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背景下南充茶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4-01-26 18:11王晓芬陈义安刘俊凤左艳春
四川蚕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食物生产发展

王晓芬 陈义安 李 宇 刘 刚 刘俊凤 左艳春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无粮不稳,解决14 亿中国人的饭碗始终是个大事。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和政府一直牵挂在心,多有谋划。2015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在粮食安全的历史背景下,不同于传统的粮食观,大食物观面向所有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3]。在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点关注的今天,贯彻“大食物观”,拓展新的健康食品来源,是茶桑等特色产业应有的责任担当。树立大食物观,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可以更好地提高茶桑产业效益和附加值。茶桑产业则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的食物来源,满足人民对健康、营养的多重需求。

1 “大食物观” 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2 年11 月25 日,联合国宣布世界总人口突破80 亿。2023 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286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日益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粮食供给能力,成为大食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1978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仅为30 477 万t,2022 年已经增加到68 653 万t。国人不仅口粮自给有余,多元化食物供给上有明显进展,牛奶、水产品、猪牛羊肉的增长率高于人均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这样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食物需求[2]。但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给能力有所下降。二是优质蛋白等优质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三是部分农产品进口的过度集中。四是农产品品牌整体影响力小,缺少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农产品加工缺少个性化、差异化的、适度的精深加工。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习近平同志1991 年在《摆脱贫困》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4]”。大食物观的社会共识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关注食物安全,关注食物来源的扩大途径。

2 南充茶桑产业发展成效

2.1 茶桑产业发展突破传统

茶桑产业是从传统蚕桑产业发展中衍生出来的。我国蚕桑产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璀璨深厚。在发展中逐渐脱离传统“桑蚕茧丝”一条线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蚕桑资源利用渠道,食品化、药品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兴业态,契合了大食物观“多元化的食物来源目标”。南充市在并不是最适宜粮食生产的丘陵地区依托茶桑产业,重塑特色产业。按照优质桑叶茶原料生产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嘉陵区在双桂镇规划建设茶桑基地1.3 万亩(866.67 hm2),开展基础设施配套,辐射带动5 万余亩(3 333.33 hm2)。沿西河发展的10 万亩(6 666.67 hm2),桑茶产业带建设也正在稳步推进。现在的南充市嘉陵区茶桑产业已经具备了首发优势和发展前景。

2.2 桑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南充市的桑茶生产基地,从良种、良法、加工到营销,全面引入标准化建设。2018 年,南充市嘉陵区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桑茶之乡”。龙头企业先后制定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共45 项。嘉陵区建设茶桑标准化示范区,并通过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验收,2020 年被纳入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为茶桑产业标准化发展典范。2022 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

2.3 桑茶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科研成果全程介入和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支撑新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组建“四川省桑蚕茧丝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创新联盟”,重点挖掘蚕桑产业(包括茶桑)在食品、饮品、保健品方面的潜力。组建了“中国桑产业创新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针对桑茶生产、加工、产品研发以及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建成国内首条1000 t 桑叶茶、桑茶粉生产线,抓住桑叶杀青、干燥、粉碎等关键环节,桑茶产品香型、口感、色泽不稳定等问题得到解决。研发新的桑茶生产种类如桑叶绿茶、红茶、乌龙茶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龙头企业与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合作,选育多芽型茶桑专用品种5 个,研发了茶桑密植、夏伐修剪、分批收获、周年利用等高产高效的桑茶新技术。全面推广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生态除草、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这些科技成果提升桑茶品质、塑造桑茶品牌,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专利奖等,产学研合作成效突出。但茶桑专用桑树品种的研发、桑枝食用菌的生产、茶桑食品生产、蚕桑宴的拓展、蚕桑资源的药物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影响了茶桑效益提升和茶桑产业规模扩大。

2.4 产品功能营销策略精准

之前有很多做桑茶的,主要的问题在于销售渠道不完善,而尚好桑茶的优势在于利用原有的茶叶销售体系,在功能宣传和产品拓展上细分市场。桑茶的部分养生保健功能得到一些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机构认可,也得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桑叶产品曾两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品牌效应和销售门店的现场体验加深了消费者的产品认知。企业的产品营销与销售渠道完善,市场对象精准定位,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消费惯性。

2.5 产业发展机制优势凸显

良好的龙头企业带动机制推动了当地的产业振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尚好桑茶公司成立于2007 年,发展不到20 年的时间,在全国桑茶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成为桑茶行业的头部企业。全市立足南充“千年绸都”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带动嘉陵区、蓬安县、南部县等地的茶桑产业发展,连片流转土地2.5 万亩(1 666.67 hm2),建设标准化轻简化茶桑园9400余亩(626.67 hm2)。龙头企业通过“六统一”和“三免费一保底” 等兜底政策,优质原料基地共建,品牌效应共享,通过签订了统购包销合同,建立了脱贫富农和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带动机制。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基础上,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协力同心,分工协作,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缔结成利益联结的特色产业联合体,建成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特色产业联合体。而龙头企业则通过统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加工园区,形成了联动效应。

3 桑茶产业不适应大食物观背景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必须看到的是南充茶桑资源利用还不够。目前开发的产品,主要还是茶叶类产品的生产,桑枝等相当多的茶桑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在研究茶桑资源利用方面获得了一些进展,但科技成果转化滞后,既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也造成了大量的茶桑生产资源闲置。而单一的茶桑生产布局也限制了当地农户的增收渠道,总体而言,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产业发展的大食物观认识还不深刻,桑茶产品也急需提档升级。二是其他产业的竞争与替代,必须优化产业布局。三是桑茶功能拓展与科技成果研发滞后,桑茶产业仍需延链加长。四是产业标准贯彻面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制约。

4 新时代桑茶产业的大食物观路径

4.1 丰富食物供给结构,坚持大食物观意识

茶桑产业必须强化大食物观意识,明确“上山下滩不与粮食争地”的产业发展方向,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优化茶桑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这是从国土资源利用的角度解决食品供给的“大食物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研发盐碱地、草原、沙漠等非耕地资源的桑茶栽植技术。适度发展桑茶的设施农业,突破耕地资源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限制。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除桑茶产品本身外,在桑茶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产副产物,增加更多可供食用的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利用合成生物学、细胞培养、基因编辑等新兴学科的前沿技术,开发更具健康性、安全性、营养性和可持续性的桑茶产业“未来食物”,适应市场需求。

4.2 规范现代园区建设,强化生产流程溯源

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全流程实现了有机化,桑茶生产当然也必须如此。很多消费者本身也是冲着桑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少而来的。全流程的桑茶生产标准化,既包括桑园基地建设标准化,也包括桑园管理标准化和茶叶生产流程标准化等。南充已经制定了多项桑茶生产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基本形成体系。目前主要工作是要将标准落实到位,特别是影响桑茶原料品质的标准,全面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动有机桑茶认证,提高桑茶安全性和品质。新建桑茶农业园区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质量标准体系贯穿到整个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建设高标准的有机桑茶基地,注意选择和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地方条件的优良茶桑品种。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确保桑茶原料生产可溯源。龙头企业要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凝聚经营主体力量分工合作,建立脱贫富农的长效帮扶机制。

4.3 健全功能产品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功能性产品研发,健全功能性产业体系,适应多元化的销售体系发展需要。目前研发的重点有,一是茶桑专用品种研发,二是桑茶加工工艺研发,三是桑茶产品种类拓展,四是桑茶功能性新产品研发。为此,要深化产学研合作,保障现有科研创新平台的实际运营,同时不断拓展学科方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议整合南充的茶桑产业优势和科技创新资源,组建茶桑创新团队,建设南充市茶桑重点实验室。以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茶桑产业先进技术应用,形成实用性强的完整的产业先进技术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大茶桑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组建更高水平的茶桑产业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团队的重组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4.4 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粮经复合模式

在大食物观的新时代,桑茶产业要坚持丰富优化食物供给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开发新的茶桑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重点推动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的平衡健康膳食模式。这既能够把桑茶资源用完用尽,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食物供给。坚持桑茶资源循环利用,在桑叶制茶制粉的基础上,加大其他生产废弃物的利用。如利用每年产生的桑枝生产桑枝食用菌,在利用菌渣发酵还田,发展“桑茶-食用菌-菌渣有机肥”循环模式和“桑基鱼塘”模式类似的资源循环利用,增加不同种类的食物供给。

标准化栽植的茶桑,还是桑园立体种养的“宝地”。可以利用桑园冬闲生产蔬菜,种植豆科作物或者绿肥植物等。可以在茶桑园生长期间,间作耐荫中药材等。这些都是成熟的、可直接复制利用的间作模式。而茶桑园中放养家禽,不仅可以增加肉类生产,还可以减少茶桑园的除草剂或农药使用,提升桑茶品质。茶桑园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杂粮、杂豆等传统作物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居民营养膳食均衡方面的作用[3]。在此基础上建设桑茶农业主题公园和桑茶科普基地,布局现代农业旅游设施,这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可以开展茶桑为主体的研学活动,制定研学课程方案,开展制茶体验、采摘等,提高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推动当地结合现有文旅资源,依托茶桑基地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新地标。

4.5 兼顾生态经济效益,实施饲料替代战略

实施饲料替代战略,有利于减少饲料粮用量,也是茶桑产业贯彻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优化桑茶生产布局,在一些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上栽植生态桑,增加优质桑茶原料供给的同时,扩大优质蛋白饲料生产规模,最终减少饲料用粮的消耗。桑叶茶生产过程中,部分桑叶因不适宜制茶而被废弃,却是优质的蛋白源,作为高蛋白饲料的替代产品有广阔的前景。目前,桑叶已经在生猪、蛋鸡、肉牛、淡水鱼等养殖上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应用在一些高端食材生产上。

4.6 强化政策激励效果,打造产业发展集群

南充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茶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桑茶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高地。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导、补贴、税收等刺激政策来引导桑茶生产、流通、储藏、消费等各环节,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南充的自然条件优势,把茶桑产地做优,把桑茶加工做强,把桑茶消费做精,促进桑茶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鼓励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创建高端品牌,提高南充桑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通过举办和参加高水平的重大节会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并加强品牌保护和知识产权维权力度。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处资源,综合运用金融、保险、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5],解决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和风险防控需求,增加桑茶产品的有效供给。

5 结语

基于“大食物观”背景下南充市茶桑产业的发展模式,梳理南充茶桑资源现状、优势和制约因素,拟定大食物观背景下茶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可以为政府、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茶桑产业发展借鉴。以大食物观来统领南充茶桑产业发展,有利于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优势,实现南充茶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丰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食物生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