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处处石榴红 籽籽同心向北京
——大理白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经验

2024-01-24 09:39昆明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李玟兵
今日民族 2023年12期
关键词:洱海民族团结共同体

文 / 昆明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李玟兵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中心地 ,“苍山会盟碑”“南诏德化碑” “万里瞻天”“南诏铁柱”“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特殊的区位优势、共同的历史记忆、强烈的文化认同、共享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大理这样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居、融荣共生的“文献名邦”。新时代的大理按照增进共同性、包容和尊重差异性的原则,有形有感有效全力全域打造具有大理辨识度、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苍洱处处石榴红,籽籽同心向北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品牌,积累了许多在全省甚至在全国来说可借鉴、复制、推广的经验,深化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一、强化政治思想意识,在政治保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治引领力上,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制定出台相关创建工作的政策、规划、实施意见等,确保创建工作始终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前进。

政治责任上,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建立州、县、乡(镇)、村以及单位部门、企业等相应的“一把手”负责制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上级领导和部门挂钩下级行政区和单位,级级落实责任,层层真抓实干,织密全域创建的责任制度之网。

政治执行力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大胆引入第三方评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尺”和“度”,研究制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将第三方评估意见作为考核创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得国家命名的县市给予1000 万元的奖补,全面激发全州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目前,已有5 个县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二、深耕学校阵地,在立德树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的殷殷嘱托,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建立学校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别抓,各党支部、处室、年级具体抓和全体教师共同抓的立德铸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强化对教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成立民族团结专题教研组,精心设置相关专题、校本课程、主题活动,找准与各学科的融入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课表、进头脑”,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觉提升“五个认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地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为源泉,突出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和价值共识,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民族团结的话,每一个展板会讲民族团结的故事,每一个文化标识会凝心聚力,营造民族团结同心氛围。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积极搭建平台、丰富载体,贯彻落实好《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让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在凝心铸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充分发挥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苍山会盟碑、南诏德化碑、六诏合一、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籍遗址、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融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区和公园建设,依托国家级方志馆、本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和主题公园等,阐释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叙事和文化源流,让各族群众在深刻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文化观。利用银雕、木雕、石雕、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创造更多具有明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共有中华文化符号,让各族群众在不断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鉴赏中,从文化根脉中强化共识。鹤庆县新华村银器小镇的寸发标团队,用传统银匠手艺创作了表现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巨幅银雕屏风,屏面汇集了天安门、长江、黄河、万里长城、三山五岳、和平鸽、祥云等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当地红色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传承和发扬以王德三、张伯简、周保中等当地革命前辈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精心编创相关革命文化剧目,用白曲等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代传播形式,深入城镇、农村、机关、企业、景区和学校等地演出宣讲,切实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找准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发力点,最大限度地把当地的发展与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联结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民族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把茶叶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走向世界的媒介载体,谱写了企业与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丽篇章。弥渡县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用一颗颗缤纷多彩、生态健康的小番茄架起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心桥”,产品远销全国100 多个大中小城市,产值近1 亿元……2022 年,大理州地区生产总值(GDP)1699.6 亿元,增长2.4%,在全国30 个民族自治州中位于前列,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4%、6.4%,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五、深化旅游产品内涵,在以旅促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植入整个旅游业和旅游产品中,提炼了“苍洱处处石榴红,籽籽同心向北京”的民族团结品牌文化标识,围绕品牌,全域统筹谋划,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内涵,赋予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各族群众在精心设计的旅游场域中,深度接触,亲密互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这个旅游场域中,深入推进“文旅+”和“+文旅”融合发展,向旅游产品中注入新内涵。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演艺项目,让旅游成为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打造新路线和创造新业态。各大景点以“苍洱处处石榴红,籽籽同心向北京”的实体招牌和内涵品牌凝聚人心,旅游解说词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重新统一设计和完善,利用大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设计新路线、发展新业态。打造了集民族文化、科普研学、旅游、民族团结于一身的洱海生态廊道、国家方志馆、郑家庄、东莲花村等文旅线路。

六、巧用中华文化助力司法,在法治保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司法,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软实力,把司法工作和民族团结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断优化法庭功能、延伸司法服务、传播文化力量,有效化解民族地区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邓川人民法庭以文促法,在单位的法治长廊建设中融入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元素,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氛围,将审判实践置于共有的文化场景中,以文化为交流连心的纽带,凝聚共识,取得了案结人和顺的良好效果;以文筑源,向当地群众阐释好邓川“洗心泉碑”文化精神内涵,引导村民制定新村规民约,弃除陈规陋习,引导各族群众爱我中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以文化诉,以当地传统文化为依托,创新建立“阿鹏解纷”“双语服务”等庭外调解、特色诉讼服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组织法律服务志愿队,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求同存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积极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教义教规相融贯通,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有助于民族团结的阐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理崇圣寺充分利用本寺院和三塔在体现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边疆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挖掘相关史料,教育引导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自觉依法、依规、科学、有序地开展宗教活动。利用讲经说法活动,倡导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爱祖国、遵纪守法、抵御邪教、破除愚昧,严禁利用宗教做违法乱纪之事,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法治意识。认真贯彻《宗教团体管理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本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宾川县鸡足山佛教界创新建立创建联盟定期学习制度,组织教职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健全完善了议事决策、外出报备、主动接受统战民宗部门监管等制度。践行宗教人员“四条标准”常态化。注重对教职人员队伍的建设,支持和鼓励他们勤修戒定慧,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践行好“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四条标准,正确引导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八、共建共享苍洱青山绿水,在守护乡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洱海治理保护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机融合,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苍洱大地的青山绿水,守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共有乡愁。坚持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人力、物力、法力和制度力,全力保护苍山洱海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治理水土流失371 平方公里,全面实行林长制,完成营造林31.2 万亩,发动各族群众义务植树622 万株,组建“苍山卫士”“洱海卫士”,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加强团结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建立保护洱海的州、县市指挥部和工作组、16 支驻乡镇工作队、科研团队、专家团队及三级督察体系,建立“五级河长”制,8783 名“五级河长”、1730 名专管员集中开展洱海保护专项行动,顺利实施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内1806 户(约7270 人)的生态搬迁。启动洱海保护“七大行动”,推行“六个两年行动”和“六项重点工作”。近年来,洱海水质稳定在III 类,部分时间达到II 类,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二批项目清单并获国家资金支持,绿美苍洱成为大理各族儿女凝结共有乡愁的美丽家园,成为促进全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友谊、强化共同体意识的绿美家园。

猜你喜欢
洱海民族团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洱海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