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晓路
中国美术馆
《浔阳饯别图》(图1)是清代画家袁耀的一幅绢本水墨画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作品横78厘米,纵64厘米。这幅作品是袁耀于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创作,画作根据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意由近及远地描绘了缓坡、树木、饯行队伍、水岸、琵琶女、浮舟、雾霭、皓月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月下送别友人的图画,景物主要居于画面左下侧,题跋、款识位于画面左上。跋云“浔阳饯别。时己巳秋杪,邨上袁耀画”,钤印两方,上为白文《袁耀》,下为朱文《昭道》。青绿设色与淡墨晕染相结合,细笔勾勒,尺幅虽不大,但画面生动,意蕴悠长。
袁耀,字昭道。清代画家,袁耀的生卒年月没有确切记载,据其作品推定生于康熙后期,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之后几年。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说到袁耀就不得不提起袁江,袁江(1662—1735),字文涛,号岫泉,清代著名画家。雍正时,入宫廷为祗候。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画家之一,原为宫廷画家,转工山水楼阁界画。关于袁江与袁耀的关系,有父子说、叔侄说、弟兄说三种,时人称之为“二袁”。乾隆时成书的《画人》中有关于袁耀最早的记载,附于“袁江”条目之中:“有子名耀,山水楼阁,尚守家法。”我们暂且将其作为父子。(图2)
图2 清 袁江 海屋添筹图63.1cm×28cm中国美术馆藏
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袁江擅画山水楼阁,早年师清前期的李寅、萧晨、颜峄和颜岳,中年对古代作品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画作过细心摹绘。功力深厚,所作青绿山水浑朴有致,赋予这个古老画种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袁江之子,袁耀画风与袁江相似,擅山水、人物,精界画,宗法宋元,风格近乃父,粗放松散,结构准确,层次分明,丘壑无尽。创作的界画构思精巧,山川开阔,楼阁巍峨,气势壮伟。传世品有《阿房宫图》《邗江胜览图》《蓬莱仙境图》《扬州名胜图》《山雨欲来风满楼图》《汉宫春晓图》等。
从袁江的绘画作品内容判断,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江浙一带。他们两人曾受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山西富商蔚家的聘请,到山西作画多年,因而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画幅都与主人房屋的格局相匹配。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古画商人由山西运至北京的袁氏真迹,大小不下百幅。
袁江、袁耀以前的楼阁界画,主要描绘建筑物,体现了一丝不苟的功力,精细入微,但缺少意境和生活情趣。而袁江、袁耀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们在继承前人楼阁技法的基础上,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入界画,殿宇楼阁以坚实的山石为依托,以浩渺的湖山为背景,画山石用斧劈皴、鬼面皴、卷云皴,给仙境般的楼阁构筑出真实可信的空间。作品富于变化,不再刻板,也确立了这两位扬州人在中国画坛极高的地位。
“二袁”的个人山水界画创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描绘自然风光,对景写生。如《春山图》《山庄客至图》《邗江胜览图》《瞻园图》《扬州名胜图》《青山红树图》等;另一类多依据古代著名建筑、文学作品、神话传说进行创作。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是较早见于文学作品中的关于送别的语句。
送别诗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达到鼎盛,如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知友离别的情绪不仅促生了“送别诗”,也带动了“送别图”的创作。在文人的社交生活中,用诗词来寄托离愁,以绘画来表达情思,通过送别图的方式记录下彼时的情愫,也是他们一种特有的告别方式。诗和画共同成为亲朋好友离别情感的记录和赠礼。
古代送别图创作模式主要有江岸送别与陆上送别两种。传统江岸送别模式的作品一般采用一河两岸的构图,取景多选择具有送别意象的景物。陆上送别模式的作品在明代中期以后大量出现,作品以山水与树石为主景,烘托出瑰丽的气势,并以小桥流水作为点缀。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叙事长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长篇名作、诗歌史上璀璨的明珠。全诗616字,叙事严谨、情节曲折、情感动人。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愁、对琵琶女的怜惜之情,以及自己贬谪后的悲愤之情。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畔送别好友时,在江边偶遇一琵琶女,在听完琵琶女的弹奏之后,白居易有感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同境遇,联想到自己的贬谪和仕途坎坷,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琵琶行》。这一名篇的主题可以说是画家们喜欢表达的文学主题之一,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据诗意而绘的画作。这一经典类别,统称为“《琵琶行》诗意图”。
明代郭诩所作的《琵琶行图》轴,是目前可见该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作品。文徵明《琵琶行》手卷为人物山水组合,以山水为主,人物作点缀。唐寅的《琵琶行图》立轴是山水人物的样式。仇英的《浔阳送别图》有多幅,最具代表性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册页《浔阳琵琶》和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青绿山水画《浔阳送别图》。近代也有傅抱石以及当代的启功、范曾、王镛、傅小石、王西京、林风眠、李可染、刘旦宅、黄永玉等书画名家均创作过不同类型的《琵琶行》作品。
这首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感伤诗,有着清晰的视觉和音乐形象,表现了被冷落、遗弃、压抑和边缘化的人们,展现了走向仕途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因此极易让人文画家产生共鸣。
袁耀的《浔阳饯别图》近似斗方样式,画面一览无余,可以说直接映入观者眼帘。画面远观烟雾迷蒙,水天浑然一体;近看汀岸连绵,窠石横卧,苍天古树掩映其中,送别之人穿梭其中,江上游船浮舟似静又动,一轮皎月悬于当空,烟波浩渺,无穷无尽。岸旁老树前,二仆一掌灯一牵骑,正待主人送客归去。二舟并列停靠岸边,一舟为青州司马白居易送客之行舟,上坐一老翁,似船夫待主人家上船行舟;另一舟为犹抱琵琶半遮面妇人的乘船,另有二人对坐听琴,一名侍者持盘而立。近处苇草萋萋,起自水际,远处一片朦胧,直达天际。画家对这些人物的衣着、动作、表情都作了精致刻画,应和诗中情节。景致、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生动再现了《琵琶行》中的诗意,构思精妙,十分精彩。
这幅作品是以山水景致作为描绘主体的绘画作品,画中山石先用细匀劲挺的淡墨线勾出形状和纹理,略加稀疏的皴擦。设色上以平涂为主,山体先用汁绿染,再用石绿和石青敷色,山脚和坡石多用赭石色相托,笔力刚健。树干用墨线双勾,填以赭色,树叶则夹叶、点叶并用,施以红、赭、藤黄或青色、绿色。先以细笔勾勒近处水纹,远处施以淡墨晕染,舟船人物和芦苇水草以画家擅长的界画风格细细勾勒描绘。近景刻画极为细腻,远景浑然一体,推移出了极大的纵深感,给人深远的意境。悬于当空的一轮皓月,又营造出高远之境。作者以精妙熟练的笔墨刻画了一幅初秋江上友人送别的画面。
袁耀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视为清代绘画的珍品,被广泛收藏于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同时,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画家。在袁耀逝世后,他的艺术风格并没有因此消失。相反,它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许多画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继续在他的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清代文学家阮元曾赞誉他为“清代画界巨擘”,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也普遍认为他是一位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