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林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探讨

2024-01-26 21:22:02秦静丁新军常变蓉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林人才旅游

秦静,丁新军,常变蓉

(天津农学院 人文学院,天津 300392)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正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三农”工作重心也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体现了旅游和农业现代化的结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2],但乡村旅游人才缺乏也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是发展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大学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中心,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应担责任和重要任务,农林高校作为培养涉农人才的重要力量,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培养特色乡村旅游人才值得探讨和深思。

1 农林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1.1 适应乡村振兴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需求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国家层面人才培养导向的改革和调整,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优化。一是新农科、新文科等理念提出以来,农林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二是各农林高校对于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不断进行探索创新,调整教学计划、推动课程融合、探讨最佳教学组织形式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3]。如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顺应江西旅游强省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增加以农林为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建设校内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乡村实践,通过调查报告、项目策划、演讲比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5]。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结合福建省处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紧跟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实况,每学年都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乡村旅游提供人才保障[6]。天津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涉农课程的融入,同时非常重视乡村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 高质量乡村旅游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多归属于旅游管理专业,其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实和市场需求,农林高校在高质量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一是我国农林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相对较短,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1984年,原中南林学院在农林高校中首先开设了生态旅游专业,到2013 年,全国已有19 所本科层次的农林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2020 年,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高校共有36 所(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其中28 所农林高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但只有5 所院校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7 所院校具有旅游管理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还没有农林院校取得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4]。另外,在36 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高校中,很少有独立建制的旅游院系[7],只有信阳农林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是独立建制的旅游管理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在旅游学院[8],而学术硕士在商学院。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分别隶属于经管学院、园林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商学院、林学院、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等[9]。很多农林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规格定位、教学模式、就业指导方向等趋同。实力相对较强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较早,依托已有优势学科如地理学、生态学而建,特色比较突出,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其他多数农林高校的旅游专业学科地位较弱,且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涉农课程不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普遍趋同。二是缺乏乡村旅游专业应有的师资培养,对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研判不足,专业设置调整、升级改造相对滞后,培养高层次乡村旅游人才的农林高校十分匮乏。

1.3 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欠缺

农林高校作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究其原因,一是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课程渗透性不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乡村需求不完全匹配,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更新稍显滞后,课程建设的前沿性不强,课堂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有的农林高校教师缺乏涉农休闲旅游方面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知识。农林高校基础相对薄弱,旅游专业教师虽然拥有高层次的专业背景,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管理方面不足,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三是产教融合不足,产学研链条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乡村实习场所少,校内校外的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乡村旅游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在实习和实践中效率不高,学生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1.4 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形势严峻

受传统思想、生源、管理、疫情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难、创业难、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凸显。一是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普遍较低,主观上存在着不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农林高校志愿报考率和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调剂率和转专业比率高,优质生源缺乏。二是学生眼高手低,专业技能不足,缺乏行业经验。旅游六要素涉及面广、延伸行业多、工作机会也不计其数,除了旅行社和酒店还有旅游的策划规划、研究分析、投资咨询、运营媒体等。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往往把服务当管理,在管理中又缺乏服务意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乡村旅游就业市场对于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量大幅降低,就业压力加大,学生对此缺乏科学思考和理性看待,盲目改变就业方向,没有深刻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脆弱性、敏感性但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转专业的盲从现象。需要注意的是,疫情过后对高素质、高能力的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这些值得引起关注和思考。三是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不足。很久以来,旅游管理教育多数集中在整个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且偏向于城市化,侧重于服务技能,但缺乏对学生管理思想、乡村情怀、实践技能、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等的教育,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社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致使就业难、创业难。

2 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2.1 乡村振兴中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新路径

国家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国已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心。农林高校作为支持乡村振兴和“三农”建设的主阵地,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相关重大发展战略,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变化趋势,对乡村旅游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定位。首先,要强化乡村旅游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耕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增强学生“知农爱农”的信念和从事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人生观[10],把“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爱国主义以及服务人民的精神融入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当前及时把生态环保、脱贫攻坚持续巩固、抗击疫情、三产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融入旅游人才培养中,让学生时刻铭记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这是培养高质量乡村旅游人才的前提。第二,注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乡村旅游人才。重视现代农林+旅游管理、美丽乡村+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研发与应用,为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农林特色、地域特色和专业性。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提出要求。紧密结合乡村旅游特征和发展规律,学习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立足我国乡村旅游实情,结合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和发展目标,创新设置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社会亟需的乡村旅游人才,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2.2 教学改革中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适应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农林高校要持续全面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精英。第一,旅游管理专业设置需要注意与乡村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涉农知识体系和开阔的认知视野,增加对乡村旅游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持,尤其注重培养适应企业和行业需求的专业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人才。第二,优化创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体系。适应劳动力变化的现实需求,增加乡村旅游市场迫切需要的新知识,如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问题,提高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尤其注重结合国家“三农”政策,推动农旅融合,开设相关课程,及时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培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乡村旅游人才。第三,注重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结合乡村旅游的真正需求,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新模式,完善教师培养体系。鼓励教师下乡实地参观考察、培训参会研讨、顶岗实习、企业挂职等。同时,加强线上网络资源共享学习,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乡村旅游的优秀典型案例。

2.3 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

农林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真实项目,增加实习实训课程,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是加大乡村旅游实践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乡村实践机会,引入乡村旅游案例,与学生探讨分享热点话题,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探索的能力,深度了解乡村旅游行业,增强乡村旅游人才服务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注重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匹配乡村旅游教学需求,按照行业标准加强校内外实训配置,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专业知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旅游线路策划大赛、旅游日创意大赛、及专业知识竞赛等各种比赛,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与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实践主体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如乡村民宿、农庄乐园等,利用各种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和经验分享,提供真实的就业环境和职业认知,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契合时代发展的旅游人才。

2.4 主动对接乡村旅游发展需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乡村旅游人才需要具备多种技能、训练多种思维,学会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农林高校亟需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对行业与岗位的适应性。首先,要紧密关注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实际需求,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将教学与乡村发展特色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人才。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存大同”,更要“求小异”,既要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对标设定,更要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避免同质化、模式化、表面化。其次,提高学生对乡村旅游行业的认同度,做好入学时专业介绍工作,端正就业观念,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投入到乡村旅游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第三,针对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新业态和新形态,细分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实习和实训设置,增设专业特色发展目标,如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宣传推介、乡村特色产品开发管理、互联网+乡村旅游、民宿经营管理等,进行技能方面的储备和培训,为就业择业打下坚实基础。第四,分析乡村旅游产业特点,围绕乡村旅游中就业潜力大、社会亟需的服务领域,针对用人需求、岗位职责、专业能力要求等,确定专业知识及能力培养目标,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人才,实现择业就业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农林人才旅游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旅游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中国军转民(2017年8期)2017-01-25 14:21:26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