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2024-01-25 08:35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共管共治跨学科

张勤坚

2024年1月1日,國务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为什么受到如此重视?我想,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成年人的数字原住民身份,使得他们的身体里早早刻下了数字化基因;二是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在复杂多变、良莠不齐的数字化环境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保护。

《条例》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和特点,实行社会共治”。其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是要求我们的网络保护必须站在儿童立场做出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和引导,一切保护措施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更便捷地使用网络,而不是在面对潜在风险时便一禁了之。“社会共治”则是一种政策主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管共治。

《条例》要求学校围绕“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治观念”“网络使用能力”等内容积极开展学生网络素养的养成教育,逐步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虽然我一直认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不能仅靠信息科技教师“一人”之力,也并非信息科技的一科之“责”,但我一直坚持把自己的课堂作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阵地”,认真落实新课标的新要求,在“信息交流分享”中适当渗透,在“信息隐私安全”中适度指导,在“在线学习生活”中深度体验。

《条例》把“网络信息内容规范”的责任更多指向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希望内容提供商们能够更多提供符合青少年年龄段的资源和信息,尤其是“游戏”开发者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提供“防网络沉迷”相关技术,如“青少年内容模式”“一键内容屏蔽”等各种限制。未来,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各种“监管”和“清网”行动一定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规范。

那么,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共管共治”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可以关注网络保护主题的跨学科协同。例如,《道德与法治》第二学段(3~4年级)道德教育学习主题下的“学习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这是个典型的跨学科“同题同构”。那么,跨学科“双师”模式的主题性学习,真不想试一试?

我们还可以关注数字时代班级管理的转型升级。从前的班级网页、学生博客、电子班牌们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的经验并不很多。或许,2024年“共管共治”下的班级云集体建设是一个机会。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数字化管理和游戏化学习场景,有没有这个可能?

我们还可以关注儿童主动对接社会参与线上资源建设。搜索引擎的青少年版是我们心目中的样子吗?拼音输入法有我们的专有词库吗?游戏的“一键屏蔽”能屏蔽我们的好奇心吗?线上的学习和活动是我们喜欢的类型吗?用“儿童社会参与”的视角搞事情,这样的联动有没有吸引力呢?

未来学习的理想模样,或许就在类似的一次次尝试中逐步成型。

猜你喜欢
共管共治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多元共治”乐融融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共管账户在跨境股权交易中的运用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日本否认欲与俄“共管”北方四岛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