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色天痕
新研究显示,如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未来的事业发展就可能停滞了,获奖者接下来的科研生产力会显著下降!
也就是说,如果想为科学奋斗终身,这边建议您不要获得诺贝尔奖呢!
这篇新论文发布于2023 年6 月,研究对象是1950—2010年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研究者将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与拉斯克奖得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
之所以这样比,是因为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般年纪都很大了(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就不一定,可能很年轻就已获奖)。
到底是因为老了才生产力下降,还是因为得了诺贝尔奖,人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所以生产力才下降呢?
拉斯克奖的获奖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比较对象。拉斯克奖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风向标”,是生物医学界最高荣誉之一,业内享有盛誉,但在业外不够出名。
拉斯克奖得主通常年纪也不小了,是诺贝尔奖得主很好的比较对象。
判断科研生产力,可以从3 个指标判断——
● 发表论文的数量;
● 这些论文的新颖性(提出的“想法”是全新的,还是已经被提出了几年,或者是已经被提出了几十年);
● 这些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在得奖之前,诺贝尔奖得主的这3 项指标都优于拉斯克奖得主。
但在得奖之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在这3 项指标上,诺贝尔奖得主的得分急剧下降,甚至会低于拉斯克奖得主。
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10 年里,诺贝尔奖得主每年发表的论文比拉斯克奖得主多1 篇。
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10 年内,诺贝尔贝尔奖得主每年发表的论文比拉斯克奖得主少1 篇。
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前发的论文,引用比拉斯克奖得主同阶段的论文大概多150 次。
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发的论文,引用和拉斯克奖得主同阶段的论文就差不多了。
获奖之前,诺贝尔奖得主论文里讨论的“想法”比拉斯克奖得主的“想法”要新1 ~ 3 年。
获奖之后,诺贝尔奖得主论文里讨论的“想法”比拉斯克奖得主的“想法”还要更旧了。
顺便说一下,得了拉斯克奖也会带来生产力下降,但没有“得诺贝尔奖”的伤害大。
诺贝尔奖得主生产力下降,有3 种可能的原因。
第1 个原因可能在于,诺贝尔奖得主的注意力被转移,精力被分散。
诺贝尔奖依然具有无与伦比的声望。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件会改变人生的大事,获奖者在一夜间,名气和影响力都会急剧上升。
他们得奖前在业内固然举足轻重,但得奖后的待遇更是非同寻常,他们会成为各国元首的座上宾,拥有专用停车位等优待,无数的演讲邀请如雪片般飞来,各种专业协会都期待他们领导,各种公共事务都期待他们发表高见……
要抵抗这些虚荣和诱惑并非易事,即使是世上最聪明的头脑也不例外。
197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 (PaulSamuelson) 曾挖苦地表示,诺贝尔奖得主会成为“自以为是的空谈家”,“最终会陷入虚荣的贫乏之中”。
第2 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已经不需要再证明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了,失去了激勵和动力。
诺贝尔奖得主一般都有非同寻常的主张,当这个主张不被主流认可时,他们就会努力验证自己的看法并说服其他科研者。但获奖后,这种“奋斗的动力”就消失了。
而拉斯克奖得主一般会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继续努力。
第3 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做科研真的很累。
即使是最有才华的科学家,申请研究基金、做实验、做数据分析、写论文、监督指导学生和博士后,也会感觉疲惫不堪。
在可以舒服“躺平”之后,诺贝尔奖得主也会想要少干点这种苦差事。
据说某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可能是伊西多·拉比)曾经用一个比方形容自己获奖后的心慵意懒,“一位来自波士顿的女士说,‘我已经在这里了,为什么还要去旅行?”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抵达了宇宙的中心、世界的天堂,你就不想再出发去长途跋涉了。
当然,这项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样本量还是不够大。
但是除非诺贝尔奖扩招,否则样本量要扩大比较困难。
在数学界也有类似的情况,菲尔茨奖是“数学家的诺贝尔奖”,每4 年才颁发1 次,只颁给40 岁以下的数学家。201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数学家在获得菲尔茨奖以后,论文、被引用数,以及指导学生的活动都降低了,还不如那些未获奖的“竞争者”。而且,数学家在获得菲尔茨奖后,也更可能转移研究兴趣。
从这个角度说,得大奖,可能是一件浪费天赋才华的事情啊(令人痛心疾首)!
但幸运的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绝对,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后,在科学事业上更加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