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精准教学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2024-01-22 13:44刘艳萍田金闪
关键词:精准思政政治

刘艳萍,田金闪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近年来,“00 后”大学生作为高校新生主力军,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问题导向”的教学改革都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一步走向精准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是针对过去的粗放式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旨在通过精心设计思政课教学各环节,实现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大学生群体发展诉求的精准对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精准教学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是解决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的有效选择,同时也是思政课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趋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课程,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担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艰巨使命。精准教学最初源于西方,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精准施教,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以得到积极的教学反馈,即反应,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因材施教”理念具有相同之处。中国高校思政课实施精准教学有着更丰富、科学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升精准育人效果,更好地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奋斗一生,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这一深刻内涵,后又进一步明确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活动的基础力量和个体积极性的主要来源,需要的产生与发展根源于人的本质。所以随着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也会随着人的本质的发展丰富而不断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人的需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仅受到主体自身素质的制约,还受到一定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在面对各种社会生活中的需要时,一定会受到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制约,并且依据社会实际产生新的需要。同时,人在满足个体需求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其独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只有让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才能更好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立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主张从人的需要出发,分析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和心理动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内在地要求精准化的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拓创新,不断调整思政课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健全大学生人格,有效满足其成长成才需要,帮助他们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发展壮大自我,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二)新时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决定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整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要求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规范性,同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规律,也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4]。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不仅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也为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施精准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大学生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重点,所以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精准把握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在全球化的时空场域里,面对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念,如何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在信息化时代的现实场域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从大学生的成长之维来看,如何满足他们提出的新需求助力其成长;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提出的教育问题。高校思政课必须要交出让党放心、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答卷,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开展精准教学改革。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有更高要求

“00 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宏观上看,首先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综合国力逐步提高。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和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所以他们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更强烈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正因为“00 后”大学生受物质条件的限制比较小,所以他们更看重自身的情感体验与自我价值实现,对自我需求关注度更高。其次,新时代大学生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生一代”,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都受到来自于互联网的很大影响。[5]已经进入富技术时代的他们能更娴熟地应用网络平台了解与掌握更多的要闻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庞杂的信息也会使其受到更多的思想冲击,既会进一步提升思考能力,也会造成很多困惑。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各国文化交流沟通不断加深,进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文化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较以往更强。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他们渴望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更有力的价值引领和更明确的问题解答,从而对思政课有了更高期待。从微观的家庭环境来看,“00 后”大学生的父母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物质生活优越,他们的观念更加开放,构建的家庭环境更加民主和宽容,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也更加系统全面。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更加开放和自由,更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其思想特征也更加追求个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00 后”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主体的新生力量,具有更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他们更愿意接受能为其“解疑释惑”“浸润心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满足其部分需求,但易忽略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能会造成教学内容供给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之间出现偏差,教育内容并不能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同时,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使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丰富,他们可以不再仅仅依赖教育者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高校思政课要想真正实现精准育人目标,就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新需求,针对其思想多元、个性鲜明的特征,加以有效引导;同时,在精准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需求实际,只有真正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才能不断地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思政课实行“靶向”教学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发展具有主体性,只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促进人自由且全面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4]从党和国家全局事业发展来看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什么样的实际教学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时代命题,呼吁思政课精准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呼吁高校思政课实行“靶向”教学。“靶向”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是思政课教师要遵循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指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为中心。首先,“以学生为中心”要求高校关注学生学习。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一言堂”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用人文关怀滋养大学生的身心。其次,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评价是精准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教学评价可以看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方法的优劣,这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最后,要关注学生发展。学生都是独立的,也是发展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未来思政课更为迫切的任务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堪当大任的有用之才。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思政课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复兴的精准对接。

(三)“问题导向”为目标要求思政课精准教学改革直击痛点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就包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这一目标是新时代开展各方面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在这一时代号召下,如何发挥“问题”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教育价值,成为“问题导向”教学目标的题中之义,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立足自身短板,寻求突破改进。

“问题导向”即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力量和资源去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根本指向,最终达到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提升。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存在各种现实问题,比如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无法精准对接大学生需求、教师对“00 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识别不准、新媒体对思政课教学形成较大冲击等,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坚持“问题导向”要求高校思政课不断推动精准教学改革创新,分析以往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解决现存问题,以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不断提升铸魂育人的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准思政”理念的指导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力都为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宝贵机遇,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时代的回应。

(一)信息技术为思政课精准教学改革带来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技术支撑,可以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学向精准化方向发展。[7]技术之所以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甚至在某些领域代替人类劳动,就因为技术能够将人的意识设置成算法并且加以模仿。[8]

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是在识别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聚焦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需求,为他们输送最具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而实现精准的、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信息技术可以基于算法把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转化成数据,利用大数据测量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如对学生在图书馆的借书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情况、学习打卡情况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也可以通过监测出来的数据预判其未来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得到的数据和实时反馈更加客观直接,可以让思政课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这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精准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精准思政为思政课精准教学改革提供思想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精准思维,即精准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陈宝生在201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精准思政”[9]。“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的指引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10]可见,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是在精准思政的指引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大数据的介入,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的期待为目的,以找准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高教学的说服力、精准性和实效性,以实现精准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教学针对性,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关键就是要树立精准思维。在精准思政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首先,精准思政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拓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平台,优化教学供给以满足学生需求。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群体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众化的个性教育,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定制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其次,精准思政要求我们全面梳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同时还要转变教学话语,使教学语言变得更有亲和力,更加契合学生的需要,更能不断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最后,精准思政要求我们切实构建思政课评价机制。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更要全面考核学生在教学中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价值观的改变。精准思政为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也要求高校思政课开展精准教学改革必须以精准思政为思想指引,运筹帷幄地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坚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思政课精准教学提供改革助力

2015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把提升供给质量作为出发点,用改革的方法推进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实现精准供给,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战略实施以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等各项措施有序推进,宏观经济环境更加稳定,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经济增长需要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同样也存在“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是一种发现需求侧存在的问题后,积极主动地发起的自我改革。改革着力点在教育供给,改革出发点在学生需求。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通过教育的自我变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准地解决供需矛盾,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持续稳步上升。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可以转化为一种理念被教育领域所借鉴。

要想更好实施精准教学,就必须解决好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解决好教育资源错配或者浪费的现象,通过对教育结构的积极干预,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服务,满足受教育者的各种需求。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样存在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目前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大多为“00 后”大学生,他们的整体成长环境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不仅要像过去一样认真思考“怎样教”的问题,更要思考“教什么”的问题。[11]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强化思政课教学的“精准供给”,来实现思政课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探寻既符合国家教育精神又贴切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新路径。

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实施精准化教学改革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当前,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实施不仅已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呈现出明确的实施必然性与越来越充分的实施可行性。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否定,而是要在现有教学经验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找准方向。全面挖掘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改革实施的理论基础、实施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可以为进一步探寻思政课精准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选择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