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产品经理的4个月

2024-01-23 11:54坤强
大学生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档产品

此为坤强同学职业探索系列的第二篇,上期说到他留学回国获得了某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岗位的暑期实习机会。转眼,由夏转冬,他结束了这段收获满满的实习。本文他将分享这段真实经历,包括如何从零起步,怎么准备转正留用答辩,以及在这4个月当中的其他所学、所思、所感。

坤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修斯学堂。他的跨界实习经历特别丰富,曾在互联网大厂、顶尖咨询公司、知名出版集团工作,参与过市面上千万日活用户产品的核心功能优化,率领小组里的实习同学参与2020年度某国际咨询大赛并获得优秀案例奖,为出版社的官方微信号撰稿,多篇文章阅读量过万。2023年回国后,拿到了多个互联网头部大厂的产品岗、战略岗offer

4个月前,除了通过网络上的二手资料知悉的一些专业名词之外,我几乎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产品经理经验的入门者。而在交接离职材料的时候,看到自己这段时间以来产出的文档,既有竞品追踪调研,也有实打实的产品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 PRD),还有对用户满意度的数据分析,我微微有些惊讶,也从心底里萌生出一丝自豪——原来我也做了这么多事!至少现在,我不再是一个零经验的小白,而是半只脚跨进这个行业了。

细节是魔鬼

入职不到一周,mentor(职场导师) 就让我针对一个产品的“问题反馈功能”,独立提出一个优化需求,并撰写相应文档。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文档系统中搜索同事们的 PRD (产品需求文档),尤其是时间距离较近,且产品已经上线的文档,总结它们的方案框架,包括整体逻辑是什么、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侧重点、包含的关键信息有哪些。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通过归纳,我知道了一个完整的 PRD 需要涵盖业务背景、用户原声、数据现状、竞品分析、需求列表、具体方案和上线安排。拿着这个文档,我自信地参加了每周例行的需求评审会。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短短的 10 分钟阅读时间内,同事们留下了许多批注。有的是在我的表述不够简洁清晰的地方,有的是在我思考不够全面的地方,如没有充分考虑本次功能优化与其他已有功能,甚至未来可能实现的产品规划之间的关系……看到文档中这么多的评论,我既忐忑,也有点懊悔,但更多的是惊讶,惊讶于大家阅读并定位关键问题的速度,也感叹于他们对细节的重视和严谨。

最后是思考与总结。作为收尾部分,笔墨无需太多,但要有深度,我在这部分谈了入门产品的体验、收获与困惑,并分享了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法论沉淀、业务选择的想法,力求以终为始,客观评判过去,同时将目光放长远。

不过,大家都对我非常包容,尽管我的初版方案有如此多问题,还是给了我很多鼓励。会后,两位同事还发私信给我,告诉我有哪些参考资料值得借鉴;以及在构思产品方案的时候,除了表现在用户面前的交互界面之外,还需要关注前置的触发条件、后续的数据处理逻辑。换言之,产品与人的交互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哪怕是动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也可能对全局产生影响——这便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了。

更具体而言,在思考前置条件时,要考虑的是有没有罗列完整、有没有遗漏,也即“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这是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指的是在将某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各部分相互独立,没有重叠;同时穷尽所有部分,没有遗漏。一个不难理解的思考原理,当它落地成具体的产品方案时,考验的恰是设计者对细节的把握力。

讲故事的能力

实习将近两个月后,有一天 leader 跟我说,他帮我报名了部门的转正答辩,希望我好好准备。事后回想起来,大厂的转正答辩,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玄妙,和我们在大学里做的奖学金答辩、毕业论文答辩、甚至是课堂展示,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遵循一定的框架,将自己在特定时间内的成果与思考进行梳理,证明自己的專业能力和个人影响力。

如此说来,功夫在平时;而临门一脚,就是呈现自己思考和实践的“方式”了。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框架:

首先是个人经历部分。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占的篇幅不能太多;但由于我的硕士专业和研究方向主要是组织理论与信息系统,和我实习所负责的“信息流转”业务板块有一定关联,因此我在这边强调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其次是个人负责工作。这部分体现的是对自己角色定位的本质认知,需要让评委知道,我负责的业务和部门整体业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的工作对业务的影响是什么,都有哪些考核指标。

接着便是重头戏——项目介绍。这是展示的主体部分,我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难度和复杂度从低到高,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例如,有一个项目涉及到对用户原声所反映的洞见进行提炼,另一个项目则需要思考不同类型的竞品、行业最佳实践。而对于每个项目,我都会介绍背景、痛点与挑战、解决思路、核心价值、重点产出、成果复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并结合真实数据,让评委一目了然。

最后是思考与总结。作为收尾部分,笔墨无需太多,但要有深度,我在这部分谈了入门产品的体验、收获与困惑,并分享了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法论沉淀、业务选择的想法,力求以终为始,客观评判过去,同时将目光放长远。

万变不离其宗。现在想来,任何工作都会涉及到“怎么讲好自己所做之事”这个问题。虽说我始终认为“行胜于言”,但在职场上,让其他人看见自己的价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讲故事的能力,则来自于平时工作中一点一滴地思考。即使是像我一样的初级产品经理,也需要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准则,在想清楚“正确的事”是什么之后,自然也能讲出如此决策的个中缘由;剩下的,就是相信自己了。

学以致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转正答辩的自由问答环节中,一个评委问我,你的本科专业背景是传播学,那能不能向我们解释一下“媒介即讯息”这句话的含义呢?

当下的我非常惊讶——准备了一箩筐和业务相关的问题,唯独没有想到评委如此出其不意。不过我还是迅速地冷静了下来,随后开始飞速回忆大二的专业课知识,以及之前阅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时的场景。

“Media is message”,媒介即讯息——这句话出自麦克卢汉,是多伦多学派重要的观点代表。他的本意是希望研究者们不要过度重视讯息的内容,从而忽视了讯息的媒介形式;用多伦多学派的话来说便是,媒介形式可以是引领社会变迁的关键要素。

想到这里,我不禁自问,评委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和产品经理做的事有什么关系?类比一下的话,产品的结构形式,本身就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并形塑用户的使用体验。再具体一点,同样是在聊天中发送消息,发送一条普通消息,和发送一条带有“已读回执”的消息(接受者是否已读,发送者可见),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且重要的,这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产品设计中的不同意图和期望。

一边捋着思路,一边组织语言表达,我还算顺利地回答出了这个问题。答辩结束后,leader 也听说我被问了这个问题,还让我找个时间跟同事们分享一下值得学习的传播学知识……在我眼中,这绝对可以说是这段实习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惊讶之余,也让我开始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把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工作中拓展自己的认知,原来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情!

写在最后

后来,我顺利地通过了转正答辩,获得了公司的留用。这也是我秋招之路上的第一个 full-time offer(全职工作录用通知),对我来说有很大的鼓励意义。但是,我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参加着其他公司的笔试、面试,因为那时的我还无法确定,留在此公司是不是一个最佳选择。我在此公司的 leader 也鼓励我多去尝试,先拿到机会,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而关于我最后的选择及原因,其中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限于篇幅,我们下期再聊吧!

责任编辑:朴添勤

猜你喜欢
文档产品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浅谈Matlab与Word文档的应用接口
有人一声不吭向你扔了个文档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基于RI码计算的Word复制文档鉴别
Persistence of the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chlorpiryphos-ethyl in male Wistar rat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Office Word文档溯源方法研究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