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吴全德(1923.12.12—2005.12.29),浙江黄岩人,电子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研究领域主要在光电阴极、含超微粒子薄膜及薄膜的成核和生成等方面。
1923 年12 月12 日,吴全德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父亲吴甘霖,在城郊开设小酒店,母亲从事家务劳动。父母教育他要认真读书,诚实守信,做个好人。
1931 年,吴全德入黄岩县樊川小学,1933 年转入位于临海县海门区(今台州市椒江区)的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附属小学。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
1933 年小学毕业,吴全德顺利升入浙江省立台州中学初中部。后为避日机轰炸,初中部4 个班级200 余学生迁入灵石书院。吴全德同陈芳允等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杰出学子皆于此时就读于灵石书院。灵石书院是一处读书圣地、世外桃源,当时有对联曰:“晋朝香樟宋代白莲,湖光山色秋去冬来,犹守滟滟灵水;千年古寺百载书院,晨钟暮鼓春诵夏弦,尽闻朗朗书声。”
1938 年,吴全德进入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1939 年转入黄岩县中学(今黄岩中学),1943 年春高中毕业。他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可以保送上大学,但年轻的吴全德一心想学好本领,科学救国,结果填报和考取了远在云南昆明的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3 年9 月,经过2 个多月的跋山涉水,吴全德赶到了昆明,走进了西南联大的校门。
1945 年,在轰轰烈烈的“一二·一”运动中,吴全德积极参加,曾以“黄岩中学校友会”和“黄岩同乡会”等名义,集体参加学生运动。
1946 年9 月,吴全德随清华大学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学习,在清华园的牌坊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返校仪式。
1947 年,吴全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物理系助教,协助孟昭英教授筹建电子学实验室。
1952 年,院系调整,吴全德调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在电子学组任教。
在抗美援朝戰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缴获了敌军的一种秘密武器,却不知其用途,中央军委将它送到北大。北大指派吴全德进行研究,才知它是红外线夜视镜,在夜间能瞄准人体。吴全德不但破解了这种秘密武器,而且自己制造出同样的武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 年,吴全德任电子学教研室代主任;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5 年,任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的吴全德,开始进行电子光学方面的研究。1958 年,该室研究红外变像管。
1959 年,北京大学建立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物理专业被划归到该系,吴全德也转到该系继续任原职。
1961 年,吴全德被提升为副教授。他在讲授阴极电子学课程的同时,进行光电阴极的研究工作。
1963 年,吴全德首先提出了光电阴极的固溶胶理论。
1966 年,提出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中固溶胶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
1978 年,吴全德晋升为教授。
1979 年,吴全德提出银氧铯阴极含银超微粒子的能带模型,推导出光电流密度和量子产额公式。此公式后来被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学者称为“吴氏输运函数”,他所提出的光电阴极的固溶胶模型和光电子发射的理论被称为“吴氏理论”。
1983 年7 月1 日,吴全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 年,吴全德领导的电子物理专业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点,他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1991 年,吴全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 年9 月,在吴全德等人的建议下,北京大学成立“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他被任命为主任。该中心在单壁碳纳米管、超高密度信息存储、针尖化学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1998 年,吴全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纳米电子学基础研究”,任首席科学家。
2002 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吴全德任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主讲“纳米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未来”学术讲座。
2004 年12 月,吴全德公开演讲“论科学美”,以其主持的实验室拍摄到的纳米粒子结构的珍贵照片,深入浅出地谈论纳米科技及其微观世界,探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美感经验,将科学从形下之器提升到形上之道与美的境界,提出纳米科技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观点。
吴全德在研究“金属纳米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时,发现科学实验能够把科学与艺术融合起来,使其既反映深奥的科学问题,又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他用电子显微镜拍摄了银胶粒聚合而成的“野花”“鲜果”“海马”等许多美丽的形象。由此,他认为“科学美”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可以用视觉欣赏。科学实验会出现各种各样极为复杂的图形,包括许多分形图形。他探讨了“科学实验艺术”形象美形成的机理,撰写并出版了科普图书《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科技与人类文明》一书。
2005 年3 月,吴全德院士被查出脑部患有血管瘤,本应及时治疗,他却忙于科研,要等告一段落才能脱身治病。直至2005 年12 月发现血管瘤增大,才住进北京医院,不幸因血管瘤破裂于12月29 日逝世,享年82 岁。在其病重住院期间,他还带去了电脑和书稿,并完成了书名为《艺术与美》的写作提纲。
吴全德院士平易近人、为人正直、德高望重,教学上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科研上周密严谨、成果卓著。
“岁暮霜寒愁无限,故人西辞九重天,科海神游昨日事,后生犹记谆谆谈,当年纳米先行者,呼号上下古稀年,艺术融合科学道,更存高德于世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的这首悼诗是对吴全德一生的忠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