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 陈 静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学习概念,并将跨学科的课时进行了量化,要求各门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低于10%课时,应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展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设计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举措,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是孤立的,学生只关注于自己所学的内容,而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迁移。由于信息科技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所以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创新,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加强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跨学科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科技的知识。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缺乏针对学生需求的主题和内容。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兴趣浓厚,但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模糊。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并对学科内容进行合理编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教师和学生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不清晰,目前还缺少一个完整、清晰、可参考、可仿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流程。因此,需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并不断改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设计。
(三)学生缺乏独立探究意识。虽然学生有一定合作意识,但在面对复杂任务时仍然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教师需要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四)学生对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了解不深。虽然教师重视核心素养培养,但涉及的途径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对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了解不深。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需要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素养导向的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提高素养。
(五)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单一,难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和流程,通过真实学习情境、多样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提升自我。同时,要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是融合性原则。教师所选内容要能合理、自然地兼容,在目标和逻辑上具有关联,使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内容互相契合。二是贴切性原则。主题、内容、活动等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既符合学生需求,又适应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三是主题性原则。在设计中整合各学科内容,形成以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为逻辑的内容组织思路,避免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四是践行性原则。强调学生的具身实践与亲身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六是全面性原则。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七是应用性原则。将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还原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际情境中,建立学科与现实情境的联系,促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开展实践性学习。
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求分析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学生的基础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基础、初始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方面,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其次,了解学生对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兴趣,掌握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期待。通过调研和访谈的方式,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再次,了解学生对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想法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表格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以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确定跨学科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保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引导和限定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的设计,从而达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预期结果。目标的设定应以主体学科为基础,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超越单一学科维度,以学科融会贯通的视角来预见学生的学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目标的设定还应确保明确清晰、可界定、易理解和便于测评。
1.落实新课标,突出素养养成要素。
一是研究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明确学科目标和内容的指导文件,可以为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方向。教师应仔细阅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所强调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要求。二是整理核心素养。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整理和归纳,找出相互关联和共通之处。核心素养要体现知识技能的掌握、综合运用的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的要求。三是找出跨学科主题“素养池”。确定跨学科学习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将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整理出来,形成跨学科主题“素养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具体的学科范围和相关的素养要求。四是寻找学科之间的耦合点和共通之处。在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时,教师应寻找学科之间的耦合点和相似之处,减少学科间的疏离和重叠。五是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或课程设计,分析学科间的关联点和共通点。例如,可以考虑将中华文化作为跨学科主题进行学习,将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合,开展跨学科的教与学。
2.落实知行双线,突出能力目标。
一是明确各学科核心素养。仔细研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各学科所强调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要求,确保学习目标以主体学科信息科技为主,其他学科为辅,以主体学科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兼顾双线性。跨学科学习需要兼顾主体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应突破学科界限,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问题分析能力、质疑能力等,确保目标的设计既符合学科要求,又具有跨学科的意义。三是建立“知、行、为”学习桥。运用“知、行、为”学习桥的结构图作为参考,充实学习目标的内容。“知”触及事实、主题、概念和跨学科概念,“行”涉及低层次技能、学科技能和跨学科成就技能,而“为”包括态度、信念、行为、价值观和品格等,确保学习目标的表述完整、合理,并向多个方面发展。
1.跨学科主题的范围应合理,既不能过于狭隘,导致学习内容不够充实,也不能过于泛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度。例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一个合理的跨学科主题可以是学习一种软件的应用,如学习Excel表格的制作和数据处理。这个主题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能涉及数学和语言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2.在跨学科主题的选定中,教师要考虑主题是否能充分体现不同学科的有机整合,包括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习方法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应用。举个例子,一个关于推广家乡美食——淄博烧烤的跨学科主题可以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综合实践、信息科技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发布邀请函、设计宣传海报、用方程为烧烤定价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3.跨学科主题应具有实践性,能够聚焦于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积极探索,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使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关食品安全的跨学科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实践能力。
4.跨学科主题应能够体现学科价值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如时政热点、运动健康、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等。例如,在关于网络安全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网络隐私保护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
跨学科主题内容设计的方法包括合理确定范围、充分综合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探索和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设计跨学科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在以环境保护为题的跨学科学习中,先确定环境保护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可以从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学习科学原理,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城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针对环境保护目前出现的问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公园,或走进田间地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探索大自然,提高学生自觉改善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借助美术课堂完成科学幻想画,普及与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制定开发任务单和项目任务表,设计任务单、项目任务表和主题进度表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明确主题流程、学习任务、各任务之间的联系和注意事项。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参考,也为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依据。教师应遵循强调学科本质、彰显学科融合、注重引发实践、符合学生基础、重视素养培养、凸显数字化优势等原则,确保开发的资源兼顾学科要求和跨学科的需求,注重引发学生实践和培养相关素养。
一是结合学习目标和内容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和应用知识。二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造真实性情境。利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再现,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生活,感知情境,并在其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四是融合德育维度。在学习情境中融入德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价值观念和素养。五是运用科技工具。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工具和资源设计虚拟化的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交互性,如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
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落实方法。一是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要设计详细的评价方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主体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了解其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态度。二是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评价工具和记录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三是强化结果性评价,评估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和最后成果。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同时结合学生的项目成果和产品展示等进行评价。五是突出学生体验评价。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作为评价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和学科整合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对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认识到开展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意义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开发跨学科教学资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做好后续的教学评价工作,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