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瀚云,郭玉宇,2,夏媛媛,姚圆圆,吴逸怡
1.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劳动作为人自由创造的活动,不断推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医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密不可分,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论述,突出关键问题,抓住核心要点,是我们改进医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发展当代医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医学劳动意蕴与精神,寻求新发展的同时有效构建互助共赢的医学劳动教育氛围。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专家学者多从马克斯、恩格斯劳动理论出发,肯定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认为劳动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方面,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在管理、评价与普及等方面存在问题,如将“医学生”与“劳动教育”“价值”相关联的学术共识较弱,部分院校缺乏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环境保障,部分医学生持有负面劳动理念等。本文结合理论探索,落实劳动教育路径,提出针对性建议。
当代医学生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的教育,也是当前劳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技能与态度构成了医学生劳动教育的三个要素,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知识在专业劳动学习中内化,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磨炼,职业态度在健康服务中扎根,知识与态度是医学生掌握技能的前提,而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态度的发展。医学生劳动教育中,要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与职业道德,尊重劳动成果、职业原则与劳动权利,故当代的医学生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1.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
一方面,劳动教育揭示了人必须通过劳动满足自身生存,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活动,才能有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存在。另一方面,立足于社会发展主流形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科学化、系统化地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揭示了劳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前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应当渗透于各行各业的专业劳动中,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劳动教育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新拓展。
2.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劳动价值、劳动关系、劳模精神以及工会工作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阐述,深刻阐发了当代劳动的特点,科学准确地把握了当代劳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新时代既要重申勤勉的意义,又要强调知识、技术、创造的分量[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包括医学劳动。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实现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弘扬劳动精神。医学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展现医学劳动者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的崇高敬业精神。因此,发展医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3.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医学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劳动教育再次凸显了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完善和发展,也是对当前教育的一种回应。对于重视智力发展而轻视劳动教育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并积极应对。医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通过劳动过程中的育人效果,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并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1.树立医学生科学的劳动观
医学生培养中,医学劳动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义务劳动观,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教育主体都积极参与,系统科学地传授医学生劳动知识、理念和精神,以达到劳动教育目标。
医学生劳动观包含医学劳动价值观、医学劳动精神观、医学劳动关系观和医学劳动教育观。其一,医学劳动价值观。在经济学层面指的是劳动创造价值,即医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对医疗学科而言,我国医疗服务事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建立完备体系,其根本原因是代代医护人员的艰苦奋斗。其二,医学劳动精神观。人运用意识的能动性弘扬“救死扶伤”的劳模精神与医师职业道德,政府通过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医护人员树立正确医学劳动精神观,积极投身医疗事业。其三,医学劳动关系观。这一观点是针对医患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患者的利益出发,医护人员坚守岗位、造福群众。其四,医学劳动教育观。医学劳动教育是促进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基点,新时代的医学劳动教育观不但要学生明白劳动保障了人的医疗物质生活,更要求学生认识新时代医学劳动的内容和方向。新时代医学劳动观不仅继承发展了传统劳动观,内涵更加丰富,形成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更具有实践价值,为新时代营造尊重积极劳动、崇尚积极劳动的良好氛围提供重要依据。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由观念形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得益于医务劳动者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实践,从观念到现实,从理性到感性,促使医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培养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2.促进医学生继承传统医学劳动美德
医学劳动教育注重树立医学生道德修养的理想目标,重视医学实践的道德标准,促进医学生继承传统医学劳动美德。中国医学史中有着丰富的传统医学劳动美德。劳动美德的传承离不开专门的劳动教育。传统医学劳动者运用仁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以士人君子的价值典范贯彻仁爱精神,这种精神财富历经时代发展与思潮迭代,使医者在劳动的同时提升自身价值,促进医学生对职业选择的肯定,有利于医德体系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推进。
3.促进医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成就自我与医学劳动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作用
劳动是人最基本与重要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则是发挥劳动育人价值的重要方式。作为医学生,医学劳动成就自我,具有增智树德、育美健体的综合育人价值。医学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医学生对自我价值有清晰准确的定位认知,培养医学生艰苦奋斗、诚实肯干的良好品行。医学生在医学劳动中不仅可以增进所学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能在医学劳动中顺应劳动变化对自身提出的内在要求,在劳动中成长与成才。
1.培育医学生“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在劳动的过程中医学生接受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规范教育,面对多样劳动变化情况,锻炼自身技艺与意志,有利于塑造出既有良好医德认知情感、行为习惯,又具备敬业精神、掌握扎实医学知识与熟练技能的医疗卫生人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求医学生在国家兴盛的背景下提高对“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认知,践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从了解其内涵开始,逐渐认识发扬其重要意义,从内心接受并自觉转化为职业素养。
2.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医学职业担当
劳动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塑造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担当。随着社会发展,开展人文素养学习教育、加强医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与运用,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医学生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价值体系构建当代医学生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使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效抵制不良思想。
3.培养医学生踏实苦干、为病患服务的劳动作风
劳动精神与医学生劳动作风有着密切关联,社会所提倡的劳动精神有助于医学生形成踏实苦干、为病患真诚服务的良好劳动作风。医学生在专业科研、临床实践等劳动中逐渐形成对职业的选择评价与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救死扶伤是医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也是医疗劳动中不断追求的真理与实践精神的体现。医学劳动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医学生强化学习能力,提高踏实苦干的自觉性,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为病患服务,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勤勉的劳动作风。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医学生劳动教育发展中的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观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共有的理论基石,是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劳动占有崇高的地位。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创造世界”,更提出“劳动创造人的本身”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首先产生于黑格尔在德国古典劳动观中对劳动的哲学剖析,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所认为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非关于人的本质的客观活动思想。马克思认为,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不仅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联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桥梁[3]。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劳动中体现,人通过劳动改变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主题内容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基础卫生建设,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国民生活方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医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内容也转变成:微观上聚焦于对个体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和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目标;宏观上着眼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影响中国医疗领域劳动者的思想,揭示医学人才形成的特殊性、规律性以及劳动是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医学劳动领域也面临全新的历史情境,更要求医学生认可劳动价值,以劳树德,认识当代劳动内涵并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劳动精神。
2.中西方医学劳动思想在当代医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凝结
中西医学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医疗工具诊治疾病,其基本理论各成体系。西方医学劳动接受工具理性的引导,较早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形成实验医学模式。中医劳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崇尚天人合一,形成整体观念、藏象理论和中和观念等,体现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当代中医诊察疾病可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两者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借鉴与学习,避免引起各自的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劳动思想的优势互补[4]。近年来,中国医学劳动思想在防疫等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两者有机结合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医学劳动思想,从两者现有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新时代的医疗卫生系统论思维,中西方医学劳动思想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当代医学生劳动教育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锚定思想航标,提供根本遵循。发展当代医学生劳动教育就要在个人层面,通过劳动者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国家层面,党和国家把提升劳动者素质以及培养一支强大的劳动者大军作为战略任务。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具备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队伍。同时,还需营造一种社会氛围,鼓励人们对知识和劳动的尊重,重视人才和创造。
3.传统劳动美德在新时代医学生劳动教育中的承继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于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尊重劳动”的优良社会风尚[5]。在远古时期,神农氏因“身自耕,妻亲织”而受到人们的尊重,成为道德楷模;大禹因“勤以救民”“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而得到人们赞美和拥戴。古代的社会教育尤其是在私学和书院教育层面,强调劳动美德教育。如明代吴与弼认为,劳动能够提升道德,他居乡躬耕食力,归则解犁,饭粝蔬豆共食。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曾国藩对勤劳和节俭极为推崇,从个人的层面,提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的劝导,从家国的层面,发出“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的忠告[6]。在当代,在新时代医学劳动教育中融入我国传统劳动美德思想,有利于更好了解我国古代医生优秀品德,对弘扬我国传统医德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培养正确的医学劳动观。医学劳动观是结合具体国情,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落实到医疗实践的全过程中的崭新劳动观。在加强医学生一般性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劳动素养;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有效构建和谐与互助的劳动关系。在理解医学生劳动教育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内涵。
医学生劳动与医学劳动是两个相似但又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之处,但也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医学生劳动与医学劳动的相通之处在于:一是医学生劳动是医学劳动的基础,因为医学生劳动是医学劳动的初级形态,而所有的临床医生、医学研究者都是从医学生经历过来的,没有医学生的初级形态的医学劳动锻炼为基础就不会有医生、研究者们的医学劳动。二是医学劳动的成果为医学生劳动提供了劳动素材与方法,医学劳动最后会形成新的医疗技术方法及医疗知识,这些方法、知识等将再次反馈到医学生的学习劳动中,从而使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三是有重叠之处,由医学生参与并与医学实践相关的劳动既属于医学劳动也属于医学生劳动,因此这类劳动也具备以人为本、精确性、探索性、社会性和协作性的特点。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分类标准。医学劳动强调的是劳动的专业属性即医学,医学生劳动强调的是劳动的人员类型,即医学生。具体来说,医学劳动中既包含医学生劳动中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劳动,也包括医学生还不能胜任的医学专业劳动;医学生劳动包括医学劳动的一部分,但也包括医学劳动不涉及的一般性的大学生劳动。所以医学劳动与医学生劳动之间的关系是有交叉的,但是不等同,也不是互相包括,两者既有相似的基础,又各自有所侧重。
1.医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人的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离开一定的社会性的劳动,只能是抽象形式的劳动,人的本质也只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性。再者,社会性与劳动密不可分,它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离开了劳动的社会性,人只是被看作被动的客体[7]。当代医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在于医学生作为预备医务人员,是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进行医疗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医务工作者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社会性是医学生个体不能脱离医疗体系和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医学生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合作关系等。
2.医学生劳动教育的人本性
医学劳动的客体是人,既包括人的身体与心理,也包括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医学劳动区别于其他劳动的根本之处。因此,医学生劳动教育应以人为本,既解决好人的身体的疾患,也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状态。这一本质属性要求医学生除了要遵循客观的医学规律,对人进行学习研究、治疗,还需要给予人文关怀,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做到尊重患者、关怀患者。正如近代临床医学之父,医学教育家、医学活动家威廉·奥斯勒所言:“医学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延长生命,而是要让生命获得更大的快乐。”同时,医学劳动的客体是人,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神圣性决定了医学劳动的价值是不可单纯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在医学劳动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职业上的神圣感、自豪感、荣誉感,在医学劳动的教育过程中也应着力培养医学生这种职业信仰与职业精神。
3.医学生劳动教育的精确性
精确性也是医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属性。医学劳动以促进人的健康、延长人的生命为目的,要求医学生做到观察精确、实验精确、诊断精确。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准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大规模应用于医学领域,进一步凸显了医学劳动的精确性。基于现代医学劳动的精确性特点,一方面要求医学生熟练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要求当代医学生深入学习数学方法的应用,为了实现医学劳动的精确性,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医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
4.医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性
医学仍然存在众多未知的范畴,要求人类勇敢地开拓和寻求克服不同疾病的途径与策略。正是因此才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研究者对医学无尽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探索。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现有技术无法准确预测病情发展和药物对病情的影响,或受到医生个人经验的限制,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从而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最终战胜疾病。对同一病种的不同患者,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对患者的用药方案就不能简单雷同,医生要在临床观察过程中经过探索不断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医学生劳动教育中,培养探索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探索性是医学生劳动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探索创新,医学生可以不断超越传统观念,挑战自我,培养劳动思维和独立意识。
在2019 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8]医学生劳动教育在促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对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为顺应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医疗行业发展需求,要加快推动医学院校医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引导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培育优秀医务工作者与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当前医学院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的课程格局,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结合革命历史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深入分析共产党发展历程和各行各业劳动楷模事迹,兼顾横向联系与纵向逻辑的关联,让学生建立奋战于医疗卫生事业前沿的职业责任感。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虽然思政课在公共课程中占比不高,并且思政课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单一渠道,但仍要坚持思政课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授课中建立劳动认知、职业精神与社会服务精神学习模块,进一步完成对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针对医学生偏科和对公共课程的抵触心理,思政课教学要系统规划教学内容,拆分劳动性质,打破传统劳动观念,联系学生自身角色定位,以帮助医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劳动意义;针对思政课师生互动性较弱的不足,专业教师也应提高沟通效率,打造劳动思维,适当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引入议题式、探索式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拓宽视野,主动靠近劳动教育,接轨社会生活。
另外,医学院校应针对现实需求,增加通用型劳动必修课程。通用型劳动必修课程不区分学生专业与性别,目的是培养医学生自主劳动意识,自觉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以更好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与促进学科发展。将劳动课程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组织教师针对形势任务对开设劳动专题进行讨论,增加医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实现医学生的技术劳动价值。劳动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课中教师结合多媒体、主题教育片等方式,通过口述理论、读书汇报会与专题探究相结合,向学生讲授劳动理论,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情怀、劳动思维、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等方面,将劳动理论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医学院校大多采用五年制教学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见习,一年实习。实习与见习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佳实践课堂,专业教育要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体验医务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与价值内涵,邀请医疗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或模范人物进行榜样宣传示范,渲染积极的劳动氛围,增强劳动教育感染力,发挥育人作用。学校与实习医院共同制订劳动课程计划,着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观、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
1.劳动元素融入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是引导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医科院校应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良好劳动环境。针对学生个体化的劳动爱好与成长需要,学校鼓励学生发挥劳动特长,组织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劳动参与感与劳动光荣感。通过学生喜爱的公开课、团学活动,有意识地将劳动元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公开课、情景剧等,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在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和假期下乡实践教育中,实现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规范化、常态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爱心陪护、社区卫生机构诊疗等劳动任务,使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群众、回馈社会。通过带教老师组织医学生走进乡村进行义诊活动,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向大众普及相关医学健康知识,使学生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与医疗发展形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提升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2.开展校园专题活动以丰富劳动教育
医学院校开展校园专题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手段之一,通过积极开展此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宣传标语、宣讲会、校史宣传、校园广播等媒介,营造具有劳动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同时作为定期活动,利用世界艾滋病日、雷锋学习月、全民营养周和常见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时机,以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身专业优势,使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发挥榜样和引领作用,以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每年9 月新生入学季举办中国医德宣传月,该活动旨在劳动文化中融入大医精诚的职业文化,使劳动教育始终与专业教育融合,使医学生意识到自己专业的价值所在。在宣传月期间,学校可以开展劳动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增强新老生之间的交流,也能让大一新生在入校时就感受到浓厚的劳动氛围。学校还应定期表彰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效的学生,促进医学生劳动意识内化,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省与经验总结,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医学院校劳动素质评价模式应当加强实习医院带教医务人员参与教育评价,并开展医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设置研究。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是养成性教育并覆盖整个教育活动,教育评价模式注重导向与过程,尝试构建CIPP 评价模式,该模式包括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结果(product)四个评价维度,综合强调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反馈性评价的四个特点,反映医学生劳动知识掌握、日常劳动表现、劳动实践过程表现和劳动实践的成效,在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基本原则上,体现劳动教育贯穿于职教育人全过程,初步形成医学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模式。
首先是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基础环境能力评价,基础环境能力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评价医学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力,主要内容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基本需求,劳动教育实施的物质环境与基础设施是否具备,是否对不同专业医学生提供通用型劳动课程。通过教育环境基础能力评价可以了解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潜能,判断其劳动教育课程设定的科学性。其次,医学院校劳动教育资源评价是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评价高职院校实现设定的教育目标所需的设备、经费资源、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以及教育实施计划,是医学生劳动教育科学实施的保障力量。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是否具备劳动教育开展的基本场所与所用设备,是否具备劳动教育开展的人力与师资资源,劳动教育的计划与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再次,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监督,通过反馈与建议有效调整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要考查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是否一致、学生习得情况与预期目标是否一致、学生阶段性表现等。作为劳动教育评价模式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可以动态监控教育计划实施情况并进行调整。最后,劳动教育结果评价是对过程性评价的补充,包含对学生的劳动技能习得、技能证书获取的成果检验,以及劳动习惯养成、劳动观念和情怀塑造等。结果评价还包括多元主体评价,建立在明确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为学生互评、服务对象评价等,以求对劳动全过程进行整体性和可靠性的评价,并收集学生满意度、评价意见反馈以改进劳动教育方式[9]。劳动教育结果评价还应进行常态化问卷调研,设立医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有效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教育也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医学生劳动教育也应富有时代内涵与特色。医科院校不仅要注重医学生人文理论知识的内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度与自我创新意识,教会学生在劳动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与价值品质,以保证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推进医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化新发展,最终实现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