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浩,刘彦豪,2,朱绍强,许哲怡
(1.江西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江西 南昌 330072;2.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静水划艇运动是一项体能主导类周期性水上竞速项目,需全程克服人、艇和水的阻力,对专项力量水平要求非常高。同时,静水划艇运动也是一项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项目,其技术分为4 个阶段:入水阶段、拉桨阶段、出水阶段和摆桨复位阶段。体能和专项技术是静水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良好的体能有助于支撑运动员长久发挥完美的技术,而良好的技术则有利于运动员节省体能,即运动员良好的划桨技术能使船在保持较高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体能消耗[1-2]。传统的训练观点认为,静水划艇运动员在拉桨与摆桨时以上肢发力为主、躯干发力次之、下肢发力较少,而笔者通过多年训练实践认为此观点相对片面,忽视了下肢发力在静水划艇运动中的重要性与功能性,下肢主导发力是静水划艇动作模式的核心,也是提升静水划艇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键。本文从新视角探讨静水划艇专项训练,为广大教练员提供新的训练思路,以期引起广大教练员对静水划艇运动下肢主导发力技术的重视,推动静水划艇技术的创新。
静水划艇动作属于非对称性动作,结构较为复杂,只有掌握良好的技术动作才能更好地提升运动表现,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静水划艇的准备动作是运动员在艇内呈弓步,前腿的大腿与艇面平行,大腿与小腿夹角约100°,后腿单膝跪于艇中并与艇面垂直,跪腿的脚掌抵住挡板,躯干立直收紧,双手分为上方手与下方手,上方手握住桨的上端桨柄处,下方手抓住桨杆的中下段,根据运动员的优势侧分为左桨与右桨。静水划艇动作分为以下4 个阶段。入水阶段:跪腿伸髋、前腿屈髋屈膝,躯干旋转前倾带动上肢前伸,将桨伸向前方(桨叶与水平面约成45°)入水,此过程主要肌肉被充分拉长属离心运动。拉桨阶段:跪腿屈髋、前腿伸膝伸髋、小腿后蹬将力传导到躯干,躯干收缩与回旋带动上肢,上方手快速前推并撑稳,使桨叶抓住水,利用下肢和转体的力量直臂后拉至跪腿,上体与艇身垂直完成拉桨,此过程主要肌肉做向心快速收缩。出水阶段:通过转髋将躯干回正,下方手的手腕向内旋转、肘外翻转动桨杆,桨叶与艇的尾部切角约为30°,紧接着两臂向上提桨,桨叶从此方位出水。摆桨复位阶段:桨叶出水后,上方手向上向前转动并上提桨,下方手向上前推桨,此过程都在水面上完成,保持肌肉的协调与放松直至入水前。4个阶段环环相扣,每个阶段的每个动作都应力求完美,才能发挥出最佳动作效能,在每桨发力相等的情况下动作技术优则船划行的距离远,从而更省力,为后程冲刺蓄力。
传统观点认为,静水划艇运动的发力肌群主要为上肢肌群。王卫星[3]认为,划桨时以拉桨肌肉做功为主,躯干屈伸和回旋肌肉为辅,推桨时摆桨肌肉做功居首,躯干回旋和屈曲肌肉次之,下肢膝关节屈伸肌肉居第3 位。霍洪峰等[4]发现,拉桨时背阔肌、三角肌后束、肱三头肌、冈下肌等为原动肌,躯干屈伸和回旋肌肉参与工作,摆桨时以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等为原动肌,躯干屈伸和回旋肌肉参与工作,下肢膝关节屈伸肌肉居第3 位。上述研究都认为,静水划艇运动的发力肌群主要是上肢和躯干肌群,下肢膝关节屈伸肌肉居第3 位。然而,罗冬梅等[5]明确下肢肌肉在静水皮划艇运动中的作用,即下肢肌肉在全身各环节中首先发力,启动划船,并为躯干的回旋创造力学条件。黎涌明[6]指出,静水划艇运动的下肢发力以前方膝的推(伸膝)、前方髋的后拉(伸髋)和后方髋的前拉(屈髋)为主。彭盼友[7]认为, 我国多数教练员只注重上肢和腰部的力量训练,而对下肢力量训练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造成静水划艇运动员上、中、下部位的力量素质严重失调,制约我国静水划艇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从技术动作特征分析,静水划艇属于非对称性运动,身体两侧的肌肉发力与做功模式不同。以右侧桨为例:运动员左腿在前呈弓步,右腿为跪腿,左手为上方手,右手为下方手,拉桨时下肢肌群首先发力,左腿的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右腿的髂腰肌为主动肌,躯干的腹直肌与腹内外斜肌参与发力,上肢肌群主要有上方手的三角肌、胸大肌、肱三头肌和下方手的背阔肌、肱二头肌、腕屈肌参与发力。摆桨至入水前这个过程,依然是下肢肌群首先发力,右腿的臀大肌、臀中肌、腘绳肌和左腿的髂腰肌、股直肌、胫骨前肌为主动肌,躯干的腹内外斜肌和竖脊肌参与发力,上肢肌群主要是上方手的三角肌、肱二头肌和下方手的胸大肌、前锯肌、肱三头肌参与发力,在整个动作周期中肩袖肌群、腰方肌和腹横肌为稳定肌。因此,现代静水划艇的主要发力肌群为下肢肌群,是一项以下肢为主导发力,通过躯干肌群将力量传导到上肢肌群的运动。其次,传统的静水划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以上肢和躯干肌群训练为主,忽视下肢力量训练,易造成身体力量素质的严重失调,从而限制静水划艇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提升。只注重上肢和躯干肌群的力量训练, 未深层次从静水划艇运动的整体观进行分析,不符合现代静水划艇运动的技术特征,脱离了现代静水划艇运动是下肢主导发力的实际。
闭链运动的概念由Steindler 在1956 年提出,是指肢体远端固定而近端关节活动的运动[8]。静水划艇的工作方式是远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这一认识对训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对此认识不足,以至于训练方法都是近端固定的[3]。静水划艇是上肢远端固定的向心收缩动作结构模式的项目,运动员重复交替进行划桨技术动作,整个动作为闭合性动作链[9]。根据闭链运动的概念,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及静水划艇运动中肌肉收缩的方向和技术动作特征,可以明确静水划艇运动属于闭链运动,其特征是肢体远端固定,下肢近端主导发力。以往训练中多数教练员都未清晰地认知这一特征,认为静水划艇是以上肢和躯干肌群发力为主的运动,注重发展运动员上肢及躯干肌群的力量,而忽视了下肢肌群的力量训练,导致运动员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综上所述,静水划艇是一项肢体远端固定、下肢主导发力、通过躯干的屈伸与回旋传导到上肢进行周期性划桨的闭链运动。教练员应根据静水划艇运动的特征,从新的视角审视静水划艇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
静水划艇运动在水面上进行,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外因有风速、浪的大小、竞争对手等,内因有身体状态、心理等,这些因素都易导致运动员重心不稳而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限制船速的提高。如何让运动员保持稳定的运动姿态是教练员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静水划艇技术动作依靠上肢和躯干肌肉发力,上肢和躯干肌肉既要不断收缩以克服水的阻力,完成拉桨动作,又要维持上身的稳定性,肌肉易疲劳,身体稳定性随之下降,拉桨效率降低,导致后程动作易僵硬甚至变形。与传统的技术动作相比,下肢肌群主导发力能使身体保持稳定的状态,下肢主导发力带动躯干屈伸和旋转,桨叶入水时上肢在远端起固定与支撑作用,使上肢肌群主要负责上身的稳定与支撑,同时减少部分能量的损耗,使稳定的运动姿态保持良久。下肢肌群越强大越能帮助运动员维持稳定状态,保证运动员以良好的运动姿态完成技术动作,达到良好的划桨效果。
静水划艇属于周期性运动,不断重复单一动作肌肉极易疲劳,尤其是以上肢发力为主的传统训练,上肢肌肉不断收缩,使运动员的局部肌肉较早产生疲劳引起乳酸堆积,且上肢靠近心脏,易导致心脏负荷较大,心率处于较高水平,致使运动员后程动作僵硬,甚至动作变形,对运动成绩造成不利影响。下肢肌肉为大肌肉,尤其是臀大肌和股四头肌都是强有力的大肌肉,其抗疲劳能力强于上肢,且下肢远离心脏,在做功相同的情况下心率相对更低,心脏的负荷更小。所以,下肢主导发力的技术能避免疲劳过早产生,有效减轻疲劳程度,从而保障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始终协调有力,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创造良好条件。
下肢主导发力,即髋和膝的屈伸能力占主导,增加了前腿屈髋向前的角度与幅度,跪腿的臀大肌与腘绳肌伸髋发力协同前腿屈髋共同完成入水阶段的动作,下肢主导发力增加了骨盆向前的幅度,以及躯干与上肢前伸入水的距离,从而增加划桨的距离。由功等于力与移动距离的乘积可知,划桨距离与做功成正比关系,在有效的划桨区间内,在发力相同的情况下,划桨距离越长,做功越大,运动员每划一桨,船滑行得更远。尤其是在长距离划船中,运动员能以更少的桨数更经济地划完全程, 实现体能节省化。传统的上肢和躯干发力是上肢主动前伸, 缺乏下肢的主动送髋,导致桨叶与水面切角更大、入水点离身体更近,与下肢主导发力的方式相比,其划桨的距离更短,在力相同的情况下做功更小,每划一桨船滑行的距离也更短,运动员需要更多的桨数才能划完全程。因此,运动员通过下肢主导发力来增加划桨的幅度,以此增大每桨划行距离,节省了体能。
桨叶前伸入水瞬间与水面的切角约为45°,入水后向后拉桨过程角度逐渐发生改变,水的阻力和对船的推力逐渐增大,当桨叶与水面的切角为90°时,水对桨产生的阻力最大,同时对船的推力也最大。若拉桨时桨杆角度变化太快,则影响桨叶与水成90°时的作用时间,导致获取最大推力的时间减少。传统的静水划艇技术动作主要由上肢肌群发力,在桨叶入水后,上肢开始向后拉桨,易导致拉桨时桨杆角度变化太快,桨叶与水面切角过早产生变化,桨叶与水面切角保持90°的时间相对较短,获得最大推力的时间也较短,从而影响拉桨效果。下肢肌群主导发力的技术在桨叶入水时由下肢发力带动上肢向后拉桨,通过下肢向后的位移减少上肢位移的幅度和距离,能避免拉桨桨杆角度变化太快,在总的拉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延长桨叶与水面切角保持90°的时间,以此提高拉桨效果,使船获得更大的推进力。
做功能力是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转化成划桨的能力,做功能力越强,船速越快,每桨滑行的距离越远。下肢主导发力可以提供更大的动力、反作用力及较大的末端速度,三者共同促进做功能力的提高。当桨叶由入水位置到前腿位置时为最佳发力位置,下肢肌肉向后发力快速收缩带动上肢快速拉桨,桨叶与水面在垂直角度的阻力和对船的推力都为最大。当桨叶与水面垂直时,跪腿的屈髋、前腿的伸膝伸髋和小腿后蹬过程已经完成,下肢肌群向后发力已结束,要想使船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和推力,应当在桨叶与水的切角为90°时下肢肌群开始主动向前发力,带动上方手向前推桨与下方手向后拉桨,形成一个以桨杆顶端为支点的杠杆,增大桨对船和运动员的反作用力,即增大船的推力,如此既提高了拉桨的动作速度,也给船带来向前的加速度。当桨叶出水时,下肢开始发力,带动躯干旋转使上肢加速前伸入水,如同鞭打动作在肢体的远端动作速度最大,加快了出水速度、摆桨复位速度和前伸入水速度,使入水时桨的末端有较大的初速度,为快速拉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下肢主导发力在整个拉桨与摆桨复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增加了上肢和躯干的稳定性,又能为运动员创造最佳发力角度,给船提供更大的向前加速度,加快拉桨与摆桨的动作速度,共同提高运动员的做功能力。
专项技术与体能是静水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良好的体能有助于技术的完美发挥,良好的技术则有利于运动员体能节省化。传统的静水划艇技术主要为上肢肌群发力,教练员重视对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的训练,忽视了下肢发力的重要性与功能性,导致运动员上肢、躯干和下肢力量严重失调,对技术动作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与传统训练相比,下肢主导发力可以促进静水划艇运动员专项技术的稳定发挥,帮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运动姿态,避免过早产生疲劳,增加划桨幅度,避免拉桨桨杆角度变化太快,提高拉桨效果及做功能力,从而提高运动表现,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