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校结合到全社会协同的科学教育

2024-01-24 12:48钟琦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馆校科技馆场馆

钟琦

2009 年,第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举办,截至2023 年,已经举办了15 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课题首次被提出可以追溯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后文简称《纲要》)颁布之时,随着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推进,科普场馆致力于提高自身展教水平,发展校外科学教育(也称非正规科学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共同推动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系统开展的科学课程改革,将去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参观学习纳入科学课程,中小学校和科普场馆开始校内外携手共建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 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2023 年5 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指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结合党和国家部署,教育部、科技部、科协系统如何联动,协同社会各界通过丰富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提升科学教育的效果,是新形势下科学教育工作的共同目标。

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由“请进来、走出去”向全面融合发展

为贯彻落实《纲要》,中国科协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同发起“科技馆活动进校园”

2006 年6 月19 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科协发青字[2006]35 号)正式发布,旨在将科技馆的科普活动送到学校,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在这一背景下,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全国各类科普场馆开发了一批优质的科学教育活动及相关资源,积极走出场馆,走进各中小学校。同时,科技场馆与学校科学教师开展深度合作,把科学教师的课堂搬进场馆,与学校科学课程有效衔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提升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馆校结合 ? 科学教育”论坛举办,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2009 年,中国科普研究所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普专项——科普场馆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连续做了5年。依据项目要求,创办“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搭建各类科普场馆展教人员与学校科学教师的学术和业务交流平台,推动双方充分沟通、达成合作。通过举办论坛,促进与会者同步教育理念,交流科学教育工作心得,推动科学课程从单向的教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让科普场馆资源得到再开发、再利用,也提升了科普场馆展教人员的课程开发水平,科普场馆与中小学科学教育走向全面融合发展。

馆校结合共建校内外科学教育体系

科普场馆配合正规教育中的“课改”,共同搭建探究式学习和素质教育平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被引入校内科学教育,研究性学习从小学阶段开始开设。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创造性、过程性、深层次的兴趣与深层次的思维。结合这些特征,科普场馆的资源优势和中小学的教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在科学相关课程改革中,教学大纲中明确加入了要去相关科普场馆参观学习,特别是科技馆、专业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动植物园等。通过馆校合作,学生能在现场沉浸式参与基于实物的学习,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科普场馆不仅向学生、教师开放资源,还提供工作坊和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进一步促进了校内外科学教育的相互融合。科普场馆参与的科学教育,除了补充学校教学中的知识获取渠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科学兴趣的激发,在对学生抗逆能力的培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分不同年龄段学生特征,馆校结合共建全龄段的科学教育体系

2012 年,中国科协提出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即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发展。在现代科技馆体系的价值引领下,以特色教育活动为科学教育个性化、全覆盖提供支持,汇集场馆资源,合作共享,打造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生态体系。

面向学龄前、小学、中学的全龄段科学教育,各类科普场馆根据K—12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按照科学概念形式的规律,衔接学校课程开发特色科学教育活动,以探究学习、观察记录、动手实验、主题演示等形式,结合馆内外资源开展课程和活动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与需求,完成各阶段的科学教育校外课程和活动支撑,与校内教育共同搭建校内外科学教育体系。

实施全社会协同的科学教育

2023 年5 月,教育部联合中宣部等十八部门印发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实践,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二是集成现有部门力量,盘活各方科学教育资源;三是推动校内校外融合,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四是重在全纳,帮扶指导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五是重在协同,系统设计,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

促进智能化、集群化发展,提升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效果

2023 年8 月,教育部与中国科协主办的“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探讨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特别是构建新场景,提高科学教育的共享度。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应当构建一个互联互通、共生共享的科学教育数字资源平台,不仅是一个数字资源集中供给平台,还应是一个高质量的课件资源开发平台、教育实践成果展示平台、社会资源整合平台。通过智能化、集群化提升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效果,共建馆校合作战略联盟,使资源和共享模式可以复制,最大限度整合行业资源、打通合作渠道,促进社会化与教育公平,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强全社会协同

《意见》由教育部牵头,中宣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需要各方协同。科学教育涉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科学教育场馆(所)、实践基地、数字平台、人才项目等相关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需要各方面凝聚合力,通过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

《意见》指出要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校,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技术产品体验”活动。推动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媒体平台开设“科学教育”专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中小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

當前,实现全社会协同的科学教育可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各学(协)会的力量。学(协)会是各专业领域专家集合地,可以对学校科学教师提供长期的涉及课标、教案、素材的在职培训,以及实验辅导培训。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科普活动和基金,帮助科学家走进学校、走近大众,与学生和公众零距离接触,在搭建科学教育国际交流上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激发企业的能动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工作者最多的机构。企业在工程师培养的科学探究+ 工程实践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企业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国际化视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中国科协推动企业科协的组织建设,为企业在科学教育加法中发挥作用打下了基础。三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平普惠。社会各相关机构可在官网、APP、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B 站、抖音、知乎、今日头条等平台建设或精准投放科学教育资源,打造一体化、高能级的数字传播生态,以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化环境。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已经超越馆校结合目前常见的“1+1”合作形式,需要社会各界深刻理解科学教育加法的科技、教育融合理念,探索多机构共同联动的创新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优化、协同的“N+N”新合作形式,共同实现科学教育加法顶层目标,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馆校科技馆场馆
科技馆一日游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我在四川科技馆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