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凯, 刘东升
(河南省嵩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河南 洛阳 471400)
胆囊结石是腹部外科多发疾病, 地区、 肥胖、 不良饮食、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诸多因素均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胆囊结石患病初期通常无明显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存在上腹隐痛、 黄疸、 腹胀等体征表现, 疾病进展后疼痛反应逐渐加重, 且具有癌变可能性, 严重威胁身体健康[1]。 及早对胆囊结石进行准确诊断, 并制定合理治疗手段通常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其预后。 现今通常采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胆囊结石, 如腹部CT 可明晰诸多病灶病变情况, 为医师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与实施提供数据参考[2]。 考虑到CT 对部分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较弱, 故仍可能出现漏诊与误诊现象。 研究[3]表明, 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胆囊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可准确检出隐匿性病灶, 提高诊断准确度。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1.5T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 在胆囊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9 月至2023 年3 月我院收治的200 例疑似胆囊结石患者, 其中男94 例, 女106 例; 年龄32 ~71 (50.32 ± 5.17) 岁。 纳入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拟诊为胆囊结石;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研究意愿良好, 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 器质性疾病; 胆囊组织恶性病变; 血液系统疾病; 对影像学检查方法不耐受; 并发其他类型结石; 病历资料缺失。
1.2 检查方法 ①腹部CT: 使用16 排CT 扫描仪 (西门子公司生产), 检查前嘱患者适当饮水充盈膀胱, 饮水15 min 后使用仪器进行腹部平扫, 相关检查参数设定为: 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22 mAs, 层厚与层间距5 mm, 准直0.7 mm, 扫描范围为右侧隔顶部-胰腺钩突。 ②1.5T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使用飞利浦1.5T MRI 扫描仪, 检查前禁食禁饮8 h 以上, 检查前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相关检查参数设定为: 层厚3 mm, 层距1.0 mm,FOV 220 mm。 使用腹部线圈与呼吸门控监控的方式收集信号。检查时首先对患者进行冠状位与矢状位自旋波快速扫描, 另外在轴位与冠状位上进行成像处理, 完成三次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扫描。 收集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测数据, 并上传至配套工作站进行成像处理, 由2 名及以上影像学科资深医师阅片。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腹部CT、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囊结石的诊断结果, 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胆囊结石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②比较腹部CT、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囊结石的诊断效能。 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 × 100%; 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 × 100%; 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腹部CT 检查结果 200 例疑似胆囊结石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183 例。 腹部CT 诊断胆囊结石的灵敏度为76.50% (140/183), 特异度为64.71% (11/17), 准确度为75.50% (151/200)。 κ 检验分析结果显示, 腹部CT 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具有一般的一致性 (κ =0.643, P <0.05)。 见表1。
表1 腹部CT 检查结果 (例)
2.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结果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囊结石的灵敏度为95.08% (174/183), 特异度为94.12% (16/17), 准确度为95.00% (190/200)。 κ 检验分析结果显示,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κ =0.904, P <0.05)。 见表2。
表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结果 (例)
2.3 诊断效能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囊结石的灵敏度、 特异度与准确度均高于腹部CT (P <0.05)。 见表3。
表3 腹部CT、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诊断效能比较
胆囊结石是腹外科常见病, 一旦发病可表现出明显腹痛反应, 病情危急程度较高, 且具有癌变可能性, 故需及早对患者疾病类型进行明确诊断, 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研究[4]表明,早期准确评估胆囊结石患者疾病发生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 可帮助后续治疗方案制定, 对患者预后结局改善有积极意义。 考虑到胆囊结石隐匿性较好, 大部分患者患病期间均无明显症状表现, 已发现的症状表现也不具有特异度, 故单纯依靠患者症状表现诊断疾病的可信程度较低, 且临床诊断无法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漏诊与误诊现象较为明显[5]。 近年随着我国医学技术飞速发展, 多类型影像学检查方式也开始广泛应用于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断中。 现今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种检查方式为CT 与MRI, CT 检查过程中空间分辨率较高, 检查时间更快,且受众面更广, 故可用于疾病初步筛查[6]。 但CT 检查主要为平扫模式, 因此无法准确检出部分微小结石与隐匿病灶[7]。MRI 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 对直径较小 (1 ~5 mm) 的微小病灶具有较高的检出能力, 可进行多角度、 多平面成像, 成像更加清晰, 并通过多个平面评估病灶情况, 因此对多类型病变反应的检出能力更高, 最终检查结果可靠程度也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较腹部CT 具有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更高的一致性 (P <0.05), 表明腹部CT 诊断胆囊结石存在明显不足之处, 漏诊与误诊情况较为明显, 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能更好地检出胆囊结石患者的病灶, 判断其疾病特点, 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囊结石的效能高于腹部CT (P <0.05), 表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囊结石所提供的诊断数据更加充分可靠, 可较大程度避免诊断数据不足导致漏诊与误诊发生, 在胆囊结石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 与腹部CT 相比, 1.5T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度更高, 可为医师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