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智慧治理“试点”变“堵点”?

2024-01-26 13:56王巧捧
廉政瞭望 2024年1期
关键词:试点工作垃圾桶试点

王巧捧

每隔一段时间,陆女士所在的某小区业主群里,就会重提一次小区垃圾桶的话题。

最近一次,是元旦节期间,一则呼吁邻居们把垃圾都扔进垃圾桶,不要堆在地上的消息,又重新“炸”出了大家的各种意见。

“垃圾桶上那个开关按钮好脏哦,我亲眼看到小区保洁人员用扫把按过。再说地上都是脏的,人都过不去。”

“垃圾桶半径两米以内地面长期有脏水,还放在小区主要通道上,是用来参观的吗?”

“说是垃圾分类桶,其实就是个摆设,华而不实,还不如之前的桶桶方便。”

在业主口中如此不堪的垃圾桶,实际上是一个智能化垃圾分类设施,上方还有个电子屏幕,显示着不同重量的垃圾在平台上可以换取的积分值,小区业主注册了账号的话,扔垃圾前刷下卡,就可以换到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可以换成现金提现。

这是该小区所在社区曾经的亮点工作。

早在2019年2月,这个小区就被所在的社区选中,开展所谓的“互联网+智能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模式试点。根据新闻报道可见,这项工作接受过住房城乡建设厅领导、所在区副区长等领导的视察,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参观团。

但对于居民后续使用中反映的问题,却无人理会。显然,这样的“试点”,成为某些人工作的“亮点”之后,却成为生活其中的人每日面对的“堵点”。陆女士表示,大家的抱怨和呼吁都持续三年多了,但是并没有谁理会。

目前随着基层智慧治理工作的推动,有不少新型的、智慧化设施,正在摸索试点,诸如在某些城市社区率先探索“电子阅报栏”、“一键叫车”智慧屏等设施,还有更强调互动性的社区智慧大屏,方便一些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及时掌握社区的协商议事和活动开展等情况。

这类项目往往在建设完成的那一刻非常亮眼:设备崭新、智能,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噱头十足。但这些设施的使用率如何、是否能发挥实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这些后续情况往往被忽视,使用人的具体感受,得不到决策者的回应。

无论何种新潮的、智慧型的设施,最终是为了提升居民的使用体验和感受。如果设施齐备、功能高档,但用户使用起来有不便、有怨言,而推行者卻不予理会,那这项工作的效果将南辕北辙。

在城镇基层治理中,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部分具备条件的社区,比较乐于探索“社区智慧化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级”之类的叙事模式。然而,有专家指出,此类新型治理模式过于依赖制度和技术的支撑,而忽视了文化和情感的维系。其实,新的叙事模式背后,还是老问题,即政绩冲动、形式主义等等,以至于有些智能治理工作过于追求表面效果,而忽视民众感受,让智慧设施沦为居民眼里的“花架子工程”。

基层智慧治理的实践,在求新求变中,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但求新求变不应该是工作的目的,更不应是终点,而应以实际效果为衡量依据,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需求和长远规划,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修正,才能确保项目真正用得顺手、走得长远。

同时,作为创新试点工作,只强调成绩而人为忽略问题,则失去了试点的意义。在基层智慧治理的实践中,试点工作不仅是为了取得成功,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试点先行者需要放下个人功利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客观地反映试点工作的成效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基层智慧治理的发展,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试点工作垃圾桶试点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座谈会召开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