展了传统文化在数字影像的表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