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4-01-26 02:45金玉王非张京兰金海涛杨晶姜磊
安徽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雷火华佗夹脊

金玉,王非,张京兰,金海涛,杨晶,姜磊

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中国每年发病人数超200万,是我国脑血管相关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大部分中风病人由于脑组织受损导致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且多数伴有认知、感觉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1]。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偏瘫的基础方案是反复进行的康复训练,但研究表明,很少有病人能够在仅进行康复锻炼的情况下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病人甚至需要终生康复[2]。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属“痿证”范畴,认为本病是由于筋脉失养拘挛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既有记载:“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认为偏枯的主要症状是侧身不用,半身不遂,肢体萎缩,或合语言功能障碍[3]。雷火灸是传统艾灸疗法的创新性发展,改良了传统艾条单一的药物成分,又提高了艾条燃烧的温热刺激作用,临床应用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4]。华佗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通过针刺可调节人体经脉运行周身的气血,与脑神经功能密切相关[5]。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的方案,探讨其对于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病人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6),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武汉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01217)。

表1 中风后偏瘫92例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为中风,发生一侧肢体偏瘫;③首次中风,病程≤1 个月,生命体征稳定;④病人意识清醒,自愿参与研究,病人或其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合并颅脑外伤、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②合并骨关节炎、关节损伤、脊柱损伤等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③合并严重感染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④针刺部位溃疡或瘢痕;⑤对本研究采取方案不耐受。

1.3 方法

1.3.1基础治疗 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400mg(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Z23020786),混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 次/天;静脉滴注奥拉西坦注射液4.0 g(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050860),混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次/天。治疗周期4周。

1.3.2雷火灸 对照组病人除基础治疗外,加用雷火灸,取手三里、曲池、委中、承山、阿是穴。病人取坐位,点燃雷火灸,在距离皮肤2~3 cm 的位置采用旋转、横向、斜向等手法,时间不少于10 min,所灸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宜,1次/天,5次/周,治疗周期为4周。

1.3.3针刺夹脊穴 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取双侧5、7、9、11胸椎和1~5腰椎双侧的华佗夹脊穴,病人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 mm×50 mm)与皮肤呈60°夹角刺入25~30mm,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部位出现得气感后留针30 min,1次/天,5次/周,治疗周期4周。

1.4 观察指标

1.4.1肢体肿胀程度 于治疗前、治疗2 周、4 周后评估肢体肿胀程度。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0 分提示无肿胀;1分提示轻度肿胀,皮纹尚存在,肿胀程度<0.5 cm;2分提示中度肿胀,皮纹基本消失,肿胀程度0.5~1.0 cm;3 分提示重度肿胀,皮纹完全消失,肿胀程度>1.0 cm。

1.4.2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8]于治疗前、治疗2 周、4 周后采用FIM 量表评价肢体运动功能。该量表总分为126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独立性越好,126 分为完全独立,108~125分为基本独立,90~107分为有条件独立,72~89 分为轻度依赖,54~71 分为中度依赖,36~53 分为重度依赖,19~35 分为极重度依赖,18 分为完全依赖。

1.4.3Berg 平衡功能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于治疗前、治疗2 周、4 周后采用BBS 进行平衡能力评估,该量表共14 个维度,各维度分值为0~4分,0分表示无法完成动作,4分表示可正常完成动作,共计56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好。

1.4.4疗效[10]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肌力较前增加Ⅱ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肌力较前增加Ⅰ级以上;无效: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

1.4.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S100β 蛋白 于治疗前、治疗2 周、4 周后抽取静脉血,提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NSE和S100β蛋白水平。

1.4.6不良反应发生率 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皮下出血、头晕恶心等。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 25.0。计量资料用±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肿胀积分、FIM 及BBS 评分比较肢体肿胀积分、BBS 评分的时间变化与两组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FIM 评分的时间变化与两组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治疗2 周、4 周后两组肢体肿胀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2 周、4 周后,两组FIM 及BBS 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中风后偏瘫92例肢体肿胀积分、FIM及BBS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中风后偏瘫92例肢体肿胀积分、FIM及BBS评分比较/(分,± s)

组别对照组例数46肢体肿胀积分FIM评分BBS评分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组2.23±0.66 1.67±0.41 0.31±0.29 34.73±7.31 62.39±8.49 73.37±11.24 14.38±3.31 25.21±4.70 32.87±7.21 46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整体分析(HF系数)2.19±0.62 1.43±0.59 0.16±0.32 0.950组间F,P值5.59,0.019时间F,P值交互F,P值366.47,<0.001 0.91,0.404 33.85±7.40 68.54±10.22 83.54±15.61 0.943 16.75,<0.001 434.35,<0.001 6.59,0.002 15.24±3.36 28.54±6.39 37.82±8.64 0.928 18.14,<0.001 277.56,<0.001 2.76,0.065

2.2 两组血清NSE 和S100β蛋白水平比较血清NSE 水平的时间变化与两组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血清S100β 蛋白水平的时间变化与两组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治疗2 周、4 周后两组血清NSE 和S100β 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中风后偏瘫9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比较/(μg/L,± s)

表3 中风后偏瘫9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比较/(μg/L,± s)

组别对照组例数46 NSE S100β蛋白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组46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整体分析(HF系数)组间F,P值时间F,P值交互F,P值0.53±0.14 0.39±0.10 0.25±0.07 0.931 0.55±0.15 0.31±0.08 0.18±0.05 31.47±7.91 25.08±6.41 18.26±4.70 0.917 30.66±7.83 21.99±5.67 14.34±3.65 11.80,0.001 223.30,<0.001 6.35,0.002 12.10,0.001 129.40,<0.001 1.54,0.217

2.3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Z=2.23,P=0.026)。见表4。

表4 中风后偏瘫92例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比2.17%,χ2<0.01,P=1.000)。见表5。

表5 中风后偏瘫9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长期以来,中风发生后的致残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中风后偏瘫通常表现为四肢瘫痪以及平衡调节困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针灸是近年来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手段之一,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具有理想的干预效果。华佗夹脊穴是一组有特殊功效的经外奇穴,位于脊柱两侧,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脑功能有密切联系,历代医家均有针刺夹脊穴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在现代临床也应用广泛[11]。雷火灸是一种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火悬灸疗法,药物组成除艾绒外还包含黄芪、乌梅和麝香,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雷火灸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等多种功效,临床应用十分广泛[12]。徐道明等[13]研究证实了雷火灸能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慢性腰背疼痛,并提出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病人的自发性脑活动相关,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雷火灸可以对病人神经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基于前人上述研究,本次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的方案,探讨其对于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对中风后偏瘫病人的疗效显著,且优于单独使用雷火灸。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略高于对照组2.17%,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雷火灸联合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安全性较高。同时,在本研究结果中,治疗2 周、4 周后,两组FIM 评分、BBS 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可有效改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与李辉等[14]、辛玉甫等[15]的研究趋势基本相符,进一步证实了该治疗方案对中风后偏瘫病人的疗效。NSE 和S100β 蛋白均是用于评估脑神经损伤的指标,在本研究结果中,治疗2周、4周后两组血清NSE 和S100β 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血清NSE 和S100β 蛋白水平更低,提示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更有利于修复中风后偏瘫病人的神经损伤。

临床上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大多表现为偏瘫肢体末端的肿胀伴疼痛、麻木等症状,有时还伴有关节僵硬,往往对病人肢体功能的康复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增加致残率[16]。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偏瘫肢体肿胀是由交感神经损伤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轻者抬高上肢可自行恢复,重者采取被动运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等方案,但效果不佳[17]。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在于静脉受阻、气虚血瘀,治疗关键在于益气通络活血[18]。在本研究结果中,治疗2 周、4周后,两组肢体肿胀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可有效改善病人偏瘫肢体肿胀的症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雷火灸。究其原因,中风后瘀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停聚而发生肢体肿胀,后期病人肢体活动不利,久卧伤气,进而导致病人无气血濡养,虚而无力推动水湿运行,瘀浊内停进一步加重肿胀。雷火灸内含温经活血效用的药材,燃烧后刺激相应的穴位,药物通过皮肤腠理透达渗出,达到益气活血、利水消肿的功效[19]。同时针刺华佗夹脊穴可疏通督脉,督脉属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振奋督脉之阳有助于推动全身经脉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益气活血,疏通经脉的目的[20]。

综上所述,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雷火灸对中风后偏瘫病人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FIM 评分及降低血清NSE、S100β 蛋白水平,改善病人平衡能力及肢体肿胀症状,且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对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中风后偏瘫病人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后续将扩大样本量并进行基础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证据。

猜你喜欢
雷火华佗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