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鹏, 陆 军
(1.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淮海分公司 江苏射阳 224354;2.江苏省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江苏射阳 224354)
近年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垦农发公司)淮海分公司通过积极加大对农业机具的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获得了14项科技创新发明成果,2022年上半年小麦大面积实现平均亩产770 kg、大麦平均亩产656 kg,小大麦亩产连续两年跃居苏垦农发公司下属各分公司的第一名。作物产量能够大踏步递增,淮海分公司科技人员对农机的创新功不可没,科技创新带来的系列成果让淮海分公司收获满满。本文通过对淮海分公司农田现状原因分析及粮食产量增量因素的调研,探讨推进苏垦农发公司在农机创新实用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并为持续高产稳产聚力,进一步夯实农垦作为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地位和作用。
淮海农场创建于1952年4月,农场位于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和国家淮河入海水道尾闸两岸,地跨射阳、滨海两县。2011年,淮海农场组建并成立了苏垦农发公司淮海分公司,全面整合农场的耕地资源,发展粮食生产。淮海分公司下辖7个农业分场、42个农业大队,拥有耕地7.9万亩(1亩=667 m2)。
70多年前,农建四师响应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号召,在这里创建农场。由于当时开发盐碱滩地时没有大型的推土和平整机械,作物种植也主要以麦稻、棉花、大豆等为主,粗放的耕种条件,百亩一块的农田,造成一块田南北高低差60~70 cm是常有的事。加上20世纪初期防渗渠道的广泛建设,为便于机插秧种植,在许多条田中间开辟道路和渠道,又将道路两侧的表层土运送到路堆上,加剧了高低差的形成。多年来,淮海分公司一直沿袭麦稻复合种植粮食的模式,田间高低差大,灌溉用水的“跑、冒、滴、漏”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灌排成本的激增,也加大了人工管理的难度,一个自然人只能管理一二百亩的农田,而且还倍感劳动强度大。田间腰埂密布,腰埂的高度有的甚至达到60~70 cm,给机械耕种质量和如期收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高地段水还没灌上,洼地处的苗就没了顶,南北一块田中常分布着一、二、三类苗,直接影响麦稻高产群体的形成,这也是过去淮海分公司粮食产量屡屡不高的原因所在。
多年来,淮海分公司机械耕种的方式也较为复杂,仅稻茬收获后,机械作业要经过耕翻-破垡-交切耙-施肥-拌肥-播种-开沟-镇压-化除等多套连续或间断性作业,不仅作业时间跨度长,而且投入的机械力量多,田间多台机车及其机具的叠加作业,造成了土壤结构的破坏及土层的进一步板结,特别是由于机械力量或大马力机车的不足、故障或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困扰,经常造成秋种延迟,甚至带来抢种时的烂种烂播情况,增加了肥料及种子的支出成本。
虽然当前有了较强的机械平整力量,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淮海分公司又是单纯的麦稻种植方式,明知农田不平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但为了完成年度考核和经济收益目标,不大可能为了平整农田而牺牲宝贵的温光资源,只能在田头或特别明显的洼地局部进行平整。为了获取经济收益,往往麦子收了就要耕种,水稻收了就要抢播,根本无暇处理田间的不平整难题。除非被纳入农业土地平整项目建设的农田,才能满足生产上对土壤平整度的要求。
为有效提升土地的耕种质量,将农场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增值效应,做到“藏粮于地”,自2019年秋冬开始,淮海分公司尝试引进外部力量,改革传统的种植制度,在第三生产区开展3 000亩大棚西瓜的种植。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出租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实现比麦稻生产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麦稻换西瓜种植的机会,让用肥量大的大棚西瓜种植来休养土地,改良土壤,同时也争取在下茬秋播小大麦前赢得一定的时间进行农田平整。
农场抓住机会,通过大额的资金投入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的施工团队和施工机械,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平整,要求平整后的土地南北高低差不超过±3 cm。
土地平整完成后,过高、过宽的田埂不仅显得多余,而且在直播稻、机插秧生产过程中,成为阻碍土地创收的累赘,同时也给机械操作时抛肥抛种带来损失。通过探索发现,采取无埂化种植后,不仅埂下的土地可以得到利用,多余的土壤铺入沟系中后,可以让耕地得到延伸,一条田埂就可以增加7%左右的耕地面积,而且埂边未开发的土地质量更好,种植的作物产量也更高。田面平整度提高后,管理人员通过调节涵闸的闸门控制整个农田的水层,上水速度快,至少可以节省人工管理支出200元/亩。
稻田西瓜轮种的时间为5年期限,为此,淮海分公司按照土地五年一轮回的种植目标,每一轮大棚西瓜种植后,就迅速进行土地平整,真正做到大棚西瓜种到哪里,土地平整就跟进到哪里,确保通过整体一轮的轮作,彻底解决淮海分公司土地不平整带来的困扰。
近年来,淮海分公司坚持“三高一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强化精细管理,推进措施高效落实。特别是随着全程机械化作业的不断深入,机械创新技术应用亮点纷呈,成效突出,在最近的5年时间内,淮海农机总站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项。
2019年10月,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开沟平整反旋盖种施肥一体的精准播种机”(专利号ZL201920085966.8)获得授权。该专利集成了单个交切耙、施肥、拌肥、播种、开沟、镇压的机械作业程序,实现了大马力机械一次作业完成6项单个作业的工作量;经农机农艺创新,使畦面的平整度和种子的播种均匀度更高;解决了过去播种一条线造成苗挤苗的难题,使种子呈带状播撒,更利于每一株幼苗的成长,单位面积苗情条件得到改善;可以降低用种量5%~8%。经试验和多年的实践论证,即使在田间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集成播种机也能实现较高的播种质量,不会出现烂播而造成质量下降。2022年,淮海分公司投资的48套新型正反旋播种机投入三秋生产,近7万亩小大麦全部在11月8日最好的播种季节前完成播种,为来年产量再攀新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麦田墒沟两旁麦苗之间的空隙约占整个麦田空间的10%,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空间资源,以往采用撒种的方式播种,但光滑的沟底难以立苗,板实的土壤也造成苗不壮,或因雨后受渍生长较弱。淮海农机总站的技术创新人员通过反复试验,2021年完成了沟壁播种机的研制工作,彻底解决了播种阻土阻种难关。2022年5月,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沟壁播种器”(专利号ZL202123060382.1)获得授权。该沟壁播种器将麦种播在沟壁的中间位置,麦种能像其他畦面上的麦苗一样出苗生长,这些麦苗将原本空置的沟系上方空间占满,最大程度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淮海分公司的科技创新人员因势利导,向田边高爽宽阔的田埂和沟坎要效益,发明的麦田侧边播种机、侧边收割机,让田埂甚至埂外的农田沟壁上也长出了麦苗,这种外延式的面积“扩容”,无形中提升了粮食的产量,让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北斗双联开沟犁一次单程作业,可实现两条整齐的沟向前延伸,彻底解决了机插秧秧畦沟开不直、沟系不深的难题。北斗双联定格开沟新农艺进一步提高了机插秧秧畦的平整度和沟系标准化,为培育高素质秧苗和实现水稻高产抢占了先机。
为应对西瓜地三麦种植出苗期间的墒情干旱,或旱地作物后期遇到干旱的难题,淮海农机总站先后开发了三代抗干旱的麦田喷灌机。据测试,第三代麦田喷灌机的设计喷水量已达到230 m3/h以上,横向喷幅100 m以上,能满足农场2个自然条田同时喷灌抗旱的需求,不仅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为旱田作物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抗旱保丰收”工作赢得了主动权。2022年11月12日,淮海农机总站突击为垦区其他农场公司代加工11台套喷灌机,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在垦区的共享。
无人机的定位和喷药施肥功能日益强大,与传统农机具相比,采用无人机作业不仅高效、省时省力,而且可以避免占地6%以上的车辙碾压,即可以增加6%以上的产量。无人机作业在淮海分公司的迅速推广应用,提升了粮食的生产潜力。
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机及其机具的现代化。作为保障国家农业基础地位的“国家队”,要有一批与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农机及其机具,一方面要高标准做好农场农机及其机具的农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的抗风险和突击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依靠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加大内部创新投入和研发力度,让先进的农机具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让实用型的农机具更好地适应本土生产上农艺的需求,实现粮食的丰产丰收。淮海分公司在农机保障力量配备方面,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农机补贴的助力,让私人农机占据市场的主体,投入大、见效慢、更新快的集体农机及其机具作为补充。淮海分公司还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将现有的农机具租赁给农户使用,在确保国企农机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提升了农机及其机具的保障水平。
人员素质的完备和提高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与之不协调的是,一是淮海分公司农机从业人员面临着农机管理服务弱化的问题,农机管理网络虽全,但相关职能部门只能从事面上管理工作,精细管理、服务能力在弱化。二是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64%,30岁以下的少之又少;200多人的农机驾驶员团队,5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60%,呈现明显的断层。三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只占30%左右,新技术应用难度大,农机化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专业服务组织缺乏,目前只是农场农机人员组成松散型的联合机车组在作业,农场集体农机作为补充,单机、散户作业的情况还存在,抗风险能力差,农机作业质量管控难度大。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淮海分公司要立足发展大局来培养接班人,切实加强农机人才培训,做好人才储备,避免人才断层扩大化,尤其是关键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合理制定和实施人才招聘计划。一要注重现有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充分利用内外部教育培训资源、工会培训项目等,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维修等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努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二要注重一线管理人员储备,建议适当放宽招聘条件并给予政策支持,从退伍军人、职工子女或外来人员中选拔优秀的年轻人,发挥好淮海农机总站“机农合一”培训基地的作用,努力培养一批懂农机、会农业、善管理的农机复合人才。
首先要合理制定农机服务作业价格:根据油料、配件、人工、机具折旧和市场行情等,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及时合理调整场域作业指导价格,让农机从业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要相对固定作业市场:在适度保护内部作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机对外合作和服务,扩大外部农机作业市场份额,让农机从业者有“蛋糕”分配。再次是探索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农机与农业两者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的现象,要积极探索两者目标一致、利益共享的农业、农机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机农合一”的保障机制。最后是拓展农机服务范围:要创新思维,走出单一的农田作业市场,让农机在乡村治理中大显身手;农机业务要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双向延伸,主动参与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综合开发以及其他机械化工程项目中去,拉长农机化服务链,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