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敏, 聂莎莎, 张彦生
(开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症状, 正常状态下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可保护其器官组织, 但若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则会损伤机体器官组织, 引发黄疸[1]。 新生儿由于自身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 黄疸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其体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 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导致胆红素脑病、 神经系统损伤等[2]。 因此需探索有效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手段, 胆红素吸收蓝光可转变为水溶性衍生物, 进而排出体外,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确切, 但该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3]。 此前临床主要采用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 但长时间照射治疗可引起皮疹、 腹泻等不良反应[4]。 研究[5]表明, 循环式蓝光照射治疗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但目前关于循环式单面光疗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治疗尚缺乏经验。 基于此, 本研究探讨循环式单面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8 月至2023 年7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黄疸新生儿, 按照入组单双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 例。 观察组胎龄38 ~42 (39.54 ± 1.25) 周, 出生体质量(3.12 ± 0.54) kg, 黄疸发生于出生后2 ~7 (2.91 ± 0.68) d。对照组胎龄38 ~41 (39.20 ± 1.30) 周, 出生体质量 (3.09 ±0.61) kg, 黄疸发生于出生后2 ~7 (2.79 ± 0.71) d。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①足月新生儿, 日龄≤7 d; ②未接受相关治疗; ③符合新生儿黄疸标准[6]; ④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①患有其他严重并发症; ②合并新生儿溶血症; ③存在皮肤感染或破溃。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循环式单面蓝光治疗, 照射8 h, 暂停8 h, 持续治疗72 h。 对照组采用持续式单面蓝光治疗, 持续照射16 h, 暂停8 h, 持续治疗72 h。 照射参数: 波长420 ~480 nm, 灯管距患儿30 ~50 cm, 强度60 ~140 μW/cm2。 治疗期间分别采用蓝光尿不湿和蓝光眼罩遮盖患儿隐私部位及双眼。
1.4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评价: 显效: 48 h 后黄染症状消失,TBIL 水平低于153.9 μmol/L; 有效: 48 h 内黄染症状缓解,TBIL 水平为153.9 ~250.2 μmol/L; 无效: 未达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治疗0 h、 24 h、 72 h 总胆红素 (TBIL) 水平。 统计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退黄时间、 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n (%)]
2.2 TBIL 水平 治疗后24 h、 72 h, 两组TBIL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TBIL 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TBIL 水平比较 (, μmol/L)
表2 两组的TBIL 水平比较 (, μmol/L)
注: 与0h 比较, aP <0.05; 与24h 比较, bP <0.05。
?
2.3 不良反应及退黄时间、 住院时间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退黄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及退黄时间、 住院时间比较 [n (%), ]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及退黄时间、 住院时间比较 [n (%), ]
发热皮疹腹泻合计观察组 100 1 (1.00) 4 (4.00) 1 (1.00) 6 (6.00) 3.27±1.23 10.34±2.08对照组 100 8 (8.00) 10 (10.00) 9 (9.00) 27 (27.00) 5.65±1.85 15.24±3.04 χ2/t---16.004 10.713 13.303 P---0.0000.0000.000组别n不良反应退黄时间 (d)住院时间 (d)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7 d 内常见症状, 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的皮肤黄染。 多数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 可自行消退, 但8% ~10%为病理性黄疸, 高浓度胆红素可持续损伤机体器官组织, 引发胆红素脑病, 故需给予患儿积极治疗[7]。 蓝光照射治疗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临床治疗方式,其治疗原理为蓝光波长与胆红素的吸收光带重合, 可促进胆红素光分解, 转换为水溶性衍生物排出体外, 改善患儿症状。 蓝光照射治疗虽可将胆红素经皮肤代谢, 但未结合的胆红素在皮肤浅层中短时间内形成异构体, 故需较长照射时间方可恢复正常范围[8]。 而长时间光疗患儿在密闭空间内可出现哭闹等情况, 且会引起皮疹、 腹泻等, 不利于患儿病情恢复。 因此, 临床间断式光疗方式在保证疗效的同时缩短照射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循环式单面光疗治疗的效果与持续性光疗相当。 推测原因为, 循环式光疗照射一段时间后, 皮肤浅层中形成一定量胆红素异构体, 达到清除的饱和状态, 因此持续照射并未加快胆红素排出, 停止照射血清胆红素可进一步转移至皮肤浅层, 后继续照射治疗可获得与持续照射相当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 72 h, 观察组TBIL 水平低于对照组, 提示循环式单面光疗治疗可更好地促进胆红素代谢。 究其原因为, 胆红素代谢受光疗时间、 强度等影响, 皮肤中游离胆红素转化至临界值时可引起患儿遗传物质损伤, 光疗期间皮肤浅层的胆红素可直接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 而深层胆红素循环至皮肤浅层进行转化排出, 因此皮肤浅层胆红素含量降低时, 胆红素转化速率降低, 而循环式照射治疗可保证皮肤浅层胆红素含量维持较为饱和的状态, 利于胆红素排出, 故其TBIL 水平较低[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提示循环式单面光疗安全性较高。 光疗期间的发热、 皮疹等不良反应是由于蓝光照射时光谱红外线产热, 进而引起患儿体温升高, 而皮疹则主要因患儿对光过敏导致; 光分解产物对肠壁的刺激是导致腹泻的主要原因。 循环式单面光疗的照射时间缩短, 防止长时间照射产热, 出现发热症状; 同时随着光疗时间缩短, 减弱肠壁的刺激反应, 可有效降低腹泻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退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表明循环式单面光疗可更快地改善新生儿黄疸症状, 促进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 循环式单面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与持续式单面光疗相当, 但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 治疗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