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凇|北京大学
本专题是艺术史纵横,横的方面是同时期不同地域或文化层的交流互动,纵的方面是跨越时光的历史回应与对话。无论横纵都需要参照系,由此产生互动与改变,发展出新的面貌,或可称之为“创新”。这横纵两个力量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动能,我们的大部分话语都可以纳入这个框架中。
本专题的三篇文章都是立足于地方文化优势而着眼于具体个案的研究。青岛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勾连中日文化的桥梁地带,青岛大学的黎晟教授近年来较多关注宋代艺术史,其在青岛的延伸也正好做了这样一个10-12世纪中日艺术史比较的专题,“故事绘卷”的形式,在中国唐代时已经随着佛教文化传入日本,但大多有明显的“抄作业”痕迹。10世纪后,由宗教而世俗,逐渐生发出日本的本土特色。与同样有世俗特色的宋代艺术隔空辉映。这篇文章拷问图像的时空叙事方式,追根溯源,对开阔思路有积极的意义。
在西安任教的宋莉与陈磊的文章,聚焦于汉代陕北的墓葬艺术,尤其是门吏形象,从细读图像入手,在汉代图像体系中发掘图像的意义,叩问“谁在守护亡者的永久家园”?在当代学术视野下追问汉代的生死观,描述人神互动的超时空布局。西安美院的陈磊副教授近年一直关注于陕西彬县大佛寺的专题研究,在考证原貌、检索文献、辨析和注释题记方面多有用功。石窟的建造与维修是一体的,建造完成后就会不断维修,包括增新扩展。后人不断加入,初始的建造被融入了历史的脉络,石窟(也包括寺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活的延伸体。我们既要追寻原初的状态,也要构织其衍生的轨迹,由静态至动态。此文又为学界奉献了新的认识。
本专题的几位作者都是大学的中青年教师,除了本职工作教学外,压力最大的就是科研写作了。就目前中国艺术史学界的状态看,他们正是研究力量的主体,学术推进的主力。踏踏实实地思考与写作,默默地添砖加瓦,发现和解决具体的问题,正是抑制学术泡沫的良药。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