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通四融”协同育人机制及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家庭教育为例

2024-01-23 21:23:14欧雅洪陈国雄兰金娣俞建军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庭

欧雅洪 陈国雄 兰金娣 俞建军

(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一、导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我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推进进程,家庭教育的法治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 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青少年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乎国家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家庭教育是个系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问题,随着青少年中各类社会性问题的出现,政府、学校、家庭均围绕新时代合格人才培养从“法教、理教、情教”(三教)融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家校社“三通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及基本模式。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生活中的相互影响和教育,个人的发展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当前从省内家庭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体系不完备,导致家庭教育理念缺乏正确的导向

目前,省内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倾向。我们发现,很多家庭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用于培养小孩的文化知识、声乐绘画等内容,将教育面“单纯化”,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思想、劳动习惯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塑造,在教育培养理念上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这不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还可能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此外,长期单纯的“智育”教育,一旦孩子厌倦了“灌输的知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他们未来的智力发展是适得其反的。同时,在政府主导方面,家庭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中;在社会层面,指导、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于理念上的偏差纠正的方法不多。

(二)家庭教育指导质量不高,致使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现实中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在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显现的是溺爱式与专制式家庭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将造成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膨胀,要么目空一切、胆大妄为,要么性格孤僻,缺乏相应的自理、自制能力;或者有些家长求才心切,用“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心态,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一旦出现差错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置青少年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最终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不健康。[1]这与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深化落实及务实指导不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教育主体责任区分不规范,缺乏健康的家庭教养环境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社会人教育的三大支柱。[2]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在道德和文化修养、生活技能及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中国文化的孝文化和君子文化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现成优质资源。在当代,由于家庭成员中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从而也影响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的以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观受到损伤,重智轻德为家庭教育大势所趋,这导致了父母教育的缺失或错位。这与当前家校社三者的教育主体责任区分不清有关。

三、家校社一体协作育人机制探索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从机构布局、分类施训和促进终身教育发展等角度,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福建省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全统计,省内学校家长学校1.8 万所、社区家长学校1800 多所及专兼职家教工作者3.62 万人,在家校社互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以“三结合”的机构布局推进家校社一体化教育

人的教育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问题,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综合教育,家庭、社会和教育部门三者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相互影响、作用和制约,因此,要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共同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即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加以教育、影响,并有意识地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同时及时掌握孩子在家庭之外,如在校、社会期间的思想情绪和交流交往、行为举止等情况,与孩子进行有益的沟通,在家庭中做好“课后作业”。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认真履行并积极创新教育教学职责、沟通途径,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网络(微信)、实地家访等方式保持联系,掌握学生在家、在校日常表现,形成全过程双向一体化的教育管理链路。

社会是家庭教育的实践场。家庭教育的效果均在社会活动中得到显现,因而学校要强化“家长学校”的活动质量,主动参与由政府、民间团体组织的“孝文化、亲子行”等活动,家长也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家庭成员参与。[2]如在福州军门社区,“四点钟学校”为社区的孩子家庭教育“打样”,幼儿、小学生可以在兼职教师(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完成作业、观看影视频、学唱歌曲和表演等,做好课程学习的补差;也可以按个人兴趣学习做手工、练小乐器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融家庭教育于社区教育,寓教于乐。

(二)以“三共同”的分类施训落实家校社一体化教育

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即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它以儿童的成长和性格为导向,开始识别和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赋予儿童对自身成长经历的积极认知和信念,同时以提高儿童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最终达到父母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但现实中需家校社三方共同设计、集成共同管理、同频共同组织。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1H-MRS能提供右侧基底节区NAA/Cho、NAA/Cr、Lac/Cr诊断早产儿HIE的有效阈值,从而能提高其诊断早产儿HIE的准确性,为临床诊疗早产儿HIE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校要把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做好能力评估和同步绩效考评;要通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网上家长学校等辅助措施,落实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长会等制度,形成全方位、全时段的指导、联络体系。

政府指导职能部门要通过网站、公益活动等方式,运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政策和知识,及时、有针对性地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要对农村留守、残疾、特殊家庭儿童和孤儿等群体提供个性化指导。[3]

家长要充分发挥桥梁功能,通过多种形式向学校、社区反馈意见和建议,并对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的工作明晰职责、规范行为,家长通讯群组要严格管理信息发布事宜,防止出现意识形态、违规收费等情况。

(三)以素质为核心,寓教于乐一体化协同育人促进终身教育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构建“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福建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定位、知识点定位和工作职责定位的“三个定位”问题;院校作为组织者,更多的是关注家庭教育的科学“教学设计、组织”;授课专家关注的是知识点的传授,用好的方式讲好课;教师则应更关注知识点与工作岗位职责的结合。其次,社会是立德树人育人的重要实践途径,因此要统筹好各类资源。家、校两方应主动加强同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再次,要依据不同基地资源情况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应用资源清单,[3]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学、志愿服务和法治安全等活动,积极邀请劳动(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五好家庭”等先进代表,“请进来”到校、进社区开展宣讲活动,充分利用在地体育、文化和旅游等资源,通过“走出去”,丰富课堂教育和社会化服务内容,满足家庭教育多样化需求。如漳平市秉承“知行合一”理念,依据家庭尽责、学校指导、政府推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福建省首个“全国标准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试验区”于2021 年4 月落户漳平,同年5 月,漳平市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菁华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和菁华现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近年来,漳平市菁华家长委员会为20 所家庭教育基地校授牌,开设了“菁华慧爱”公众号,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指导师和注册志愿者3 支队伍,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研训活动20 多场,培训家庭教育辅导骨干学员1000 多人,编印家庭教育系列课程,有10 节精品微课选送参加龙岩市“幸福家 智慧爱”家庭教育优秀微课程暨宣讲员选拔展示活动。

四、家校社“三通四融”育人模式研究

家庭教育是个系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问题,政府须有效支持,学校要积极引领,家庭要主动尽责,逐步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的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因此,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要进入城乡社区、村镇(小组),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以“三通四融”促进家庭教育中法教、理教、情教“三教融合”,从而建构健全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一)通平台融合各类资源

一是完善政府、社会层面的家庭教育工作服务体系。以系统指导作为基本要素,多元主体参与为手段,共同构建普惠型家庭教育工作服务体系,确保协同育人各类资源充沛。居委会、村委会应依托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建设“栅格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在各站点配备专、兼结合的指导工作人员,配合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府机构要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为在地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服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2]社区学院和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等单位应通过开设家庭教育单科教育课程来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强化专业理论研究支撑。在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组织上,要支持具有理论学术基础的高校、专业团队(协会、团体)开展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鼓励各类高校面向大学生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或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纳入师范生培养计划;同时,强化中小(幼)学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常态化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在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资源建设上,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网上家长学校的优质资源及服务功能,开放式进行公益公开课,扩大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面。[2]

(二)通机制融合教育理念和实践效果

通过法教、理教、情教“三教融合”机制,促进全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效果转化。

一是提高家庭层面的教育水平。家庭和家长作为第一课堂和第一老师,应坚持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给孩子创造健康美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子女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入手,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加强素质培育和良好习惯养成;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多引导多鼓励多互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做到严慈相济;留守儿童等特殊情况的家庭家长要多与子女保持联系,依托实际居住地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及时掌握照托情况并跟进教育。[4]

二是家庭应积极协助在校教育。首先,家长要定期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和家校互动活动;其次,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及时与学校沟通学生在家的情绪表现和身心状况等信息,形成良性双向互动;再次,充分配合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督促子女完成课业学习,有序引导子女开展家务劳动、体育锻炼、趣味活动等在校外力所能及的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又次,要着力培养子女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最后,家长要加强子女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职责。[2]

三是鼓励全家庭成员参与社会体验活动。家长要根据子女实际成长经历等情况,带领或支持子女,利用节假、休息日等时间,开展安全条件下的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如参与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及科普教育、手工技能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帮助子女打开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2]

四是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社会是家庭教育外部环境因素,是家校的连接部,直接影响家校的教育效果。因此,首先,要“断网”,即在对图书、音像等实体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游戏沉迷和不良网络行为的治理,构建清朗网络生态环境;其次,多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校园、社区周边环境治理,清理周边网吧、酒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最后,依法依规妥善处理与学校、家庭相关联的纠纷,严禁以研学、实践营等名义开展校外培训活动,确保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环境。

(三)通监管融合保障内容

以优化管理机构布局为重点,以分类施训为抓手,促进家校社“三通四融”育人机制的良性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和领导。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任务并纳入日程,在积极推动并健全家—校—社密切协同的育人中,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和各类保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构建本地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2]

二是强化组织保障。妇联、未保办等机构应责无旁贷地组织、指导、督促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督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起到在家庭和社会之间沟通的作用;共青团、少先队社群组织等则应发挥具体开展活动的组织作用;民政、关工委等行政部门则把重点放在对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点的建设和指导上,整体形成全社会协作的工作氛围。同时,政府要领头履行对家庭教育的质量评价工作,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保护工作考核体系。[4]

三是营造协作教育氛围。推进家庭教育实验社区、学校、好家庭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总结推广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家庭教育模式、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功效;借助信息化平台,强化家庭教育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宣传政策举措、实际成效和典型案例,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协同家庭教育的良好局面。[2]

五、结语

在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家庭教育中,学校的主体引导地位更为明显,可持续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服务;家庭(家长)在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指导下,更好地履行主体责任;社会(政府)将围绕“五全”育人的要求,强化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的建设,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水平,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整体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恋练有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