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安 邓林 杨雪松 刘燕承 蒋显毅
资阳市安岳县农业农村局,四川资阳
安岳县耕地面积9.99 万hm2,其中坡度7°以上耕地6.53 万hm2、占比66%,水低田高问题突出;旱地面积5.82 万hm2、占比59%,78%耕地都在8 个中型灌区有效灌面之外,遭遇严重干旱,水源无法保障;地处沱涪两江分水岭,冬干、春旱、夏秋连旱气候特征明显,“靠天吃饭、靠雨抗旱”的望天田面积达3.42 万hm2、占比35%,农业发展“三多”矛盾日益突出。累计建成山坪塘7 429 口、“带病”运行占比近50%,提灌站593 座、正常运行占比不足80%,河流1 071 k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4 m3、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5,水利设施“三少”问题亟待解决。
安岳县机电提灌站总动力2.26 万kw、占农业机械总动力2.4%,其固定资产总值达1.24 亿元以上。常年提水7 000 万m3左右、干旱年份提水9 000 万m3左右,控灌面积6.03 万hm2左右、占耕地面积60%左右、占安岳县水利工程总有效灌面的75%,承担了35 万余人、17.7 万头牲畜的生产生活用水。
1.3.1 建设投入不够
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极少,常年分配安岳提灌站技改维修资金约40 万~100 万元,对于粮食、生猪产业均居全省第二的农业大县实属杯水车薪。从2010 年后统计数据看,安岳县平均每年完成提灌站技改不到4座、新建不到6座,提灌设施更新改造速度赶不上老化速度。
1.3.2 设施运转不良
2000 年以前修建的机电提灌站占总量的94%,服役期在20~50 年以上,超过了正常运转年限。这些提灌站年久失修,耗能高、出水低,带病运行严重,每立方米水投入成本为0.80~1.20 元、高出新建提灌站50%左右,同时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1.3.3 建后效益不优
机电提灌设施配套差,综合效力大打折扣。例如,设计高程和规划选址不合理,造成无水可抽或水头太低,不能抽水抗旱。又如,泵站与渠道不配套,有机无渠或有渠无机情况依然存在,多数渠道未开展清淤、防渗整治,远距离调水无法进行。
1.3.4 建后管护不足
现行制度未对管护经费来源和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乡镇(街道)没有将后期管护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大部分村集体均无专项资金用于后期管护,造成管护责任难以落实,设备损坏后无人维修,部分提灌站还存在人为损坏电机、设备被盗的情况。
针对安岳县机电提灌站带病运行严重、“望天田”占比高、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切实转变“等政策、靠项目”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凝聚项目建设合力。
2.1.2 转变思路聚合力
历年来,提灌站建设均是使用中省专项资金,不能从根本解决农业用水难题。202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安岳丘区“三多三少”实际,通过拓展项目渠道、创新工作举措,将提灌站建设根植于高标准农田、“旱改水”、中小河流治理、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园区建设等涉农项目规划设计,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树立“项目整合、内部挖潜、业主投入、社会参与”思路,建立“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建设使用不变”涉农项目整合机制,做实项目资金源头整合,集中突破、成片示范。全年整合乡村振兴奖励资金、衔接资金、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生产救灾、产粮大县、移民后扶、革命老区等涉农项目资金15 个,总金额3 670万元,专项用于提灌站建设,切实解决项目资金投入问题,真正逐步解决农业用水根本性问题。
2.1.2 系统谋划聚合力
坚持“一盘棋、一体化”推进项目建设,精准摸清带病运行、发展需求、区域布局等底数,将不同水源点、用水点统筹考虑,依据“天府粮仓”安岳“六线七园”和乡村振兴“三环两轴十片”空间布局,科学制定《安岳县2024~2030年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规划》,强化规划的刚性执行和整体实施,确保“年年有变化、三年出成效”。2023 年,新建农村机电提灌站54座、维修维护技改83处。
2.1.3 集中示范聚合力
按照“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原则,率先推进粮食主产区、“六线七园”等重点区域农业灌溉设施配套,加大对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等重点对象项目需求支持力度,集中在粮食主产园区、乡镇、村进行难题破解、技术示范、机制探索,以点上突破示范带动面上提升,推动安岳县种粮大户经营面积达0.59 万hm2、同比增加0.37 万hm2、增幅达167%。
针对传统提灌站能耗高效率低、老旧模式多科技含量少、设备老化、渠系损毁等问题,在标准建立上下功夫、技术革新上作文章、设施配套上出实招,确保项目节本增效、安全可靠。
2.2.1 “五化一体”促高质
按照“30 年不落后、50 年还能用”标准,科学制定《安岳县机电提灌站质量技术手册》等文件,将机房整洁美观化、管道安装顺畅化、设施新型节能化、设备运行数字化、日常管护常态化的“五化”标准,作为项目验收、绩效考核重要指标,确保项目建设质效。安岳县新增灌溉面积0.5万hm2、恢复灌面0.77 万hm2,涉及46 个乡镇(街道)、210个村。
2.2.2 “两技融合”促高能
建设过程将技术改良和科技运用放在突出位置,推行IS 离心泵变真空潜水泵、砖混结构泵房变装配式泵房等核心装备变革,起到保护电网、延长机泵寿命、平衡运行等作用。依托县级智慧农业综合平台,选定元坝、天林等乡镇实施远程控制体系试点,开展远程节水灌溉示范。技改后新建的机电提灌站同比用电费用降低40%~50%、人工费用降低50%以上。
2.2.3 “1+N配套”促高效
为更好发挥项目节水灌溉效益,出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支持政策,鼓励业主根据不同作物生长特性、灌溉需要,合理使用“电灌站+水肥一体”“电灌站+喷灌”“电灌站+微灌”“电灌站+滴灌”等田间高效节能灌溉配套模式,淘汰大水漫灌等高耗水的陈旧方式,做好“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文章,提灌站综合效率不断提升。安岳县新建田间灌溉设施0.13万hm2、用水量同比降低60%以上。
针对因机电提灌站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政府大包大揽”、管理权限不清、建后管护缺失等问题,积极探索建、管、营、运体系有效路径,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市场运作”发展格局。
2.3.1 注重农户主体
落实提灌站电费补贴政策措施,创新“农户参与规划+农户投工承诺+农户工程监管”机制,既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又切实减轻了农户负担,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建设积极性,安岳县农户筹工筹劳折合资金1 320万元。
2.3.2 注重建后管护
每年设立县级农田水利管护专项经费500 万元,对取得确权登记的农村机电提灌站,按小型提灌站每年0.50万~0.80 万元/座的标准安排维修维护经费,在农业生产关键期、蓄水保水黄金期开展全覆盖专项督查,发现管护不力的机电提灌站,取消近三年的维修维护经费,确保“有人管、管得好”“有水可提、动力充足、管网完备”,全年农业生产用水机电提灌稳定在8 000万m3以上。
2.3.3 注重市场运营
按照投资来源和管护需求对安岳县647 座机电提灌站进行确权登记,因地制宜推行“拍卖经营权、集体经营管理、租赁承包、协会管理”四种模式,多渠道保障运行工资、用电、维修等费用,提升提灌站运转效率,分类推进县域提灌站运营迈向市场化,做实提灌站建设“后半篇”文章,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稳产高产、抗灾夺丰收。截至目前,县域提灌站营运市场化率达90%以上,推动正常运行率达95%以上。
农民是机电提灌站建设主体、受益主体,须充分尊重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意愿,建设规划优先考虑农户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安岳县制定项目建设“三不立”标准,即农民积极性不高的不予立项、乡村干部不支持的不予立项、投入产出效益差的不予立项。同时,项目建设充分发动农户“投工投劳”,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又切实减轻农户负担,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机电提灌站建设积极性。
促进机电提灌站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除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外,须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切实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鼓励采取对外开放的形式,从社会中获取到更多资金,从而完成市场化运作。资金筹集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方式,加强对资金来源渠道的完善,为机电提灌站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机电提灌站是“五小水利”设施工程重要部分,只加强提灌站建设,不注重配套设施完善,很难提升耕地灌溉水平和水资源利用率。安岳县建立水务、农业、电力等部门联动协同机制,根据丘陵地区地质地貌和水资源实际,因地制宜配套变电工程、引水工程,与渠、池、沟、塘相结合配置水资源提、引、蓄、节工程,提高灌溉保障率和节水效率。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重”原则,正确处理责任、权益、利益之间的关系,根据所有权和收益权决定管护权,落实提灌站所有权,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资金多元、营运专业、服务完善的管理机制,推动提灌站良性运行。建立农民用水协会,与工程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运作、同时验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收益、谁负担、谁维护”原则进行运作,确保机电提灌站质效。
综上所述,作为农业灌溉重要基础设施,机电提灌站具有工期短、占地省、投资少、见效快等显著特点,是解决丘区农业生产用水最直接、最有效方法。安岳县作为丘区农业大县,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六化结合、三项机制”上持续创新探索,建立健全“建、管、营、运”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丘区提灌站进入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轨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保障,为农民致富增收奠定基础,为实现丘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