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代兴利,于世涛,王静,霍凯强,吕威,魏学文,杨继华,李林*
(1.东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 257100;2.山东种业智科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 250100;3.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东营 257100;4.山东省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济南 250100;5.山东众力棉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100)
棉田两熟制是一种重要的棉花耕作制度,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棉田经济效益。 我国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发展麦棉两熟种植模式,一直以来,麦棉两熟为保障我国粮棉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了油棉等种植模式。 现阶段,两熟制棉花占长江流域棉区植棉面积的80%,但在黄河流域只有20%左右[1]。 当前,棉花早熟育种水平的提高及生育期100 d 左右早熟棉的推广,为黄河流域两熟制棉花发展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为了稳定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棉花科技人员在棉花种植结构优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发展了蒜- 棉、草- 棉、菇- 棉等多种种植模式[2-4]。其中棉饲两熟模式是鲁北植棉区探索的较成功的模式。 一是鲁北棉田多为一年一熟的盐碱地,棉花和部分饲草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同时冬闲棉田种植饲草可以增加盐碱地覆盖, 减少土地返盐,促进盐碱地的综合利用; 二是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鲁北植棉区的光热等自然资源不能实现传统的麦棉、油棉两熟,而采用小黑麦、饲用油菜等冬季饲草代替冬小麦、油菜,可以实现一年两熟;三是采用该模式可增加棉田资源的利用效率, 多收入一季饲草,适于机械化栽培管理,使每公顷耕地平均增收6 000~12 000 元[5]。 山东省既是我国植棉大省又是草食畜牧业大省,发展棉饲两熟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前景广阔。 为了便于棉饲两熟模式的推广,基于生产一线的实践资料,总结出本技术,为鲁北棉饲两熟种植提供参考。
棉饲两熟种植分为棉花生产管理和饲草生产管理2 个阶段。 棉花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灭茬整地、品种选择、播种与基肥施用、各生育时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管理、收获等过程;饲草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灭茬整地、选择品种、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过程。
前茬饲草5 月15-25 日收获后,应立即灭茬,可用草铵膦或异丙甲草胺等喷洒杂草茎叶和土壤表面,除草剂用量和使用方法参照施用说明;结合除草抢墒或造墒,旋耕整地,灭茬整地应做到“平、细、实”。
选用早熟棉(短季棉)品种,要求生育期105 d左右,株型紧凑,结铃性好、结铃集中,霜前花率90%以上。采用包衣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7.1—2008《经济作物种子 第1 部分:纤维类》[6]和NY400—2000《硫酸脱绒与包衣棉花种子》[7]的规定;宜集中连片种植,提倡“一地一种”。
2.3.1播种。棉花播种期一般为5 月15-25 日。采用旋耕条播、贴茬开沟条播或用播种施肥一体机无膜直播,76 cm 等行距种植, 播种深度以3~4 cm为宜。 实施精量播种,每公顷用种量为20~25 kg,确保收获密度9.0 万~10.5 万株·hm-2, 依据土壤肥力情况适当调整密度。
2.3.2施肥。 参照NY/T 2911—201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8]的规定,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 按籽棉目标产量3 000~3 750 kg·hm-2,推荐施肥用量和配方:每公顷施用控释氮肥(释放期为90 d)180~225 kg(纯氮)、五氧化二磷(P2O5)75~105 kg、氧化钾(K2O)75~90 kg、锌肥3.75~6.00 kg。播种时一次性深施入12 cm 以下的土壤中[9-11]。
2.4.1苗期管理。间苗定苗:棉苗长到1~2 叶期时间苗、定苗。采用每穴1~2 粒种子精量播种的可不间苗、定苗。 水肥管理:保持土壤0~20 cm 相对含水量在60%~70%。 若遇干旱,及时浇水;若遇暴雨,及时排水散墒。杂草防除:播后可用二甲戊灵+异丙甲草胺喷洒土壤,除草剂用量和使用方法按照施用说明。 病虫害防治:出苗后做好蓟马、盲蝽、2代棉铃虫、棉蚜、红蜘蛛等虫害防治,以及立枯病、炭疽病、 猝倒病等苗期病害预防。 防治方法参照DB37/T 159—2010《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12]的规定。
2.4.2蕾期管理。水肥管理:保持土壤0~20 cm 相对含水量在60%~70%。若遇干旱,及时浇水;若遇暴雨,及时排水散墒。盛蕾期每公顷追施纯氮90 kg。株型调控:盛蕾期,每公顷用98%(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下同)缩节胺可溶性粉剂7.5~15.0 g,兑水90~180 kg 均匀喷洒棉株。杂草防除:棉花现蕾后,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当株高30 cm 以上且棉株下部茎秆转红变硬后, 每公顷可用10%草甘膦水剂或10%草铵膦水剂7.50~11.25 kg 兑水300~450 kg定向喷洒杂草茎叶。病虫害防治:做好枯萎病、红蜘蛛、 盲蝽等调查与防治。 防治方法参照DB37/T 159-2010《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12]的要求。
2.4.3花铃期管理。 水肥管理:保持土壤0~20 cm相对含水量在70%~80%。 若遇干旱,及时浇水;若遇暴雨,及时排水散墒。 8 月中旬至9 月上旬,结合机械喷雾治虫, 叶面喷施含1.0%~2.0%尿素和0.3%~0.5%磷酸二氢钾的溶液, 每次用液量不少于750 kg·hm-2,每7~10 d 喷1 次,连喷2~3 次。株型调控:于初花期、打顶后5~7 d,每公顷分别用98%缩节胺可溶性粉剂30~45 g、45~60 g, 兑水360~540 kg、540~720 kg 均匀喷洒棉株。 根据苗情、墒情、天气情况可适当调整缩节胺用量、时间和次数。 应控制株高在80~100 cm。 按照“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7 月20 日前后单株果枝达到8~9 个时打去主茎顶心;无论果枝多少,7 月底前须打去全部顶心。 病虫害防治:及时调查防治棉花黄萎病、 棉铃虫、 盲蝽等, 防治方法参照DB37/T 159-2010《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12]的规定。
2.4.4吐絮期管理。水肥管理:保持土壤0~20 cm相对含水量为60%~70%。若遇干旱,及时浇水;若遇暴雨,及时排水散墒。吐絮后若发现早衰征兆,叶面喷洒适量含0.2%~0.3%尿素+0.2%~0.3%磷酸二氢钾的水溶液。 病虫害防治:注意调查防治棉铃虫、盲蝽、白粉虱、烟粉虱和棉花铃病等。 防治方法参照DB37/T 159-2010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12]的要求。 催熟和脱叶:人工采摘棉田,9 月25日左右,每公顷用40%乙烯利水剂1.5~3.0 L 兑适量水均匀喷洒棉株;10 月中旬,每公顷用40%乙烯利水剂1.5~3.0 L 兑适量水均匀喷洒棉株。 机采棉田,当棉株吐絮率超过40%时(约9 月下旬),每公顷用40%乙烯利水剂1.5~3.0 L+50%噻苯隆(脱叶脲) 可湿性粉剂300~600 g 兑适量水均匀喷洒棉株[13-14]。
吐絮后及时收摘,拾净落地花;收摘时应头戴棉布帽,使用棉布兜、棉布袋,严防“三丝”(异性纤维)和杂质混入。 机械化采收的棉田,脱叶催熟后,当棉株吐絮率超过95%、脱叶率超过90%、棉花含水率8%~12%时,及时机采。机采前应进行机械检测和调试,机采时应避开露水期。
棉花收获后及时秸秆还田,旋地、耙地、整平、镇压。 整地要做到“平、细、实”。
饲草选用高产、优质、抗寒性好的冬性牧草或春季牧草,优选冬性牧草。冬性牧草可选用小黑麦、饲用油菜等,春季牧草可选用燕麦。
每公顷施有机肥 (动物粪类)1 500~2 400 kg(干基); 随整地播种每公顷施控释氮105~150 kg(纯氮)、P2O590~120 kg、K2O 45~75 kg。
饲草于10 月10-20 日播种,用种量根据牧草品种特征特性确定, 推荐小黑麦播种量为225 kg·hm-2,燕麦播种量为135 kg·hm-2,饲用油菜播种量为15 kg·hm-2左右;宜采用机械条播。 饲草要抢墒或造墒以保证足墒播种,利于出苗。
返青期浇水1 次, 浇水量为450~600 m3·hm-2,随浇水施纯氮120~150 kg·hm-2,5 月5-10 日可再次浇水450~600 m3·hm-2,为棉花播种创造良好墒情[15-17]。
5 月15-20 日一次性机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