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璐 胡斌华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中卫供电公司)
在进行配电线路故障运检管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经验认真地分析在配电线路运行时存在的各项问题, 在关键环节选择合适的故障应对方案, 并且将预防意识融合到不同的运检管理环节。构建良好的运检管理氛围, 为配电线路的稳定运行提供更多的支持。
配电线路故障是电力设备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其出现会给人们日常生活、 生产和商业等诸多方面带来不便和损失。而对于电力公司而言, 故障的出现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 以及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是电力公司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配电线路故障处理中,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效的工作流程, 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降低故障损失。例如, 运用智能化系统可以快速定位故障位置, 运用精准的红外测温技术可以检测设备温度异常, 从而快速排除隐患,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 不仅提高了电力公司故障处理的效率, 也有效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1]。另一方面, 运检管理是保障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通过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设备故障率和提高设备安全性。同时, 运检管理也可以通过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设备, 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故障预警能力, 从而为电力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益。
配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安全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在日常运行中, 常常会面临短路故障的困扰。短路故障是指电流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电位之间形成了一个低阻抗路径, 导致过大的电流流过电路。这种故障的原因很多, 最常见的是线路中的绝缘损坏, 如绝缘破裂、 老化等。此外,还有可能是设备故障, 如开关、 断路器或继电器失效, 导致电流无法正常流通。短路故障会导致线路电流的瞬时增加[2]。这种电流过大会使得线路各元件受到巨大的电磁力, 从而可能损坏设备。
配电线路的接地故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故障, 它会给电气系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接地故障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特征。接地故障是指电气设备或电路的任意一点与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电气连通路径, 这个电气路径通常是不经意间形成的, 它会导致电路中的电流不再按照预定的路径流动, 这就造成了电路的故障。接地故障的表现形式通常是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或是电气设备出现了短路、 电弧等意外现象。此外, 当电气系统中出现接地故障时, 还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现象, 比如说灯光明度变暗、 线路电压降低、 电机的运转速度变慢甚至是停转等。这些都是接地故障的表现。接地故障通常是由于电气系统中的绝缘失效所导致的, 绝缘失效会让电气系统中的电流通过不正常的路径流动, 从而形成接地故障。绝缘失效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说绝缘材料老化、 绝缘层受潮、 绝缘层破裂等。例如农村10kⅤ电网接地故障约占70%。单相接地是电气故障中出现最多的故障, 它的危害主要在于使三相平衡系统受到破坏, 非故障相的电压升高到原来的3 倍, 很可能会引起非故障相绝缘的破坏。
在电力系统中, 配电线路中地过流跳闸故障是一种常见的故障类型。当电流超过正常运行范围时, 过流保护装置将自动跳闸, 以保护电力设备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然而, 过流跳闸故障的表现和原因来自许多方面。设备故障是过流跳闸故障的常见原因。当设备发生故障时, 可能会出现过流现象, 例如电动机出现绕组短路、 风扇堵转、 轴承过热等。这会导致电流超过额定值, 使过流保护装置跳闸, 保护设备。同时, 配电线路也可能因各种因素导致过流跳闸故障。例如, 短路故障、 接地故障、 电网突发故障等。此时过流跳闸装置起到快速保护电力设备和电网的作用。除了设备故障和配电线路故障, 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过流跳闸故障的发生。例如, 电力设备的额定负荷过大、 操作误操作等。此时过流保护装置会自动跳闸, 防止设备或线路损坏。
在现代社会中, 电力已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 而电力的分配和传输则需要依靠各种复杂的设备和线路。在这些设备和线路中, 配电线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它承担着将高压电能转换为低压电能, 最终分配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 建立完善的配电运检管理机制, 对于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 构建运检管理机制, 需要考虑到配电线路的运行特点。配电线路常常运行在高空、 陡峭的环境中, 因此, 管理机制应特别注重对于配电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例如, 对于配电线路中的绝缘子、 接触器和断路器等关键设备, 应定期进行巡检和检测, 并建立相关档案, 用于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维护情况。此外, 针对配电设备的定期换新和升级更新也应成为运检管理机制的重要部分[3]。
其次, 运检管理机制还应从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在配电线路日常运维中, 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专项维护和维修, 因此, 建立健全人员管理机制,对于保障配电运行安全、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十分重要。具体而言, 可在人员招募时加大专业素质的评估力度, 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和考核, 并建立健全的晋升和奖惩机制, 鼓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素质。除此之外, 完善配电运检管理机制, 还应注重信息化建设。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配电运检管理中, 信息化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具体而言, 可建立配电线路的电子档案, 记录配电线路的运行状态、 故障信息和维修记录等关键数据, 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处理, 提高配电管理的精度和效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配电线路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人工运检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 智能化自动运检技术逐渐成了行业的热门发展方向。智能化自动运检技术, 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的控制技术, 将传感器、 执行器、 逻辑控制器、 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等各种控制系统设备组成一套自动化装置, 实现对配电线路的智能化管理。这种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对配电线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对异常情况进行自动报警和处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大量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和隐患, 提前预警, 为后续的运维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例如在实际应用中, 智能化自动运检技术可以通过集成智能化电表、 智能化保护装置、智能化监测系统等多种设备, 实现对配电线路的全方位管理, 使其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和稳定的状态[4]。同时, 这种技术也可以通过建立配电线路的模型, 实现对配电线路的仿真分析, 快速定位运行问题, 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提高了整个配电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 电力作为基础设施之一, 对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随着配电线路的不断扩展, 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制定安全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为系统运行提供必备的条件。
首先, 工作人员要从实际运行情况出发, 建立相应的线路运行模型, 采集线路运行数据, 将其进行分析与处理, 提取出线路运行的规律、 特征以及异常情况。只有了解线路的运行情况, 才能准确判断安全隐患的存在与否, 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 在建立线路运行模型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引入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等方法, 对线路运行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 实现对线路安全隐患的快速识别和判断。
其次, 在识别安全隐患的基础上, 应当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模型, 对线路的运行状态进行长期监测与评估, 及时发现可能的安全隐患,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警和处理。在建立安全预警模型时, 应当综合考虑线路的各种特性, 如线路长度、 负载情况、 周围环境等, 将其与历史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 建立可靠的预警机制和预警指标体系, 实现对可能的安全隐患的预警和处理。此外, 在制定安全预警机制中,工作人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如物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等技术, 建立安全预警平台, 实现信息的共享、 协同处理和优化调度。通过平台对各个配电线路进行实时监测、 预警和管理, 提高对电力系统的监控能力和安全预警能力, 一旦发现安全隐患,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以防范事故的发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案, 对配电线路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化的监测, 在发现问题时要马上启动安全预警机制, 科学地分配好运维管理的工作职责, 使各个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快速地深入现场中, 进行有效的处理, 多方面的减少对配电线路运行所产生的损伤。在运检过程中要进行数据的记录, 及时地发现在运检环节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以此来优化当前的工作方案。
在配电线路中进行运检管理所发挥的价值较为突出, 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 严谨和认真地完成不同的运检任务, 选择正确的故障处理措施, 及时的解决在线路运行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从长远性角度入手提高配电线路运检管理的水平, 带动电力行业的稳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