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沁园,李宁馨
(1.中国美术学院 文创协同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2.中国美术学院 创新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牦牛绒作为一种珍贵的天然纤维材料,具有出色的保暖性能和柔软舒适的触感。随着人们对于优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加,牦牛绒产品设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因牦牛绒的生产涉及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目前这门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导致制作牦牛绒产品的时间成本高昂,并且因市场上缺少牦牛绒系统性产业链的建设经验(包括从牦牛绒原材料研发、生产加工制造、品牌营销等环节),牦牛绒产品还未真正步入大众消费市场。在“星绣未来”乡村女性经济赋能与非遗传承项目背景下,笔者此次前往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牦牛绒非遗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希望借助设计的手段,突破传统文化与大众市场的壁垒,以此推动牦牛绒产品的创新和发展。笔者在充分重视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地域性、差异性和扩展性基础上,分析牦牛绒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推进路径。
笔者此次前往考察的非遗合作社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县级市若尔盖。若尔盖因地势高度差异较大,拥有壮丽的高山草甸、湖泊、河流、湿地、草原等自然景观,气候寒冷,适合牦牛生存。
若尔盖牦牛是中国特有的高寒地区的一种牦牛品种,它们栖息在位于海拔3 000米以上的若尔盖草原和周边地区[1]。通常在9月到10月之间,随着气温的下降,也是采集牦牛绒的良好时机。为了在寒冷的冬季保暖,牦牛会长出一层底绒,此时,牦牛的毛发逐渐变得更粗更长。因此,秋季采集的牦牛绒较为厚实,提供更卓越的保暖效果。
笔者参观了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非遗合作社,重点考察其牦牛绒加工技艺,并对其加工步骤进行了梳理。
(1)绒毛的分选和洗涤
分选和洗涤是牦牛绒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确保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和舒适度。
分选是对牦牛绒原料进行分类的过程,根据质量、长度和颜色等属性。在分选过程中,工人首先按照颜色进行初步分类,然后仔细检查每一束牦牛绒,根据其细腻度进行精细分类。
洗涤是对经过分类的牦牛绒进行清洁处理的过程。在清洁过程中,将牦牛绒置于自然清洁剂中,然后轻轻搅拌或揉搓,以去除其中的污垢和杂质。经过多次冲洗,以确保所有清洁剂都被完全去除,最后通过脱水和避光干燥的步骤,使其恢复至干燥状态。
(2)梳理与再精选
干燥的牦牛绒需要经过梳理以进一步提升其质量。在此过程中,绒毛会被轻柔地梳理和整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打结和纠缠的部分。
(3)精细加工与纺织
精选的牦牛绒可用于纺织成线或纱线[2],纺织成的牦牛绒线,通过不同的机器,可以进一步加工成不同种类的织物或纺织品,如毛衣、围巾等。
当地非遗合作社通过机械引进、资源共享及跨区域协作,扩大了其产品品类,其本身技艺聚焦于以下几点。
(1)传统擀毡
非遗匠人们将经过特殊处理后的牦牛绒[3],利用摩擦和压力使其纤维相互缠结,擀制形成坚固的毡状物。在考察过程中,笔者亲自体验了这项技艺,发现毛毡在塑造外形阶段极不可控,且造型缺乏可复制性,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耐心细致的操作,以确保做出高质的毡制品。
(2)编织纺线和织造
编织纺线是将绒纤维有序地排列并形成连续的纱线。在编织纺线过程中,经过清洁和精梳的牦牛绒纤维通过使用传统的手工或机械的方式,形成纱线。通过旋转纱线,使得纤维之间相互交织,以增加其强度和稳定性,捻合形成结实的线。
而牦牛绒的织造可采用传统的手工织造和机械织造。手工织造常用于制作高端的牦牛绒产品,而机械织造则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据非遗传承人介绍,通过调整纱线之间的排列间距,当间距越大时,织物则更为柔软。织造完成后,通过洗涤、漂白染色、定型等工艺,以提高织物的光泽度、柔度和耐久性。最后,牦牛绒织物可根据要求进行设计和加工(包括印花、绣花、剪裁等工艺),以增加织物的装饰效果和时尚感。但在实地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地方合作社因机械生产设备,在织物的后期装饰效果上能力有限,因此大部分产品还是以简约纯色或暗纹为主。
2.1.1 牦牛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潜力
在阿坝州的在地考察和设计实践过程中,笔者与创业导师以及“诺尔央”牦牛绒品牌主理人针对牦牛绒产品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潜力的特点展开讨论。
(1)稀缺性和独特性:牦牛绒作为一种高质量的天然纤维材料,在市场上相对稀缺,且独特的纤维结构赋予其出色的保暖性能和柔软触感
(2)高品质和卓越性能:牦牛绒以其细腻、柔软和温暖的特性而闻名。它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在寒冷的气候中提供出色的保暖效果。此外,牦牛绒还具有透气性、抗菌性和抗静电等优异的性能。
(3)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因素:在本次设计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提出要尽量保持牦牛绒原本的颜色,保证牦牛绒的纯天然和环保性。牦牛绒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具有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合,这为牦牛绒产品赋予了额外的商业潜力。
2.1.2 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分析
从牦牛绒的特性和售卖产品的地点出发,牦牛绒产品具有出色的保暖性能,在阿坝州的高原地区售卖便吸引了需要保暖的消费者。然而,由于阿坝州地区季节气候的限制,旅游高峰期常出现在春夏季,而牦牛绒产品的销售高峰期却通常发生在秋冬季,这导致了牦牛绒产品销售量与预期不符。所以在定位牦牛绒产品的目标市场时,应以扩大销售渠道,突破季节壁垒和地理位置局限为目标,让牦牛绒非遗手工艺“走出牧场”。
2.1.3 牦牛绒的价格定位
通过非遗传承人阐述目前牦牛绒产品的市场现状笔者了解到,牦牛绒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定位和销售渠道选择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牦牛绒每个季度的品质和产量、旅游市场的状况等。在现有的牦牛绒产品中,除了牦牛绒原料本身,因手工制作的牦牛绒产品注重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手工匠人的技艺和劳动成本都相对较高,也导致牦牛绒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变高。
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笔者了解到牦牛绒各品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销售状况。销量较好的大都是以保暖性和柔软性为主的产品,例如牦牛绒围巾和护膝护腰;相较之下,以牦牛绒为原料的装饰类产品销量较差,主要原因是牦牛绒饰品类产品对工艺和手工能力要求较高,花费时间成本也较高导致定价高,所以整体性价比相对较低。
在地考察参观了当地的牦牛绒纺线工厂和加工工厂之后,将牦牛绒的产品品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强调牦牛绒的保暖性质的牦牛绒围巾、牦牛绒毛衣、帽子、袜子等;强调牦牛绒亲肤柔软性质的牦牛绒编制护膝、护腰;体现牦牛绒手工质感的单肩包、手提包、托特包、帽子等配饰。
自2022 年11 月起,在“星绣未来”乡村女性经济赋能与非遗传承项目背景下,在第一季度产品设计之初,笔者与设计团队以阿坝州藏族羌族非遗文化为研究内容,挖掘当地图腾、纹样等特色文化元素,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与非遗传承人和创业导师深入讨论后,第一季度的产品聚焦到亲肤类的围巾和体现非遗手工艺的文创产品。在2023年7月初,笔者到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通过与合作社的深度交流、民间走访调研,了解牦牛绒生产制作工艺,并与手工艺人学习交流制作工艺,深度参与了工厂制作产品流程,以此来增进对牦牛绒工艺中的非遗文化以及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和限制的了解,并根据合作社的工艺和牦牛绒原料的特性进一步调整了设计方案。
设计之初,笔者与设计团队以阿坝州藏族羌族非遗文化为研究基础,收集并整理了一份阿坝州藏族羌族纹样库,在“星绣未来”的项目中,笔者从中提取了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作为设计的元素,将有祥瑞寓意的纹样和设计的文创产品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创产品浓郁的民族风韵和文化韵味。选择采用民族纹样作为设计元素也是因为藏羌的民族纹样是藏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可以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民族纹样的创新应用和产品的市场推广,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产品的选色方面,非遗传承人表示牦牛绒产品希望保持牦牛绒的原色,以此来延续牦牛绒的天然性、自然感,和环保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笔者的选色都是从牦牛绒本身的深棕色、浅棕色、白色三种基础色出发,不做褪色染色处理。这样的原料处理也是对牦牛绒产品的制作进行了可持续的考量:通过保持牦牛绒原色,笔者向消费者传递了对环保、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设计理念,将牦牛绒产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因牦牛绒原料的特殊性,在牦牛绒产品设计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限制和困难,这对产品设计和制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由于牦牛绒原料稀缺,牦牛绒的价格相对较高,并且牦牛绒的生产涉及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目前这门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这使得牦牛绒产品的研发、制作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因市场上缺少牦牛绒系统性产业链的建设经验(包括从牦牛绒原材料研发、生产加工制造、品牌营销等环节),生产最终效果受限制。
在实地考察,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之后,笔者将设计方案结合合作社现有的牦牛绒加工生产技术,在减少合作社人工成本,并且在合作社能力范围内的基础上,更改并完善了牦牛绒围巾与牦牛绒手工香囊两款牦牛绒产品的设计方案。
任何民族服饰文化都是在不停发展和演绎的,如果以静态的眼光去看待民族服饰文化,不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4]。笔者与合作社的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过后,笔者也与友成基金会的项目负责人、创业导师对此次设计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对下一阶段项目的展望。牦牛绒材料与这项非遗技艺要走进现代生活,转化为当代实用性强的生活用品,在材料创新上至关重要。首先是材料加工需要得到基础研发,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结合应用,以及材料与多种传统工艺的复合使用,给予牦牛绒材料新的可能性。在未来的发展中,以牦牛绒产业为基础的地方品牌更要明确自身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观,可以将品牌定位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品牌,强调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尊重,同时注重与现代设计和消费趋势的融合。
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旅游动机[5]。在目前的非遗手艺传承中,牦牛绒文创产品受限于当地地理位置限制,地区旅游业受季节限制,非遗文化无法“走出去”。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将文化旅游作为民族地区品牌打造的亮点,首先让牦牛绒走出牧区,进入中国更广泛的城市市场,将牦牛绒产品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拓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当代活力,体验非遗手工艺的无限魅力。通过综合性的品牌策略和持续的创新努力,非遗手工艺产品也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