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婉嫕
浙江省平湖中学高一(13)班
互联网在这个时代异军突起。人们沉醉于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信息“大爆炸”的丰盈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而尽情地交流着,着迷于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魔力。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开始习惯于网络文字的图片化表达,陷入“文字失语”的泥淖,粗俗、贫瘠的网络语言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于是,有人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有人视文化为负担。对此,窃以为,言与时俱进,人与言同行,方得文脉不歇、过往不失。
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问题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涌起。人们陷入文字的“失语”、文化的淡忘,逐渐被网络语言掌控。当马尔克斯笔下彻夜狂欢的魔咒来临,那席卷马孔多的失忆也随之而来。平庸、粗浅的症候就像瘟疫一样,人人自危。若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摒弃过往的一切,文化将会成为一场“滑稽戏”,一种“赫胥黎式”的文化。人们将在“娱乐至死”的狂潮中丧失文化的初心。
2023年,自媒体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闯入了公众视野。“我们是泱泱大国”“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有人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在说话!”
“我们在说话”,这再一次证明语言本质上是为人类服务的。新文化运动的火种在文学史上燃烧不熄,让白话文这一语言文字保持着滚烫的温度。闻一多的诗歌理论走出旧体诗的束缚,通往美神的河岸;莫言突破小说的窠臼,将魔幻与中华文明结合,在乡村迤逦中完成时空越位。语言应跟随时代的旋律而动,闪耀出璀璨的光辉。《逃出大英博物馆》正是这样的代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这是这个时代新的灿烂。
庸俗的语言令人走向粗浅,璀璨的文化让生活变得富有诗意。我们必须严守文化的底线,不能让愚昧的流行摧残语言。语言是人类维持文化的基础,让语言引导我们,是让几千年的文化引导我们,以防我们随意篡改、毁坏文化,陷入“失语”的深渊。在毛姆小说《刀锋》中,拉里·达雷尔在主流拜金思潮下坚守着自我,用文学的话“说”出他的人生志向,叩经问史,朝山谒水,在“话”的指引下一往无前。因此,人们对于语言的发展不应是摒弃一切的篡改,而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守原有文化、增添时代特色的升华。
人在说“话”,言应与时俱进;话在“说”人,人应与言同行。文化的进步是必然的,但进步不等于抛弃过往的表达、文化。真正的文化进步,是文化与时代的相适应,而新生的文化又根植于过往,不因流行而摒弃。
唯有人说“话”,才能让文化不成为一座监狱;让话“说”人,才能让文化不成为一场笑话。是以,言与时俱进,人与言同行,方可文脉绵延,文明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