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思考

2024-01-23 22:06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余嫚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思政内容思想

文/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余嫚

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固有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效果不断走低,如何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成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得到广泛关注,对课题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整体来看,相关理论研究依然薄弱,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课题的深入探讨。高校应积极回应社会对思政教育的关切,全面分析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继而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维活跃,情绪容易波动,三观还没有定型,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地侵蚀。尤其是在网络普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大学生鉴别能力比较弱,容易出现盲目相信虚假信息,出现极端思想行为的情况。面对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网络信息给大学生思想带来深刻影响的情况,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力有不逮”的情况,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采用更加新颖并易于学生接受的工作方式来开展好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1]。

二是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客观需要。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比较落后,工作效果不够理想,这客观上要求对思政教育工作加强创新。例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以说教、开会为主,此类方法效果较差,不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这自然会拖累教育效果。鉴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积极创新,应以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的创新为重要抓手,从而极大地提升这一工作效果。

三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之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栋梁之材的重要任务。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在思想素养上更要过硬[2]。立德树人要求高校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需要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确保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要求得到落实,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理念需要创新。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比较落后,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德才并重、引导启发的教育理念,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不够理想,具体分析如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僵化,教育工作方案的制定更多是基于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校的教学任务,广大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这样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脱离实践,学生认同和参与严重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不被重视,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的问题突出,高校工作重心更多放在了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重视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启发不足。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缺少认同及支持,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于被动,缺少前瞻性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未雨绸缪,总是在学生出现了思想问题后,相关工作才会陆续推进。

(二)思政教育内容需要创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存在部分教育内容过时的问题。很多最新时事政策理论等没有及时纳入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之内,严重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目前高校在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没有完善的机制来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这样的思政教育内容就会丧失鲜活性、时代性,久而久之会出现教育效果的持续走低[3]。举例来说,很多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材版本陈旧,里面部分章节内容与时代脱节,教授学生过时的内容,定然难以达到思政工作教育的基本目的。另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就业创业指导、专业课程学习、社团活动等方面的结合不够紧密,思政教育工作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不利于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思政教育方法需要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很多,不同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目前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创新方面严重不足,非常单一且无趣,思政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很多内容比较抽象,给大学生一种难理解的错觉,在此情况下,如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不合适,定然会导致工作效果的大打折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不合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教育工作教条主义严重,基本上就是以所教为主,以发文学习为重,对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其中并没有后续检查,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学生参与不足,还容易导致学生反感,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存在人性化、生活化、实践性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受欢迎程度,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不够理想[4]。举例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很少,学生很少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公益主题等方面的实践活动,都会影响此项工作的实效性,毕竟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和说教效果远远赶不上“身体力行”。

(四)思政教育评价需要创新。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评价主体来看,主要由思政课程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其他学科教师、辅导员、学生等没有成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立体评价体系没有形成,这会影响评价结果,毕竟学生之间的了解要更全面,缺少这一群体不利于通过全面评价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评价内容层面来看,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评价方面,缺少行为方面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结果方面的评价,缺少过程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同时也满足不了创新的需要。另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没有充分地用奖惩、监督、改进等措施,限制了思政教育工作效用发挥。在评价结果与大学生奖惩关系不大的情况下,会一定程度地弱化学生提升思想素质的动机,甚至给学生传递一个思想提升不重要的错误信号。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

(一)更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需要进行创新,需要树立德育与智育并重的理念,做到以人为本理念贯穿思政教育工作全过程,同时还要践行引导启发的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德才并重的理念要求高校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这一工作的开展,给予这一工作更多地关注,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地提升。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工作理念要求高校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从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方案的设计,从而提升这一工作水平。高校思政教育应注意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素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保证这一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引导启发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意味着工作一定要有良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注重引导而不是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思政理念的灌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地位应该平等,沟通应该自由真诚,双方围绕学生思想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最终达成共识,让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三观。举例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围绕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攀比之风、享乐主义、极端思想等问题,召开一些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辩论来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而不是强制要求,

(二)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需要创新,不应该局限于思政课本上的内容,也不应该局限于学校规定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要动态进行调整优化,及时剔除过时的内容,一些新的内容需要及时增加。举例来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国际局势变化、党的战略决策等新的内容都需要及时引入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之中。高校需要定期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全面审视,如果发现内容陈旧过时,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举例来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将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四五”规划等相关内容,将党和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也需要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专业知识学习等进行有效融合,上述内容有较强的互补性,让思政教育主题能够更加丰富,提升这一工作的实效性[5]。举例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良好的学风、校风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重叠,目标也高度一致,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来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三)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需要创新,整体思路是做到工作方法更加人性化,强调工作方法的互动性、实效性、生活性、趣味性等,思政教育工作不应该是死板的教条主义说教,而应该是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熏陶和启发。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拘泥于某一种或者几种工作方法,只要是有利于提升这一工作水平的都可以尝试,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多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以学生比较熟悉并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即思政教育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而是应该接地气,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二是思政教育工作要多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推进,思政教育要做到理论灌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积极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三是思政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趣。可以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集中讨论,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题电影,还可以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等。如《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都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集中观影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总的来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不拘泥、不僵化,尽量做到弹性化、人性化,持续进行方法的创新。

(四)优化思政教育评价机制。高校思政教育评价模式需要进行创新,通过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模式,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从而给后续思政教育工作地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高校思政教育评价的创新涉及以下几点:一是评价主体的创新。即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思政课程老师这一评价主体外,还需要有辅导员、学生等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更多,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在大学生思想素养评价方面有重要的发言权;二是评价内容的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评价不能仅评价学生思政知识掌握的情况,还需要评价学生的具体言行,学生不仅要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知识,还需要充分认同这些知识,做到言行一致,即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关注其行为是否与思政教育工作要求一致;三是思政教育评价结果应用的创新。思政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需要拓展,即思政教育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申请、评优评先等进行挂钩,这样能够督促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同样的学习成绩条件下,思想素养好的学生理应优先获得评优评选名额,或者思想素养是学生获得奖励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关注自身思想素养地提升。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任重而道远,在这一工作开展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强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丰富相关研究成果,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广泛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本文认为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需要统筹兼顾教育理念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以及教育评价的创新等。概括总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策略仅是一家之言,做好这一工作的具体策略包括但不局限于本文所提到的几点。同时考虑到各个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情况差别很大,因此并不存在标准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可以照搬借鉴,这意味着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地创新,以实现这一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思政内容思想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