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海:不欠来生账 不忘来时路

2024-01-22 07:00柴洁
中国信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李树残疾牡丹

◎文/柴洁

“别人欠我可以,我不能欠别人;别人可以跑,我不能跑。”

在巫山,刘绪海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人”。一场车祸使他残疾,而开发商“跑路”留下的巨额债务更是成为他生活中的沉重负担。面对命运的考验,刘绪海毫不逃避,坚持诚信做人,主动扛起沉重的债务。过去的十余年里,他经历了一番艰难的磨炼,逐渐找到了摆脱困境的方法。今年,他又在脆李树下套种油牡丹,以增加家庭收入,力争早日把欠账还清。

“我欠人家的,绝对一分钱也不会落下。”刘绪海坚定的说。

诚信做人“借碎米 还整米”的坚守

刘绪海于1965 年生于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双月村。1983年,高考失利后的刘绪海回到家乡。因不甘心在家种地,思前想后,他觉得在家乡发展物流有着不错的前景,于是,刘绪海报考了驾照,买了一辆大货车,干起了运输。

天有不测风云,命运的波折发生在1993 年。一天,刘绪海驾驶货车在运输途中发生严重车祸,经过抢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的双手严重受伤。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医治不及时,刘绪海的右手不得不截肢,被认定为三级肢体残疾。

“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刘绪海回忆道。原本生活就不宽裕的家庭突然失去经济来源,同时还欠下不少外债,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身体残疾让刘绪海的生活有了诸多不便,但心灵上的打击远超肉体上的疼痛,这也让他变得越发沉默。可当他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时,刘绪海并没有陷入消沉,而是深感责任重大,“手残疾了,但不等于心也残疾了”,他下定决心要振作起来,为这个家庭扛起责任。

因身体原因,刘绪海无法外出务工,于是便留在家中负责照顾母亲和孩子,一家生计全靠妻子一人在外打工赚钱。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庭开销也日益增加,仅凭妻子一人在外务工赚的钱远远不够。

眼看家庭入不敷出,刘绪海十分焦急。恰好,此时家乡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他创业的念头。

下定决心,说干就干。2010年,刘绪海向亲友筹资150 万元建起了一个页岩砖厂。令人振奋的是,真的成功了,他一年就挣了19 万元。

刚开始两年,由于城镇建设大规模推进,砖厂生意不错,妻子也不再外出务工,刘绪海一家人的小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可是,谁能想到,命运又一次给刘绪海开了一个玩笑。

就在砖厂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2013 年,全县遭遇小产权房地产风暴,不少乡镇小产权房卖不出去,砖厂销路陷入困境。更可怕的是,不少房地产老板因欠款过多“跑路”了。刘绪海负责供砖的几个老板也不见了踪影,给他留下了120 余万元的未收回货款。而这些货款,刘绪海还要发放工人工资和偿还下游供货商的钱。不少供货商担心钱收不回来,赶紧跑到刘绪海家里讨要说法。

“你们的钱也是血汗钱,做人要讲诚信,就算别人跑了,我也不会跑。我会尽快还你们的钱,绝不拖欠一分。”面对高耸的债务山,刘绪海没有被压垮,主动扛起了沉重的包袱,他的一席话让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债务面前不逃避,刘绪海能作出如此承诺,与母亲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

“小时候,我母亲借了别人的碎米,还的时候,总是把碎米筛出来,将整米还给人家。”母亲善良的举动,一直感染着刘绪海。

重诺守信“不欠来生账”的承诺

“别人可以欠我的钱,但我不能欠别人的账。”刘绪海决卖掉场镇的房子和两个门面用于还债,剩下的100 多万元暂时无力偿还,但也给出了承诺。

巨额债务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刘绪海和妻子心里始终铭记,他们对债主作出的每一个承诺。

就这样,妻子再次外出务工,刘绪海则在村里承包了20 个蔬菜大棚种菜还债。为尽快还清债务,刘绪海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只要手里有超过1000 元钱,就赶紧存进银行,甚至连孩子的压岁钱也被用于还债。

尽管夫妻俩起早贪黑,但一年到头所挣的钱可谓是杯水车薪。“只有创业才能还清债务。”刘绪海深思熟虑后,决定再次创业。

刘绪海开始四处请教有关发展产业和致富方法的知识,2015年,恰逢赶上巫山县大力发展脆李特色产业。在当地镇村两级干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刘绪海包下一座荒山,一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3 个多月,开垦出200 多亩田地,开始种植脆李。

在选购种苗方面,刘绪海没有盲目选择脆李品种,而是通过细致的筛选和试种,最终选择了味道更佳且产量更适宜的巫山脆李中熟品种。起初,资金并不充裕,刘绪海就自己一个人开垦,一个人种植,一个人管护。因为他在山地种植,栽树苗几乎没有可用的土壤,刘绪海就凭一只左手,用铁锹挖土,先围在树苗周围,等树苗成活了再挑沼气水一窝一窝地浇灌,一遍一遍地修剪脆李树。

每到农闲时,刘绪海就到村里找人交流,向他们请教关于种植脆李的技术知识。

说到他种植路上最感谢的人,莫过于巫山县官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华。

“当初就是李主任手把手教我怎么种植脆李,要不是他,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对于李华的悉心指导,刘绪海一直铭记在心。

在实践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和技术为他的种植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刘绪海逐渐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脆李种植专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刘绪海开垦的200 亩脆李迎来丰收,总收入达17 万元。“我刘绪海这辈子不该(欠)来生账,一定会还清我所有的债务。”刘续海看到了还清全部债务的希望。

每到夏季脆李挂果时,刘绪海就会仔细检查脆李的品质,并与客户联系。如今,刘绪海的脆李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收入也多了起来,加上这几年脆李质优价高,所欠债务还余下30 多万元。

“借碎米,还整米,我会尽我所能,早日还清债务,不欠来生账。”怀着这一信念,刘绪海坚定前行。

诚信致富“一起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在一个地方做事,就应该带动一个地方的人,大家要齐心协力,一起过上好日子。”

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刘绪海种植的脆李荣获“全国优质李银奖”,同时他的脆李园也被评为“全国基层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刘绪海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萌生了他带动当地贫困户和残疾人发展的念头。

“以前都是粮田,荒了怪可惜。”2022 年,他看着同组10多个村民的撂荒地,决定将周边的撂荒地开垦出来。

尽管家人因担心他身体吃不消而纷纷劝阻,希望他打消这个念头,但刘绪海嘴上答应了下来,却还是请来挖掘机师傅工作了好几天,最终将邻居们近50 亩的撂荒地开垦了出来。

刘绪海(左)正在给其他村民传授脆李管护技术

当邻里们得知,刘绪海是无偿为大家垦荒,愿意带着大家一起种植脆李后,都纷纷响应。

在种植过程中,从如何选购种苗,到如何施肥、抹芽、打枝、疏花、疏果,再到如何防治病虫害,刘绪海都热心地帮助和指导乡亲们。

当农忙大家都忙时,考虑到总跑来跑去也不是办法。刘绪海就与困难户、残疾户结成对子,帮助他们选购种苗,制定种植方案。此外,他还定期在家里举办脆李种植技术培训,向乡亲们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

今年,刘绪海计划把自家二楼收拾出来,用作脆李技术培训室,到时不仅自己这个“土专家”进行讲解,他还计划邀请镇里和县上的脆李种植技术人员上门,为村民们提供更全面的脆李种植技术指导。

与此同时,他也萌发了带动更多残疾人发展的念头。“因为我自己就是残疾人,所以和他们有同感,这些道理都是不言而喻的。”刘绪海和其他5 户种植户联合成立了巫山县娃娃包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了周边20余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其中包括8 名残疾人。一年下来,每个人的收入有近万元。

对于脆李的未来规划,刘绪海计划打造一个残疾人车间,并且为他们购置人身保险,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无折腾,不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央视农业频道的一个节目中,他了解到了李树下套种油牡丹的好办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种植方式,他前往山东菏泽考察学习,并深受启发,他下定了在脆李树下套种油牡丹的决心。目前已在自家果园的脆李树下、田坎周围试种了油牡丹。

“等有了效益,我就带着大伙儿一起种。”刘绪海看着脆李树下成片的油牡丹,信心满满。

说起油牡丹,它的油用牡丹籽中的a-亚麻酸含量是橄榄油的几十倍,使得牡丹籽油既可食用又可用于化妆品制造。此外,牡丹的根部还能入药,经济附加值高。油牡丹苗木具有耐干旱的特性,一次种植,受益期限长达40 年,这使得它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经济作物。

“脆李树下套种油牡丹,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还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促进村级农业发展。”刘绪海表示,“我们现在发展的方式,以脆李为主打产业,把脆李做优,这种牡丹作为林下经济产品,可以卖到7 元一斤,大家都抢着收购。”

开荒种脆李,还带领村民发展脆李,这个曾经背负一身巨债的汉子,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他的命运或许曲折,但风雨过后,他会化苦难为回甘,走上幸福之路。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毅力和奋斗精神让人们为之动容,也因此,刘绪海在今年3 月,荣获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殊荣。

猜你喜欢
李树残疾牡丹
关中地区李树遥感辨识的最佳时相与方法
“三不够”牡丹节
李树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我的芙蓉李树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牡丹”情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爱打电话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