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波 黄 海 孙晓生
胆囊炎属于目前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依据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胆囊炎以及慢性胆囊炎两大类[1]。慢性胆囊炎为胆囊持续、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所致,以胆囊萎缩、囊壁增厚为主要病理表现,超过90%的患者存在胆囊结石且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胆囊功能以及生存质量均随之下降[2]。以往临床针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多以西医为主,短期疗效理想但远期效果欠佳,停药后存在着较高的复发风险[3]。孙晓生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术思想上师承梁剑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尤擅冶消化道疾病、代谢与内分泌等疾病。孙晓生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的发生与肝的疏泄功能障碍、胆腑气机通降有关,宜采取疏理肝胆、和降通腑的治疗原则[4]。自拟利胆1号方为自拟利胆1号方为孙晓生教授根据慢性胆囊炎中医病机,结合典籍经典方剂与临床经验,最终总结而成,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为该方剂的推广使用积累临床经验,对此展开对照研究,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内科病区2020年7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8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38~64岁,平均(54.68±5.5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5年;胆囊结石:有48例、无6例;胆囊壁厚度2.6~4.6 mm,平均(3.60±1.00)mm。观察组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36~66岁,平均(54.74±5.63)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3.5年;胆囊结石:有50例、无4例;胆囊壁厚度2.4~4.5 mm,平均(3.57±1.03)mm。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西医的诊断符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5]、中医诊断符合《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且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型;②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临床治疗;③无肝肾功能衰竭;④如实知晓该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①复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②具有手术指征者;③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研究开始前1个月内接受过抗炎、利胆等治疗者;⑤合并其他胆囊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者;⑥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者。
1.4 方法2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如下: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32)口服,2片/次、3次/d。甲硝唑片(上海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1021492)口服,0.6 g/次、3次/d。观察组加用孙晓生教授自拟利胆1号方治疗,组方:柴胡、黄芩、茯苓各20 g,茵陈、栀子、蒲公英、大黄、枳壳、郁金、竹茹、薏苡仁各15 g,红花、地龙、川楝子、白芍、姜半夏、木香、虎杖、金钱草、丹参、生姜各10 g,炙甘草6 g。水煎成剂并取汁500 ml,分早晚各1次温服。
1.5 观察指标选取中医症状积分(胸胁胀痛、心下痞满、纳差)、肝胆功能指标(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总胆固醇)、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腹泻/腹痛)发生率为观察指标。中医症状积分、肝胆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炎性细胞因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测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治疗4周后统计。
1.6 疗效判定标准①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的慢性胆囊炎症状分级量表,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右上腹疼痛、右上腹触诊压痛、上腹部胀满感、大便性状及次数等方面,以0、2、4、6分表示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即无症状、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值越高代表着症状越严重。②肝胆功能、免疫指标、炎性细胞因子: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后收集上清液,利用迈瑞医疗生产的BS-360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2.1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低于比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2.2 2组患者肝胆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指标均较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后肝功能及胆汁排泄功能均有所好转,观察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肝胆功能指标比较 (例,
2.3 2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经治疗,2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5。提示胆囊炎症病变或感染情况较前好转,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指标均较前下降,P<0.05;观察组炎性细胞因子下降更为显著,P<0.05。提示炎性反应或胆囊感染情况得以控制,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比较 (例,
2.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慢性胆囊炎为急性胆囊炎、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胆囊结石长期存在所致的病症类型,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胆囊功能异常且伴有多种不适症状,给其正常工作生活均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生存质量较低[8,9]。中国是全球范围内胆囊疾病高发国家之一,且步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群体因机体器官功能处于不断衰退状态而成为慢性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这势必会导致慢性胆囊炎发病率呈现出进一步上升态势,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指出,慢性胆囊炎的发生与细菌感染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同时胆固醇代谢障碍可使胆囊组织持续受到不良刺激而出现增生肥厚现象,病情具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特点[10]。以往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包括合理膳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利胆、解痉镇痛、促消化、抗感染等,当治疗效果欠佳时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11]。然而,外科手术对患者机体带来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西医保守治疗仅能治标、不能治本,在停药后容易再次复发,使其长期疗效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越发难以满足治疗所需。
近些年中医迎来了复兴的有利时机,其所秉承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思想和原则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在临床工作中亦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在胆囊疾病治疗工作中,中医可以充分发挥多层次、多靶点的优势,与西医治疗优势互补,通过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12]。孙晓生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归属于中医“胆胀、胁痛”范畴,其病位在胆,且与肝、胃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13]。胆汁为“肝之余气”,在人体内的代谢严重依赖肝脏的“疏泄”功能[14]。当忧思过度、暴躁易怒、湿热内蕴等因素相互作用时将会导致瘀血阻络并影响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胆腑气机通降失常而致病。尽管慢性胆囊炎的证型众多,包括肝胃气滞型、肝胃郁热型、肝胆湿热型、肝阴不足型,但以上证型的病因病机相一致,故在治疗上均是以疏理肝胆、和降通腑为基本原则。本研究在梳理慢性胆囊炎患者资料后发现,肝胆湿热型为其主要证型,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亦较为常见,故选取该证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能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地区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结果发现,与单纯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相比,以孙晓生教授自拟的利胆1号方治疗的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胸胁胀痛、心下痞满、纳差)、肝胆功能指标(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总胆固醇)、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处于更低水平,表明自拟利胆1号方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2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皮疹发生率、腹泻/腹痛发生率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自拟利胆1号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总结原因如下:本研究所用的自拟利胆1号方由柴胡、黄芩、茵陈、栀子、虎杖、蒲公英、金钱草、大黄、红花、地龙、枳壳、郁金、川楝子、白芍、姜半夏、木香、生姜、竹茹、丹参、茯苓、炙甘草、薏苡仁组成,其中柴胡、川楝子、枳壳等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对于恢复和促进肝脏疏泄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白芍具有养血活血之功效;大黄则能够通腑利胆;虎杖、金钱草、郁金、茵陈等亦能够疏肝利胆、清热排石,无论是慢性胆囊炎患者是否为胆囊结石所致,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治疗功效。除此之外,柴胡与黄芩联合应用还可以起到解热、抗炎的功效;白芍与甘草配伍使用可以缓急止痛,消除患者机体存在的不适症状;姜半夏与生姜配伍使用能够和胃降逆、化解呕逆;黄芩、栀子、虎杖、金钱草等配伍使用可以进一步强化利湿效果。以上诸药合用可以充分发挥出疏理肝胆、和降通腑的作用。现代研究亦表明,柴胡包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柴胡皂苷含量较高且具有抗炎、调节胆固醇、逆转肝纤维化、利胆等多种功效。黄芩则能够降低全身及局部脏器组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并且发挥出良好的抗菌作用。枳实可以充分促进胆囊的舒缩,提高奥狄氏括约肌张力,为胆囊功能的恢复提供保障。姜半夏则能够作用于呕吐中枢,抑制呕吐信号的传导。总而言之,研究使用的自拟利胆1号方具有标本兼治之功效,配合西医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出协同作用,实现进一步提升疗效的目的。这也是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肝胆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佳的原因之所在。因此,在今后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治疗工作中可以推广使用自拟利胆1号方,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自拟利胆1号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疗效,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